早期的复调音乐
奥尔加农(organum)
9世纪初,最早出现的复调音乐类型是奥尔加农(organum),它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在其旋律的上加入新的旋律(声部)的复调形式,也多半是即兴演唱。
可分四种类型:
1、平行奥尔加农(月亮走,我也走):在已有的圣咏旋律的下方加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平行声部,(图),看教材谱例13,上面的主声部是圣咏旋律,下面附加旋律称为奥尔加农声部,是平行五度进行。
它还有复合的形式,就在两个声部各自叠置八度,看谱例14。
德彪西擅用这种古音程,突出中空效果,作为一种和声上的色彩(中古调式)。
平行奥尔加农的变化形式,看谱例15,同度到四度再到同度。
2、另外一种,变化更为自由的奥尔加农,旋律进行有平行,斜行,盛行于11世纪,(图),在规多的论著中有提到,反向、斜向增多,出现声部交错。
11世纪两本复调手稿抄本《温彻斯特附加段圣咏集》,保留了丰富的奥尔加农,以纽姆符号记录。
音程结合以八度、五度和四度为主。
3、12世纪初,奥尔加农产生新的变化,附加的奥尔加农声部从下方移到上方,并逐渐向华丽、流动性、装饰性发展,从而形成华丽奥尔加农(图),在西班牙的孔波斯特拉修道院和法国利摩日(莫《图画展览会》——<利摩日市场>)的玛夏尔修道院的一些手稿中有这种风格的奥尔加农出现。
有此可以看出,原来是圣咏曲调已发生了变化,音变得长了,曲调已不十分明显,仅有衬托的作用。
从这时开始,复调音乐中使用的圣咏曲调开始称为tenor,持续声部或定旋律(14世纪),它犹如大树的根,使音乐扎于宗教中,其枝叶的生长都从根部吸收营养(TSDT的功能进行,终究要回到主和弦),它作为低声部,是音乐的基础。
4、有量奥尔加农要从节奏模式的产生说起,在记谱法发展中,音高明确之后,节奏才开始被人所注意,也是由于复调音乐出现的要求,多声部在一起结合就需要明确的节奏步调来控制。
11、12世纪,形成了一套节奏模式——六种节奏型(图),从节奏上可以看出“三分法”的拍子,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八分之几拍,当时这被认为是“完美”。
在音乐实践中,这些节奏的运用要灵活的多。
有了固定的节奏就形成了所谓的“有量”,所有早期音乐中经常有说“有量卡农”“有量记谱法”等,都是指节奏上有规矩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