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T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主要包括蕈样肉芽肿(MF)和Sezary综合征(SS)等。
这类疾病大多恶性程度较低,病情进展缓慢。
但晚期由于全身免疫系统异常,继发感染及罹患第2种肿瘤的概率明显增加。
本病目前尚无法根治,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维持长期缓解。
传统治疗方法可分为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包括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 A)、维A酸、氮芥、卡氮芥、电子束照射;全身治疗有化疗、光量子疗法和干扰素(IFN)-α等。
早期患者以局部治疗为主,晚期则以全身治疗为主。
随着对CTCL病理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
免疫调节异常在疾病进展中的意义逐渐被认识。
CTCL细胞为成熟CD4型T细胞,具有免疫调节能力。
通过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L)-4、IL-5、IL-10等。
促进Th2系统,而抑制Thl 系统,并使参与细胞免疫的CD8-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数量减少,在局部形成有利于肿瘤细胞生长的微环境。
改变这种微环境.增强Thl 反应,将有利于CTCL治疗。
细胞因子如IFN-α、IFN-γ 、IL一12、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激动剂imidazoquinolines、IFN-γ、cDNA腺病毒载体TG1042均是基于免疫调节原理的治疗新手段。
维A酸类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选择性维A酸类衍生物贝沙罗汀bexarotene)是第3代维生素A衍生物。
因其对RXR具有高度选择性.因此又被称为rexinoids。
贝沙罗汀通过激动细胞核受体RXR,调节基因转录。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贝沙罗汀有凝胶及胶囊两种剂型。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1%贝沙罗汀凝胶外用安全和有效,对I A~ⅡA期难治性CTCL的总缓解率达54%,除有轻、中度局部皮肤刺激外,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
贝沙罗汀胶囊(商品名targretin)(每粒75 mg)口服后达峰时间约2 h.半衰期约7 h,含脂食物可增加其吸收。
吸收后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9%。
II期和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给予贝沙罗汀300mg/(m2·d)口服,对早期(I A-ⅡA)难治性CTCL的总缓解率为54%,治疗73周后复发率仅13%。
不良反应主要为可逆性高三酰甘油血症(79%)、高胆固醇血症(48%)、头痛(47%)、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下降(40%)、白细胞降低(28%)。
本药对于难治性进展期患者同样有效,临床试验
表明ⅡB期患者经300 mg(m2·d)贝沙罗汀治疗,总缓解率为57%。
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2004年)指南中推荐口服贝沙罗汀作为MF和SS的二线治疗药物,口服贝沙罗汀与PUV A联合治疗(补骨脂素(Psoralen,一种光敏感性药物)联合使用A波段紫外线(UV A)暴露疗法)可作为I A~ⅡA 期难治性CTCL的二线方案。
融合毒素此类药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结构(如配体、抗体)。
另一部分是细胞毒性结构。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将两部分进行融合。
药物与靶细胞结合后,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释放毒素.从而破坏靶细胞。
denileukin diflitox是IL-2与白喉毒素的融合体,对表达IL-2R的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
IL-2R由α(CD25,p55)、β(CD122,p17)和γ(CD132,p64)3个亚基组成,这3种亚基的不同组合决定了受体的亲和力。
仅含α和γ的为低亲和力,不具有内吞能力;含β和γ亚基的具中等亲和力;含全部3种亚基的受体具有最高亲和力和最强内吞作用。
恶性T、B淋巴细胞可表达中、高亲和力IL-2R.而正常及休眠期T、B细胞无此表达。
一项Ⅲ期临床试验以CD25表达率>20%的难治性CTCL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入选71例患者,分为低剂量组[9 μg/(kg·d)]和高剂量组[18μg/(kg·d)],每次连续用药5 d,3周为1个疗程。
结果表明总缓解率为30%[部分缓解(persistant relief,PR)20%,完全缓解(clinical relief,CR)10%],治疗起效的中位时间为6周(3~27周).持续缓解中位时间为6.9个月(2.7~>36.1个月)。
研究显示本药有明确的量效关系,对于II b期及以上患者大剂量组疗效更好。
最新的一项Ⅱ期临床试验表明,对于CD25(-)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denileukin diftitox同样有效,总缓解率可达45.5%(n=11,CR 2例,PR 3例)。
其原因可能与CD25(-)细胞表达了由β及γ亚基构成的中等亲和力的II-2受体有关。
不良反应大多开始出现于首个疗程。
denileukin diftitox主要不良反应有急性过敏反应(60%,包括呼吸困难、低血压、胸痛、皮肤潮红、瘙痒等)、轻中度流感样症状(85%)、全身及胃肠道症状(92%,包括寒战、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血管渗漏综合征(25%,呼吸困难)、血栓性疾病(11%)、感染(56%,研究结果认为与患者基础状况有关,而与治疗无关)、皮损(35%)、
转氨酶升高(17%,高于5倍正常值)。
未发现明显的骨髓抑制。
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用药前30 min常规给予地塞米松、苯海拉明、对乙酰氨基酚,可显著降低血管渗漏综合征、急性过敏反应和皮损的发生率。
denileukin diftitox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CTCL。
EORTC( 2004年)指南中推荐denileukindiftitox作为MF的二线治疗药物,对于SS则推荐为一线药物。
单克隆抗体alemtuzumab为人抗CD52单克隆抗体。
CD52在恶性B、T淋巴细胞上均有表达,而在造血干细胞上无表达。
有报道恶性T淋巴细胞表面CD52表达量可达500 000分子/细胞。
alemtuzumab的Ⅱ期临床试验中共入选22例MF和SS患者,其中Ⅲ、Ⅳ期患者占86%。
治疗目标剂量为30mg/d。
每周给药3次,共计治疗12周。
结果表明总缓解率为55%(CR 32%,PR 23%)。
血液中Sezary细胞清除率为86%(6/7例),淋巴结缓解率为56%(6/11例)。
红斑型患者的总缓解率为69%,斑块型或肿瘤型为40%。
之前曾经接受过2种及以下方案治疗的患者总缓解率为80%,而曾接受过≥3种方案治疗者为33%。
患者的瘙痒症状自评分平均由治疗前8分降至2分。
主要不良反应为轻、中度输液相关反应,轻度血细胞计数下降以及感染。
鉴于alemtuzumab对难治性进展期MF和SS的疗效,EORTC(2004年)指南将其列为MF IV A-IVB及SS二线治疗药物目。
TLR激动剂imidazoquinolines是一类合成小分子TLR激动剂,在体内可诱导IFN-α表达,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起到非特异性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
咪奎莫特(imiquimod)为TLR7和TLR8的激动剂,可引起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向病灶局部迁移,并通过TLR7途径诱导PDC表达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2等细胞因子,促进Th1免疫反应。
5%咪奎莫特乳剂可用于治疗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性疾病以及日光性角化,对多种皮肤肿瘤也有确切的疗效,如黑素瘤、基底细胞癌及鲍恩病。
2005年Deeths等报告6例I A~ⅡB期MF患者单独或联合应用咪奎莫特治疗的情况。
经过每周用药3次,共12周治疗后,5例患者的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3例患者的病变清除率达75%以上。
咪奎莫特的主要不良反应是用药局皮肤
刺激和炎症反应,严重时可以出现出血、破溃。
炎症反应的程度与治疗反应呈正相关。
基因治疗TG1042是一种第3代无复制功能的人5型腺病毒,其中包含人IFN-γ/cDNA插入片断。
通过转染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持续表达IFN-γ,促进Th1免疫反应,从而杀伤肿瘤细胞。
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TG1042对进展期CTCL和CBCL是安全和有效的。
本药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注射局部出现轻度炎症反应、轻度乏力、发热和头痛,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靶向治疗及免疫调节治疗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基于CTCL病理发生机制,通过人为干预,增强机体细胞免疫,使失衡的免疫系统得以恢复,正常发挥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成为治疗突破点。
贝沙罗汀、denileukin diftitox、alemtuzumab 等均是通过与肿瘤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或调节基因转录,或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TLR激动剂(咪奎莫特、resiquimod及CpG7909)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具有模拟抗原激活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激活一系列下游免疫反应;TG1042通过转染肿瘤细胞,使其持续表达IFN-γ,从而促进Th1免疫反应。
CTCL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其分期密切相关。
早期患者肿瘤负荷小,全身免疫系统尚未遭到破坏,应以局部治疗为主。
如不能完全缓解,可加用免疫调节剂治疗。
进展期患者(≥ II B期)因免疫系统已受到影响,应积极给予免疫调节剂治疗,并结合局部治疗和靶向生物治疗。
晚期患者可考虑全身化疗及行骨髓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