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巩固层次(A)]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导学号:46162000】倾.国(qīnɡ)回眸.(mú)霓.裳(ní)
粉黛.(dài) 鼙.鼓(pí) 千乘.(shènɡ)
萦纡.(yú) 姊.妹(zǐ) 驭.气(yù)
仙袂.(mèi) 凝睇.(tì) 花钿.(diàn)
【答案】“眸”应读móu,“纡”应读yū,“睇”应读dì。
2.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怜
..钟鼓初长夜
..光彩生门户B.迟迟
C.遂教方士殷勤
..多仙子
..觅D.其中绰约
【解析】A项,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可怜。
B项,古义,缓慢悠长;今义,表示时间长或时间拖得很晚。
C项,古义,反复多次;今义,热情而周到。
D项,古今义相同,都是“形容女子姿态柔美轻盈的样子”。
【答案】 D
3.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遂.令天下父母心遂:于是
B.为.感君王辗转思为:为了
C.犹.似霓裳羽衣舞犹:还
D.云鬓半偏新.睡觉新:刚刚
【解析】B项中的“为”意为“因为”。
【答案】 B
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描摹杨贵妃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观照、对比,使李、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
(3)《长恨歌》中用萤火虫、孤灯烘托唐玄宗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恨歌》中用比翼鸟、连理枝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3)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阅读提升层次(B)]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5~6题。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诗人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
②帝王州:都城长安。
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
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羁病”交代了诗人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隐忧。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诗人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诗人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解析】B项,“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
【答案】 B
6.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本题时,考生要先辨别两首诗歌表现手法的不同,然后再各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并指出运用该种手法的妙处。
《长安月夜》主要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诗人将“万人行乐”与“一人愁”对比,突出这“一人”的孤独、愁苦。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主要运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诗歌中“实”的地方是自己在中秋之夜想念远方好友,“虚”的地方是诗人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
【答案】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
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诗人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
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同思的深厚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登西楼忆行简
白居易
每因楼上西南望,始觉人间道路长。
碍日暮山青簇簇,漫天秋水白茫茫。
风波不见三年面,书信难传万里肠。
早晚东归来下峡,稳乘船舫过瞿塘。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任职,弟弟白行简在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任职。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承题目而来,“楼上”呼应“登西楼”,“西南”点出故乡所在,接
着用“觉”引出“人间道路长”之感。
B.这首诗的颔联“暮山”“秋水”表明是远望所见,“青簇簇”与“白茫茫”对仗工整,冷色调更能表现出诗人的忧郁之情。
C.颈联“三年”“不见”,“书信难传”,表明是对分别以来的回忆,“风波”既指政治的险恶,也寓含际遇之叹,这所忆所叹当然也是由“望”引发。
D.尾联“早晚东归”表明是盼望弟弟来相聚,“稳”字则寄寓着对弟弟东归平安的祈愿和嘱咐。
E.这首诗交代了登楼远望的原因,也突出了忆念之情的强烈难解,还寓含宦海浮沉世路艰难的悲凉无奈之情。
【解析】A项,“点出故乡所在”错误,“西南”从诗中看,应是“弟弟所在”;C项,“政治的险恶”不正确,这里寓指兄弟之间“相隔险远”。
【答案】AC
8.全诗紧扣“望”展开,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要全面解读,不要遗漏信息。
作答时,在理解了诗意之后,还要注意分析诗意与“望”的关系,从这一关系的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全诗以“望”领起,借“望”抒发了真挚深沉的情感。
首联以登楼起兴,点出远望一事及所望之人,接着总述远望所感,倍觉世路漫长。
颔联承“望”展开,写远望所见,山水重重阻隔。
颈联转写远望所思所忆,兄弟分隔,思念情深。
尾联写远望所盼,盼望弟弟早日平安来相会。
[语言表达层次(C)]
9.补写出横线处的内容。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导学号:46162003】“俗”有通俗与庸俗之分。
平易浅显是通俗,__①__。
中国古代许多著名文人都推崇通俗。
白居易__②__,王安石誉之为“白俚”。
惠洪《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可见通俗并非脱口而出。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两句
诗__③__。
①
②
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横线前的句子可知,应该填什么是庸俗。
第②空,由横线前后的句子可知,应填白居易的做法。
第③空,应填这两句诗与通俗的关系。
作答时,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俗不可耐是庸俗②有意识地追求通俗③道破了通俗的秘密(意思对即可)
10.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①《长恨歌》是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叙事诗。
②白居易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的作者。
③诗人极力讴歌唐明皇对爱情的忠诚并含蓄地批判了他政治之腐败。
(1)以《长恨歌》为主语:
(2)以白居易为主语: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把句子的主干排列好,然后将枝叶部分放到句子的相应位置,注意不要遗漏原有信息。
【答案】(1)《长恨歌》是由白居易创作的,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极力讴歌唐明皇对爱情的忠诚,同时含蓄地批判了他政治之腐败的长篇叙事诗。
(2)白居易创作了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极力讴歌唐明皇对爱情的忠诚,同时含蓄地批判了他政治之腐败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