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系统病理分析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胸腺等,分泌器官分布于心、肾、脑、肺、消化管粘膜、胰岛等处,其主要功能如下:1、分泌各类型的激素,然后进入血液或淋巴,参与调节代谢生殖、发育、生长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2、通过血清的激素可以鉴别是否患有肌瘤。
一、肥胖1、病症是指机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常,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且脂肪百分率(F%)超过30%者称为肥胖。
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但<20%者称为超重。
理想体重公式:男:62+(身高-170)×0.6=理想体重女:52+(身高-158)×0.5=理想体重据了解,目前从总体上看,全国超重和肥胖人数共计达2.6亿。
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16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上升了97%。
肥胖可见于任何年龄。
一般男性的脂肪容易集中在腹部,女性则容易集中在臀部和大腿上。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理学研究人员李察·泰瑞在多年从事研究脂肪分布与健康关系的实践中,发现臀部胖的人比腹部胖的人健康。
你只要站着量腰围,再量臀围,然后用腰围除以臀围,所得出的结果就是腰臀比。
研究表明,男人腰臀比的上限是0.85-0.90,女人则是0.75-0.80。
这项测验在科学上既可靠又方便,一看就可知道你的健康程度。
2、病因1)遗传:肥胖的父母所生的儿童比一般儿童变成痴肥的机会率高25-30%。
虽然这不是定律,但却会增加变成肥胖的机会,这与遗传及家庭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有关。
2)饮食结构不合理:如高脂肪、高热量饮食摄入过多,而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摄入过少等,容易使体内能量和脂肪的堆积。
3)活动量:肥胖人士的活动量通常会较低。
事实上,运动可消耗多余的热量,有助控制体重。
4)吸烟:吸烟人士的体重常较不吸烟的低,但戒烟后体重便会上升,这是因为尼古丁可提高代谢率。
吸烟人士往往在戒烟后又会比以前吃得更多食物,这亦是令体重上升的原因之一。
虽然体重会上升,但戒烟对身体的益处远远超过体重增加的坏处,想减肥的人士亦不要以吸烟为减肥方法,因吸烟对自己及身边的人的健康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5)性别:男性的肌肉通常比女的发达,所以基本代谢率亦较快,有研究指男性比女性在静态时会多消耗10-20%的热量,所以女士常比男士胖。
6)年龄:年纪愈大,肌肉愈少,基本代谢率亦下降,形成体重渐渐上升。
所以青少年吃得多也不易长胖。
7)内分泌代谢紊乱:如荷尔蒙失调;脑下垂体、甲状腺功能障碍或衰退以及胰岛素分泌过多等都可使体重上升,所以很多女性在更年期后,因荷尔蒙的变化,体重亦会逐渐上升。
8)七情内伤:使人体中肝、脾、肾、股等功能失调,不能把多余的脂肪转化为热量排泄,而沉积于体内造成肥胖。
9)药物:如胰岛素、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和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过敏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它炎性疾病的泼尼松等也会导致体重上升。
10)神经和精神因素:俗话说“心宽体胖”,没有思想负担,吃得香,消化吸收也特别好;或“借酒消愁”,以大吃大喝来缓解自己不愉快的情绪;还有如周期性麻痹和嗜睡综合症。
11)生活习惯:爱吃零食;吃饭飞快,不注意细嚼慢咽;长期很晚才吃东西或是睡前吃东西的人最容易发胖。
因为晚上代谢差、吸收好,所以很容易发胖。
12)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是体内能量代谢平衡发生失调的结果,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常。
3、预防和注意事项1)饮食控制:选用低脂、低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不吃含糖量高的零食,夜间不加餐,多食热量低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2)体育锻练:可促进脂肪分解供能,又能促进蛋白质合成使肌肉更强健。
3)发现肥胖情况,应先到医院检查,排除因其他疾病引起的肥胖。
4)慎用减肥药物。
附:小孩肥胖的原因1)单纯性肥胖:是指并非由于其他疾病或医疗的原因,仅仅是由于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引起的肥胖。
它是独立于继发性肥胖之外的一种特殊疾病。
在所有肥胖者中,99%以上是单纯性肥胖。
这种肥胖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比较肯定的是:任何因素,只要能够使能量摄入多于能量消耗,都有可能引起单纯性肥胖。
这些因素包括:a、遗传因素。
父母有一方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可能性有32~34%;父母双方均为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发生率上升为50~60%。
另一方面,72%的胖孩子,父母中有至少一人也有肥胖。
而且目前已经找到了多种与肥胖有关的遗传基因。
b、进食过多、营养过剩。
目前的孩子往往进食大量的高脂肪饮食、甜食,尤其是无限制地吃零食、喝甜饮料,这些都会引起肥胖。
c、运动过少。
目前孩子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加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增加许多课外学习,比如音乐、美术、外语等等,挤掉了孩子大量的活动时间。
胖孩子就不爱运动,不爱运动的孩子就变得更胖,结果造成恶性循环。
d、社会心理因素,尤其是家长对小儿肥胖的错误认识,最容易造就出一个肥胖的孩子。
另外,有研究表明,孩子如果功课压力过重,或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精神长期紧张,就会有意无意地拚命多吃零食,借以缓解精神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就会出现肥胖。
所以,对孩子的肥胖,应该从多方面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2)继发性肥胖指的是有明确病因的肥胖,只占所有肥胖的1%。
包括以下几类:a、神经内分泌性肥胖,包括下丘脑或脑垂体肿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减、下丘脑疾病、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减、生长激素缺乏症、胰岛素分泌肿瘤等等。
b、某些遗传代谢综合征,如前面所说的肌张力智力低下-性功能减退-肥胖综合征、色素视网膜炎-性功能减退-多指畸形综合征、肥胖-视网膜退化-神经性耳聋综合征、肥胖-生殖无能综合征、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等疾病就容易发生在儿童。
除了肥胖以外,这些综合征的患儿还会伴有其他异常,譬如发育迟缓、性功能不全、畸形、智力低下等等。
c、医源性肥胖,指的是因为治疗其他疾病而附带引起的肥胖。
比如某些小肾病的孩子,长期服用强地松等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是某些颅脑手术影响到了下丘脑,都可以引起肥胖。
附:影响体内新陈代谢过程的激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体内物质与能量代谢,以及生长和发育过程。
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增加产热。
大剂量的甲状腺激素还可以促进机体对糖的吸收与肝糖原的分解,加速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增加体内胆固醇的降解,,促进蛋白质及各种酶的生成。
2、胰岛素:胰岛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根据血糖浓度的高低来安排机体对糖分的贮藏和利用,为身体提供能量。
胰岛素还可以帮助脂肪、蛋白质的合成和贮存,具有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和蛋白质的功能,胰岛素的这种功能称为糖异生作用。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简称皮质醇):皮质醇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体内的蛋白质分解转化为糖(亦称糖原异生作用),同时皮质醇又可抑制机体对葡萄糖的消耗,升高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并促进体内脂肪的重新分布,形成向心性肥胖。
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真正由肾上腺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增生、肿瘤等导致的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所引起的继发性肥胖并不常见。
较为多见的反而是由于长期使用外源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所引的药源性继发性肥胖,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这一现象的重视。
4、性激素:性激素主要包括雌激素(E2)和雄激素(T)两大类,主要分别由卵巢和睾丸分泌,肾上腺及体内的其他组织也能分泌少量的性激素。
性激素具有增加蛋白质合成代谢,刺激成骨细胞生长、促进骨的生长和成熟的作用。
二、糖尿病1、病症糖尿病是影响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属于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尿糖等表现,并可有皮肤疖、痈等化脓性感染。
女性患者的外阴搔痒、失明常为其首发症状。
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水、电解质代谢的紊乱。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糖尿病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胰岛素依赖型(Ⅰ型,也称少年型、消瘦型、重型)---约占10%: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在30岁以下,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80~90岁时也可患病。
病因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破坏,自身不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需依靠外源胰岛素存活,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威胁生命。
2)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也称成年型、肥胖型、轻型)---约占90%: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
起病缓慢、隐匿,部分病人是在健康检查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的。
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多,或少,或正常,而分泌高峰后移。
胰岛素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在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2型糖尿病病人中约60%是体重超重或肥胖,同时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3)营养不良相关型。
4)继发型糖尿病。
在人类的疾病中,由一种慢性病而引发出多种疾病的,糖尿病的并发症排名第一。
据我国有关资料统计,因糖尿病引发的心、脑、肝、肺、肾、眼、肢体、皮肤、神经等急性或慢性并发症达80多种。
我们在临床上常见的,并给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痛苦的慢性并发症,就有以下几种:1、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人常常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血管粥样硬化,极易患心脑血管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通常是指糖尿病人并发或伴发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肌病,以微血管病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及心功能失常。
2、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是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极为严重的一种病症。
病变可累及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
常见的肾脏损害是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小动脉性肾硬化、肾盂肾炎、肾乳头坏死、尿蛋白等。
其中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临床上通常称其为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糖尿病性眼病。
糖尿病所并发的眼部疾病常见的有7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色素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神经改变、糖尿病性视网膜脂血症、糖尿病性青光眼、糖尿病性屈光改变。
符合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糖尿病:1)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糖高于11.1毫摩尔/升(200毫克/公升)。
2)查空腹血糖时,两次或两次以上高于7.8毫摩尔/升(140毫克/公升)。
3)空腹血糖不超过7.8毫摩尔/升,怀疑为糖尿病者,可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服糖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
若无糖尿病症状,尚需另有一次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
上述血糖值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一般可根据尿量及尿糖定性估计尿中排糖量。
尿糖(+)含糖27.75mmol/L;尿糖(++)含糖55.50mmol/L;尿糖(+++)含糖83.25mmol/L;尿糖(++++)含糖111.00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