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管理心理学 课件

第六章 管理心理学 课件

行政管理、技术监督、工资、地位、 工作安全性、生活条件、工作环境、 人际关系 工作有成就感、职务上的责任感、工 作本身富有挑战性、工作成就被认可、 职位升迁、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不满意 工作环境 满意 激励因素 工作内容 保健因素
2、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 保健因素不具备时,会导致人们对工作产生不满意; 而这些条件具备时,也只能消除不满意,并不能导 致积极的态度; 激励因素具备时,能给人们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 激励作用;不具备时,虽然能引起职工的不满意, 但影响不大。
22:24
一、强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斯金纳 行为矫正理论
1、理论观点
强化即指某个刺激对有机体某种行为反应之间联系的增 强作用或减弱作用。 人们一次行为的后果将对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如果这 种后果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 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即行为是结果的函数。 人们可以通过不断改变环境中的刺激因素来达到改变或 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2:24
一、期望理论
弗鲁姆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
“People will do what they can do when they want to do it.”
22:24
1、理论观点:
个体努力的程度,取决于个体行为可能带来的工 作绩效的期望程度(期望值E),以及因绩效而获 得组织的奖赏对个体的吸引力(效价V)。
22:24
对需要层次理论的简评:
①其对需要层次的划分,有利于我们对人类行为动机的研究, 以便揭示人的行为被激励的规律;
②把人的生理需要作为正常需要基础,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基本需要的观点; ③强调人们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起主导作用的优势需要, 为我们在管理工作中通过满足职工的优势需要来激发其工作 动机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④提出自我实现的理想人的观点,对于职工的健康成长与发 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⑤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之处: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 自然成熟的过程和机械的需要满足上升模式,否认了社会存 在的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22:24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 《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1943)和《激励与 个性》(1954)等论著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可以将动机分为欠缺性与生长性两类,在 每一类动机之中各有不同的需要,从低到高可分 为:
22:24
自我实现 尊重需要 爱和归属
22:24
需要层次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
管理者要了解员工的需要以及员工之间需要的差 异,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管理对策,才能收到良 好的激励效果。 注意:
1、掌握职工的需要层次,根据需要的发展变化规 律,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2、根据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满足个体的不同需 要。 3、满足要有针对性。→优势需要
22:24
3、对满意与不满意的关系提出了新观点:
传统观点
满意 不满意
赫茨伯格的观点
激励因素
满意 没有满意 没有不满意
保健因素
不满意
满意—不满意观的对比
22:24
认为传统的“满意”与“不满意”互为对立 的观点是不确切的。“满意”的对立面是 “没有满意”;而“不满意”的对立面是 “没有不满意”。
22:24
自己A 结果O 投入I
A同B比较 OA IA OB IB
他人B 结果O 投入I
OA IA

OB IB
OA IA
—— ——
OB IB
OA IA

OB IB
增加结果
减少投入
满足(心理平衡)
减少结果
增加投入
22:24
职工感到不公平时可能采取的措施:
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投入和产出(积极性降低、不再那 么努力、消极怠工、偷工减料或增加数量,降低质量); 要求改变他人的收支比例;
(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加强期望心 理的疏导。
22:24
二、公平理论
亚当斯 1967年 提出 又叫社会比较理论 1、理论观点: (1)职工对报酬的满意程度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认为对自己报酬的知觉和比较所引起的认知失调,导 致个体心理失衡,产生不公平感,为减轻心理紧张,个体 会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如果对报酬感到公平, 个体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个体的行为。 (3)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绝对报酬的影 响,而且受相对报酬(即与他人相比较或与自己过去相比 较的报酬)影响。
22:24
(二)对“双因素理论”的评价
赫茨伯格的理论观点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也得 到了许多的质疑: 1、可信度 2、普遍性 3、满意与激励之间的关系
22:24
(三)双因素理论对管理的启示
1、重视保健因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 条件,以消除职工的负面情绪; 2、改进工作方式,多采用工作丰富化、自主性、 挑战性、成就与创造性等方式,使工作本身成为 一种强有力的激励因素。 3、要使工资与奖金分开,不要把奖金变成附加工 资,应使二者都成为激励因素。
第六章
激励与管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激励的概述 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三节
第四节
过程性激励理论
改造型激励理论
22:24
第一节
一、激励的概念
广义:激发、鼓励
激励的概述
心理的内部状态:激发人的动机系统,对行为产生 强大的推动力量。 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内在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 过程。
22:24
3、公平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1)公平奖励职工; (2)加强管理,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3)教育职工正确选择比较对象和看待不公平 现象。
22:24
第三节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重点是研究人的行为是怎样转化
和改造的,如何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变消极为积极的理论。 主要有强化理论和归因理论。
22:24
需要层次与相应的激励因素和组织措施
一般激励因素 复杂的
1.成长 2.成就
需要层次
自我实现
组织措施
1.有挑战性的工作 2.创造性 3.在组织中提升 4.工作成就 1.职称 2.奖励 3.同事和上级承认 4.职务本身 5.责任 1.管理的质量 2.和谐的工作群体 3.同事的友谊 1.安全的工作条件 2.外加的福利 3.普遍加薪 4.职业保障 1.暖气和空气调节 2.基本工资 3.自主式福利 4.工作条件
22:24
二、激励的作用
吸引和保 持人才
提高员工 工作绩效
激发员工 工作热情
22:24
三、激励的基本过程
未满足的 需要
紧张
驱动力
寻求行为
动机过程
紧张缓解
需要获 得满足
22:24
激励过程
激励的心理机制:需要、动机、目标。 激励模式:根据行为学的研究,人的需要、动机、 S-O-R 行为与满足之间,可以用简单的模式表示: 报酬 未满足的 需要
公式: M = f (E ×V ) E 高×V 高= M 高 E 高×V 低= M 低 E 低×V 高= M 低
22:24
2、在此过程中,员工会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努力——绩效
个体通过努力是否能达到组织要求的工作绩效水平?
(2)绩效——奖励
如果通过努力达到了一定的绩效水平,组织会给什么样的 报酬或奖励?
② 权力需要。如果让小孩自小就从控制别人那儿获得满 足,那他们就会获得某种权力的需要。 ③ 友谊需要。如果让儿童加强形成温暖的人际关系,他 们就会发展出某种依附的需要。
22:24
四、双因素理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调查工程师、会计师: 满意、不满意、原因 (一)理论内容
1、使职工感到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不一样的;
3.提升
1.承认 2.地位 3.自尊 4.自重 尊重需要
上升顺序
1.志同道合 2.爱情 3.友谊 1.安全 2.保障 3.胜任 4.稳定 1.空气 2.食物 3.住所 4.性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基本的
二、奥德弗的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耶鲁大学的奥德弗(C.Alderfer)在大量研究基 础上提出了“生存、关系、成长”(E· R· G)理论。 ⑴他将需要五个层次合并为三个层次: 将生理与安全合并为生存需要; 将社交与他人尊重合并为关系需要; 将自我尊重与自我实现合并为成长需要。
改变对他人的看法(恶意中伤他人、制造紧张的人际关系) 改变自我认知;(通过自我解释、或夸大自己的贡献,主 观上造成一种公平的假象,以便自我安慰); 选择另一个对象进行比较; 发牢骚,讲怪话,消极怠工,制造矛盾或离职。
22:24
2、对公平理论的评价
公平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个体对公平的判断是 极其主观的;而且,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 己的付出,过低估计自己所得的报酬,而对他人 的估计则刚好相反。因而,公平不公平的判断有 失客观。 公平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会对人们 的情绪、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因而,在实践中 要尽量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22:24
(2)“愿望加强”律:各个层次需要得到满足越 少,越为人所渴望; (3)“满足前进”律: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越多, 较高层次的需要也越多;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得越 少,低层次需要也越多。即 “满足—上升”。 (4)“挫折回归”律:需要可能超越等级上升, 也可能受挫折下降;每个时期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 优势需要。 即“挫折--倒退”。 这一理论修正了马斯洛理论的不足,更切合实际。
22:24
内容型激励理论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