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nl明挖段及中间风井施工组织设计

最新nl明挖段及中间风井施工组织设计

n l明挖段及中间风井施工组织设计目录目录 (1)第一章编制说明 (5)1.1编制依据 (5)1.2编制范围 (5)1.3编制原则 (6)第二章工程简介 (7)2.1工程概况 (7)2.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7)2.3周围环境、交通及管线情况 (14)2.4工程特点、重点、难点与对策 (15)2.5关键部位、关键工序主要对策 (16)第三章施工部署及施工进度计划 (19)3.1施工总体部署 (19)3.1.1施工总体部署原则 (19)3.1.2总体目标 (19)(1)职业安全健康目标 (19)(2)工程质量目标 (19)(3)安全目标 (19)3.1.3施工总体部署的主要依据 (20)3.1.4施工顺序及流程 (20)3.2施工总体方案 (25)3.2.1明挖段总体施工方案 (25)3.2.2中间风井总体施工方案 (25)3.3进度计划 (25)3.3.1项目总工期要求 (25)3.3.2明挖段、中间风井进度计划分析 (26)3.3.3施工进度计划 (27)第四章施工组织机构及资源配置 (28)4.1施工组织机构 (28)4.1.1项目部组织机构 (28)4.2机械设备配备 (29)4.2.1明挖段、中间风井土建施工机械设备 (29)4.3材料供应计划及材料保证措施 (31)4.3.1土建工程材料供应计划 (31)4.3.2材料保证措施 (32)第五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及交通疏解 (34)5.1施工现场布置 (34)5.1.1施工场地布置原则 (34)5.1.2各工区施工场地平面布置图 (34)5.1.3临时设施 (35)5.1.4临时供电系统 (35)5.1.5临时给水系统 (40)5.1.6弃土、弃渣 (40)5.1.7现场消防 (41)5.1.8施工临时通讯设施 (41)5.1.9预防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设施 (41)5.1.10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系统 (41)5.1.11门禁系统 (42)5.2施工期间排水和防洪措施 (43)5.2.1施工期间排水 (43)5.2.2现场防洪 (43)第六章盾构始发井明挖段施工 (45)6.1工程概况 (45)6.1.1工程简介 (45)6.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45)6.1.3设计情况 (46)6.1.4交通疏解与管线迁改保护 (46)6.2施工方案 (48)6.2.1盾构始发井明挖段施工工序 (48)6.2.2主体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48)6.2.2.1 基坑围护结构施工 (48)6.2.2.2 基坑开挖与支撑体系施工 (62)6.2.2.3 结构防水工程施工 (87)6.2.2.4 主体结构施工 (94)1、主体施工流程 (94)2、施工准备 (94)3、垫层施工 (94)4、底板施工 (95)5、侧墙、中隔墙施工 (97)6、顶板施工 (98)7、结构施工技术措施 (99)6.2.2.5 顶板回填及地面恢复 (103)第七章中间风井施工 (105)7.1工程概况 (105)7.1.1工程简介 (105)7.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105)7.1.3设计情况 (106)7.1.4交通疏解与管线迁改保护 (106)7.2施工方案 (107)7.2.1中间风井施工工序 (107)7.2.2主体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108)7.2.3中间风井内部附属结构施工 (108)第八章主要管理目标与保障措施 (111)8.1工期目标和保证措施 (111)8.1.1工期目标 (111)8.1.2工期保证措施 (111)8.2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及技术组织措施 (113)8.2.1质量目标 (113)8.2.2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13)8.3安全目标、安全保证体系及技术组织措施 (115)8.3.1安全目标 (115)8.3.2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115)8.4环境保护目标、环境保护措施 (122)8.4.1环保水保目标 (122)8.4.2环境保护措施 (122)8.5投资控制 (125)8.6合同管理 (126)8.7建设协调 (126)第九章监控量测 (128)9.1建筑物、管线和其他项目的调查 (128)9.1.1临近建筑物调查 (128)9.1.2管线调查(探测) (128)9.1.3其他调查 (129)9.2施工监测 (129)9.2.1监测组织与程序 (130)9.2.2监测项目 (130)9.2.3区间施工监测方案及相应措施 (131)9.2.4施工监测的要求 (139)9.2.5监测的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 (140)9.2.6监测的质量控制 (141)9.2.7环保措施 (141)第十章施工测量 (143)10.1施工测量组织机构及测量设备配备 (143)10.2施工测量总体方案 (143)10.2.1前期准备工作阶段 (143)10.2.2区间平面控制测量 (144)10.3施工测量方法 (145)10.3.1导墙施工测量 (145)10.3.2明挖段及中间风井测量 (145)10.3.3主体结构施工放线测量 (145)10.3.4接口的测量 (145)10.4施工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及保证措施 (146)附件:应急预案 (148)第一章编制说明1.1编制依据1、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工程【施工一标】土建工程招、投标文件、施工图纸、地质勘查报告等。

2、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工程【施工一标】土建工程项目承包合同(合同编号:J11JZX110221)。

3、国家现行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则、质量技术标准:《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46-2008《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规程》JGJ104-97《水下深层水泥搅拌法加固软土地基技术规范》(JTJ/T259-200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4、区间现场调查资料、场地影响范围内及沿线建、构筑物调查报告。

5、国家现行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则、质量技术标准,以及广州地区在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规定。

6、我公司在广州、深圳、天津、宁波、无锡等地的地铁施工经验。

7、广东省建筑施工安全动态管理办法。

1.2编制范围1、编制范围:长湴站~植物园站区间盾构始发井明挖段、中间风井及3#联络通道。

2、施工内容:明挖区间及中间风井围护结构、主体结构及3#联络通道等。

3、上述工程的临时工程与前期准备;施工方案部署、工期进度安排;设备、劳动力、资金的配置与投入;各分项工程施工工艺、工艺流程、施工方法;为实现本项目的质量、工期、安全、信誉总目标而采取的监测、质保、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消防安全、保卫、健康等措施等。

1.3编制原则1、全面响应施工承包合同的原则认真阅读、领会合同文件、招标文件、设计图纸等,明确工程范围、技术特点、工期、安全、质量等要求,全面响应合同文件要求。

2、确保工程安全的原则充分认识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工程施工一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周边环境的特点,结合车站工程和盾构工程的施工特点,使用可靠成熟的方法,做好信息化施工,确保工程安全。

3、确保工期实现的原则优化施工组织,合理配置资源,选用性能优异、稳定的施工设备及对盾构相关设备进行科学改造、维修与养护,采取操作性强的技术措施,确保节点工期的实现,努力提前总工期。

4、确保优质工程的原则确立对质量终身负责的观念,完善质保体系,严格过程控制,精益求精,确保优质工程。

5、勇于技术创新的原则在做好各项技术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提高,加大科研投入,研究、推广新技术,勇于创新。

6、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施工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文明施工,争创文明工地;千方百计减少扰民;尽力创造良好的施工、生活环境,保证职工安全健康。

第二章工程简介2.1 工程概况本工程为广州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工程【施工一标】长湴站~植物园站区间盾构始发井明挖段、中间风井。

盾构始发井明挖段基坑位于天源路上,基坑东侧为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西侧为育龙居教职工住宅区,西南角为金海加油站。

此明挖段为线间距12~5m 的双线双洞隧道,包含区间盾构段始发井、轨排井,明挖段东接盾构区间,西往植物园站。

左线明挖里程ZDK25+761.011~ZDK26+040.000(短链7.339m),左线全长271.650m,线路从盾构始发井以14.502‰的下坡行进至ZDK25+990.000位置后变成2‰的下坡后进入植物园站;右线明挖里程YDK25+768.938~YDK26+040.000,右线全长271.062m,线路从盾构始发井以14.135‰的下坡前行至YDK25+990.000位置后同样变成2‰的下坡进入植物园站。

其中明挖段与植物园站相接。

长植盾构区间设一个中间风井,3#联络通道与中间风井合建。

明挖区间与轨排井合建。

明挖区间围护结构采用800mm厚度钢筋混凝土连续墙加内支撑体系,主体结构为箱型。

区间基坑开挖深度13.7~17.2m,开挖范围主要为杂填土、粉土、粉质粘土、砂质粘土、砂层,基底主要为砂质粘土层和花岗岩残积土层。

根据勘察报告,基坑开挖范围和围护桩施工段可能存在花岗岩球状风化。

中间风井基坑主要位于天源路上,部分位于现状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内,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停车场的北侧,左线里程ZDK25+593.5001~ZDK25+604.500,右线里程YDK25+586.9351~YDK25+606.935,为明挖暗埋的二层框架结构。

中间风井围护结构为800厚地下连续墙,基坑开挖深度约15m,共设三道支撑,第一道为700×1000钢筋砼支撑,第二道部分为700×1000钢筋砼支撑,部分为Ø600,t=14,Q235钢管支撑;第三道为Ø600 ,t=14,Q235钢管支撑。

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长湴站~植物园站区间为丘陵地貌,沿线为剥蚀残丘和山间冲洪积小盆地或小沟谷,地面标高为29.79~36.60米,高差达6.80米,地面起伏较大。

周边多为多层建筑物、居民区及城市道路,交通较繁忙。

(一)岩土分层及其特征根据《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岩土工程勘察总体技术要求》的地铁沿线岩土分层系统和沿线岩土层的成因类型和性质、风化状态等,将长湴站~植物园站区间沿线岩土层划分为九大层,各层内有必要的再细分亚层,各岩土分层及其特征如下:(1)人工填土层(Q4ml)<1>:本区间段人工填土层主要为杂填土和素填土,颜色较杂,主要为褐黄色、灰色、灰褐色、褐红色等,素填土组成物主要为人工堆填的粉质粘土、中粗砂、碎石等,杂填土则含有砖块、砼块等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大部分稍压实~欠压实,稍湿~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