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留给我们的摘要:道家的宗旨,核心,含义,茶与道家的关系,道家的妙谛,道家学派的讲究,道家学说的思想精髓关键字:道家,茶道,自然,清静无为,尊道贵德,公平原则,民本,以道治国,现实生活。
正文:道家学说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所当然和所以然为宗旨。
其核心思想为“道”。
以道贯大、地、人为核心,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自然和合一体为目标,并以成道为终极关怀的学说。
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也就是说,道是有形的、多变的、可名的。
道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认识或处理某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道也是可名的,老子说的道不是“常道”或“可道之道”,而是那种揭示事物之问必然联系的本质东西,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无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既是万物之所出,又是万物之所归。
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的概念,相对于有形、多变、可名的存在。
无,一定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事物内部的本质,它寓于具体事物之中,并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它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法则和规律。
它不可能被感觉,却可以被理性所认识;不可能被改变,却可以被遵循和利用。
其次,道是朴。
朴有混浊之义,既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并无常形常态而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客观存在。
所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德经》)。
朴有真之义。
“返朴归真”,在这里朴与真同义,是真实的东西又是具有真理性的道理。
朴有本之义。
朴是事物之本,“朴散,则为器”(《道德经》),朴从根本上构成现实的万事万物。
再者,道法自然。
宇宙万事万物的形成,其本源,其真理,不是有意识地、人为地产生的,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存在,而是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
所以,“道恒无为,而无不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看起来什么都没做,实际上没有任何不做的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老子为什么要创立道家学说,道的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理世平乱、治国治身。
道是治的大本,是人用来管理的大法。
只要相信并深刻领会“道恒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的管理智慧,掌握并运用“为无为,则无不治矣”(《道德经》)的管理法则,我们就踏上了成功之道。
用道治国,则“治大国若烹小鲜”,复杂的事会如此简单,困难的事会如此容易,劳作成为艺术、枯燥成为滋味。
用道来治身,则“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道德经》)。
人类管理的理想目标——万物和谐、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就会实现。
《原创者说》:所谓茶道,无外乎术。
道是本,术是表;术源于道。
术有技术与艺术之别,技术境界以游刃有余为至,艺术境界以以天合天为上。
裨益身心,此茶之益生之道;颐养心神,则是茶道之情趣之道。
庄子云:“得鱼忘筌,得义忘言。
”以得茶道而忘茶香,故以文载道,使茶道于字里行间之中彰显意味深长。
物物而不物于物,明乎物物者而不非物,是谓至贵之治。
茶,天地间之灵物,生于明山秀水之间,与青山为伴,以明月、清风、云雾为侣,得天地之精华,而造福于人类。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但是,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家也认为:“道由心悟”。
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通过心灵去悟道的意义。
美学是艺术的哲学。
美学思想是人们对美和审美判定的根本观点。
道家的哲学观是“自然天道”。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道为法则,也就是合乎自然,顺从人与万物的自然本性,反对以人为的造作来扭曲事物的本性,即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道教徒历来认为“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者生慧,动者生昏。
”而茶自古须静品,品茶正好能使人安详平和,怡静轻松。
使人的心灵静谧,可以帮助他们寻求一种自然无为,进入绝对自由的状态。
五行相和,阴阳协调,普利万物。
陆羽在《茶经》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
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基础。
道家学说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
早期道家的“自然”观已认识到了茶的自然性质,认为茶集结了天地宇宙的精华,所以,道家饮茶是在修炼中体会自然的法则,把茶当作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
道家是以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态度追求神仙世界,并以为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
各地道观大都自产自用自己的“道茶”,实现其自在自为的自然思想。
茶文化自始便与中国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念相契合,而茶道无疑是“自然之作”的一部分。
道之妙谛在于“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是事物变化的法则。
懂得矛盾的发展变化,便可洞察并把握,“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道德经》)。
还告诉大家要“宠辱若惊”,“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可受益无穷。
道家还指出,“柔之胜刚”,“大者宜为下”。
明白如此道理,正确处理矛盾,应当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达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效法自然。
老子说:“成功遂事,百姓谓我自然”,顺其自然而行可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道家看来,自然就是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效法自然,就是认识、遵循客观规律,利用规律为我所用。
所以效法自然不足无知盲从,不是随心所欲,也不是什么玄而又玄、可望不可及的东西。
效法自然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迪就是看事物要寻求其本源和内在运动规律,既反对无所事事、放任自流,也反对贸然行事,搞“大呼隆”,否则就会带来遗憾和无谓的损失。
清静无为。
“圣人治处尢为之事”,“无为无不为”,“不为而成”。
首先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其次,无为是“无”在作为,“无”在道家那里是尤形尢象、潜在的本质规律,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有所作为;第三,无为要求人们不要妄为而要善于抓住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标本兼治,治本为主,从无为到无不为。
尊道贵德。
在道家学说中的道与德是与道教等封建迷信中的概念大相径庭的,前者是唯物的,后者将物的东四异化为超自然的东西,是唯心的。
效法自然,清静无为运用到对待“人”的问题上的时候,“以人为本”是逻辑的结论。
也就是说以“天地”为本,必然要以“人”为本。
这是人性沦也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
人们应当尊道贵德,才能学有所成,而尊道贵德的最高境界,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
我们不仅应当很好地学习道家学说中的辩证思想,也要用辩证的方法去学习道家的管理思想。
人类自有文化以来,就不断地进行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价值、地位的追求和探索。
中国先秦文化思想在这方面当属道家和儒家最有代表性,影响也最大。
儒家从人异于禽兽领悟到人与动物的联系和区别,人有自己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人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动物则没有,因此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
所以,儒家是从人与自然物、生物的比较中,从道德法则的实践活动中来把握、认识人生价值的。
道家则不是这样,而是从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人与物的统一中来定位人的价值。
道家的人生价值观有其独特而深刻的理解,相时于儒家而言,是更高层次、更全面的人生价值观。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人与道、天、地统一起来并且等量齐观,清楚地表现了更高的人生价值,自觉认识到人生自我存在的意义。
外在的一切,是客观的,但又不是纯客观的对象;它既为其自身而存在,又为人类作为对象而存在。
自然是这样,社会也是这样。
第二,道家更加注重个体的自我价值。
老子总是把“独”、“我”放在低下、申.贱、不利的地位。
他指出:“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曲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鄙。
”(《道德经》)这正是揭示了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为会破坏人生自然价值的道理。
道家强调个体在尤为中体现其质朴的独、,人格,凸现主体自我的价值。
第三,儒家也承认自我价值,也主张个体价值的实现,但同时义提出众多的清规戒律约束人们的行为,如“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等等,发展成桎梏人生、人的精神的枷锁。
儒家还把道德具体化、世俗化,人生价值和人们精神的需要屈从于道德,道德反而异化为驾驭控制人生的力量。
道家冲破,这种局限,还道德以本米面日,把人的精神自由和解放作为人的需要和价值,道家学说的思想精髓,从宏观的方面说,就是“道”之学;从微观力一面说,就是“为我”之学。
、道学本来就是人发明创立的,所以就不能不为人讲一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告诫人们——“为我”。
道家既然更高更全面地珍惜生命、提高人生的价值,它就必须回答怎样对待“人生”和“人死”的问题。
在“人生”的时候,老子主张人应当守处下,不与人争,宽以待物,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
这种处世的方法目的就是确保自己不走向争强不道的方向去,不使自己招祸引灾。
老子更注重解答“人死”的问题。
道家认识到人在现实生活中要承受那么多的痛苦和折磨,所以要无为慎行,这当然不是消极的,而是告诉人们更加主动地注重人生。
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
”有了对死的畏惧,反衬出对生的可贵,从而更加努力地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老子不仅告诉人们“养生之道”,而且对死也是很达观的。
老子说:“使民重死。
”老子又说:“谷神不死,……死而不亡者寿。
”就是说道、谷神和得道的人一样都是不死的,只不过是得道之人以生命的延续和超越来表达不死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学说是对于人的生命的关怀,是彻底的人本思想学说。
道家学派有三个讲求。
第一,讲求“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
治社会,只有推行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
第二,讲求“公平原则”,第三,讲求“民本思想”,提出“古之善为道者,难以明民,将以愚民”,可以看出道家学派中提出万事的管理以人为本,治国的对象是治民,民治理好了,国家也就治理好了,与现在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是一致的道家思想是中国的精神所在。
老子提出圣人的品格为慈俭,品德要象山谷一样开阔,要象水一样利于万物,却从不挑剔自已所去的地方,正所谓“上德若谷”,“上善若水”。
老子卷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轴心,老子认为“道”衍生宇宙万物,是一个形而上的实体,这种思想深邃而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