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调

复调

名词解释、填空1、复调音乐是与主调音乐相对应的概念。

它是由若干(两条或两条以上)各自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旋律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同结合或相继结合),协调的流动、展开所构成的多声部音乐。

2、由于声部关系的不同和运动形态的差异,复调音乐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对比式复调音乐: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旋律线,在音调、节奏、进行方向的起伏、句逗的划分以及音乐形象和性格的表露等方面,彼此形成对比或存在差别,便构成了对比式复调。

(2)模仿式复调音乐:在同一旋律(或具有主题意义的旋律首部)在不同声部中先后出现(完全相同或加以变化),于是,在依次展现的音乐材料间,便形成了前起后应、层次分明的模仿关系。

(3)衬腔式复调音乐(或称支声复调):同一旋律不同变体的同步展开,便会产生一些分支形态的声部,这些分支声部与主干声部在音程关系上时而分开,时而合并;在节奏关系上时而一致,时而加花装饰或删繁就简。

3、典型的延留音:是由前一个小节用连音记号延留下来,与另一声部在强拍上形成不协和音。

这一过程包括:预备-延留-解决4、模仿的概念:复调音乐中的模仿是同旋律(或具有主题意义的旋律首部)在不同声部中先后出现(完全相同或加以变化)构成的。

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因素1、同一音乐材料2、不同声部3、先后出现。

5、最先出现的声部叫开始声部,它所述的音乐材料称为起句,后出现的声部叫模仿声部,其旋律称作应句;由起句延续下来并与应句作对位结合的音乐材料称为对句。

6、模仿分为简单模仿(局部模仿)和卡农模仿(连续模仿)两类应句只重复起句(即开始声部的首部)的模仿是简单模仿;应句如果不仅重复起句而且还重复它随后的对句,并连续不断地模仿下去,便形成卡农式模仿。

7、卡农是外来语Canon(英)的译音,原词意为“准则”、“规律”句号。

在音乐上是指不同声部按一定的时间(和音高)间隔,有规律的先后出现同一旋律,构成连续不断模仿关系的一种音乐形式。

8、八度模仿:是指应句对起句作八度或八度的倍数(同度、双八度等)的模仿。

较常见。

9、四、五度模仿:应句在起句上方或下方作五度或四度(或它们的复音程)的模仿,是除八度模仿外较常见的一种模仿形式,它可能引起模仿声部的旋律变形。

10、三、六度模仿:应句在起句上方或下方作三度或六度(或它们的复音程)模仿,同样也可在精确模仿和调内模仿之间做出选择。

11、二、七度模仿:应句在起句上方或下方作二度或七度(或它们的复音程)的模仿。

12、节奏模仿(只模仿节奏):应句在节奏上模仿起句,音调另行组织。

这种手法在实际创作中应用相当广泛。

例:黄准《红色娘子军连歌》13、自由模仿:自由模仿的方式很多,主要是采用装饰模仿和局部变形的手段。

例:瞿希贤《牧歌》(内蒙民歌主题)14、对位:“复调”也被称作“对位”——Counterpoint词的原义为“点对点”,这个“点”自然是“音点”,于是,“点对点”即是“音对音”的意思。

所以,复调音乐的技术理论就被称为“对位法”。

“单对位”(Simple Counterpoint)是对位法基本的和初始的形式,它的基础是以研究单个音的结合起步的。

两个单音的结合即构成音程,因此,复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得从和声音程性质的分类开始。

15、“单对位”和“复对位”是一组对应生成的概念。

(1)两个以上声部的旋律,如果只能按照一种方式结合,而不能再音高和时间距离上使用新的结合方式,称作“单对位”(2)如果除原来的结合方式外,还可以调换声部位置的高度、改变时间的距离和声部进行的方向等条件,产生新的结合方式,便称为“复对位”(或称“繁复对位”、“可动对位”、“转为对位”、“二重对位”等)。

16、协和音程:完全协和(同度、纯八度、纯五度)充实的协和(大小三六度)不稳定的协和(纯四度);不协和音程:柔和的不协和(大二、小七度)尖锐的不协和(大七、小二度)暧昧的不协和(増四、减五度)声部运动关系:同向进行(两声部同方向运动)平行进行(两声部等距离同方向运动)斜向进行(一个声部保持另一个声部运动)反向进行(两声部反方向运动)声部交错(两声部局部互换上下位置)声部超越(超过原结合声部位置的运动)。

17、复调音乐的概念:从织体形态来划分,音乐可以分为单生形态(如不带伴奏的独唱、齐唱等)和多声形态(如重唱、合唱、钢琴独奏、室内乐、交响曲等)两部类。

在多声形态的音乐(简称多声音乐)中,又可分为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两大类型。

18、复调音乐发展高峰期:15、16世纪声乐作品代表人物:帕里斯特列那(意大利)、拉索(比利时);18世纪巴赫时代17世纪独立器乐复调代表人物:巴赫(德国)奠定了复调音乐的典范形式。

问答题:1、复调音乐的基本特点:不间断性和同一性与多重性(1)音乐展开的不间断性:这一特点是由旋律线的流动及多条旋律此起彼伏的呼应和交织造成的。

首先,在单旋律形态方面,如果将典型的复调音乐旋律与主调音乐旋律(以古典音乐作品主题及民歌为典型)相较,便可使各自的特点呈现出来;其次,在若干旋律的结合方面,不同声部同起同收、整齐进出的情况在复调音乐中极少,更多的是不同声部先后进出,呈现你停我走、动静交错、咬尾接头、穿插填补的整体运动形态。

(2)主调音乐旋律特点:结构方整、相同音型或主题因素的重现、周期性律动的节拍循环、乐句停顿分明,界限清晰。

复调音乐特点:结构非方整、很少重现相同音型、周期性节拍重音的回避、句逗停顿的短暂和隐蔽。

(3)同一性与多重性:复调音乐在揭示音乐形象方面具有很大包容量。

它既可以是同一音乐形象的集中展示和层次深化,即《革命的风暴》,又可以是不同音乐形象的兼容并置和对应互补。

即芭蕾舞剧《白毛女》《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2、复调音乐在作品中的应用形式分为两类:(1)用复调音乐表现手法作为基本结构力创作的作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一定的程式性,通常用复调小曲、创意曲、小赋格曲、赋格曲(或前奏与赋格)等名称来称呼。

这些模式大小不等的乐曲,本身即可作为独立作品而存在。

如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一、二集)中的48首“前奏曲与赋格”这类体裁的乐曲(或它们的结构形式),也可作为套曲的一个乐章,用在交响乐、组曲、四重奏、大合唱中。

如巴托克《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音乐》第一乐章:瞿小松《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

(2)复调音乐的技术规范,作为传统作曲技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维原则——音乐材料(或形象)的对抗、置换、互补,广泛适应于多声音乐的各种组织形式;它对音乐材料的各种具体处理手法——对比结合、模仿结合、装饰结合、不同声部互换位置(上下、前后)的变形结合、音乐主题的倒影、逆行、时值扩大、缩小等,同样具有无限运用的可能。

因此,复调音乐形式除作为独立作品或大型作品的一个界限分明的组成部分外,更多和更常见的情况是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和复调技法的广泛运用,它们灵便自如地穿插或融贯于主调音乐织体之中,共同完成或更加丰富音乐的表现。

例: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具体写作是复调思维体现。

3、一对二的写作练习:(1)一对二的两个音点都用协和音程(注意:为了声部进入的鲜明,从一对二起,对位声部在开始时先行休止,使两个声部形成前后进入的错落关系)缺点:跳跃太多;(2)一对二的弱拍音点加入经过音或(说辅助音及延留音,形成不协和音程。

明:在严格写作的基础训练中,暂将纯四度列入需要解决的不协和音程,以后再行放宽)4、延留音的常规处理在两声部中,带有留音的声部(通常以带跨小节的连线为标志)叫延留声部,另一声部称作自由声部。

(1)延留音与自由声部间构成的不协和音程,分别为二度、七度和四度(以及它们的复音程)三类;延留音的不协和音响在复调音乐中是通过延留声部二度级进下行得到解决的。

留音的解决音应避免在自由声部先现。

(2)延留音声部出现在上方声部,不能出现二度,只能有四、七度;延留音声部出现在下方声部,可出现二、四度,不能做七、八度。

5、复调二声部的对比因素(在遵循音点对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1)节奏对比:包括两声部采用各不相同的节奏型,以及在节奏安排上伱繁我简、你动我静、你长我短、你疾我缓的对比。

(2)声部进行方向的对比:为使声部线条清晰。

两声部通常多做反向或斜向进行。

(3)乐汇句逗起落交错形成的对比:除结束处外,两声部内部的乐汇句逗最好错开,形成你停我走、此起彼伏、两声部交错流动的格局。

(4)声部运动形态及演奏法的对比:如级进与跳进、连音与短音结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情趣,两声部会更加鲜明。

(5)特性音调与陪衬音调的对比:在复调结合的二声部中,常常有一个声部占据音乐表现的主要位置,音调特征也比较突出;另一声部则扮演陪衬的角色,音调一般,二者形成明显的对比。

这种情况常见于为既定主题配置对位声部的写作中。

6、怎样才能写出具有复调意味的旋律(自己写作)?(1)强拍上无强音:采用强拍休止、弱起或延留等形式,可以“化解”强拍上的强音,预留空间:第一小节无强拍,可以留到下一小节。

(2)不宜重复相同的节奏型;(3)曲调线应呈波状起伏,避免连续的直上直下或在狭窄的音区内“徘徊”。

(4)善于使用切分及附点音符,这可以打破节拍重音的循环,增加旋律的流动感。

(5)合理安排休止符,一方面可以破坏整齐划一的节奏与节拍,另一方面也给第二声部空出了“活动的舞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