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看一看一、论语解读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对弟子的爱往往体现出他的道德选择。
伯牛和颜渊两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一点。
《论语·先进》篇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意思是指孔子众弟子中德行好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
孔子为伯牛感慨“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个“斯人也”就包含着他对伯牛德行的推许。
选文第13则:“颜渊死,子哭之恸。
”“恸”意思是说悲哀过甚,以至于变动容貌。
跟着他的众弟子说:“子恸矣!”意思是说:“您太过悲哀了!”孔子则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作一句疑问:“有恸乎”,意思是说真的哀痛过度了吗、真的太过悲哀了吗。
再作一句反问:“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说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
“夫”这里相当于“此”,“夫人”就是“这个人”;“谁为”就是“为谁”的意思。
这个反问里面,同样包含着孔子对颜回德行的高度推许。
选文第9则“贤哉,回也”一段,淋漓酣畅地表现了孔子对颜回德行的赞叹。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一方面告诉人们不能干什么,一方面又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
要做到仁并不难,关键看你是不是有这种追求。
所以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
孔子把仁这种境界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选文第8则:“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指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
“仁人”指讲究仁义的人。
志士仁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只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
仁是孔子为人生开启的根本方向,是孔子为世人营造的安顿人生的居所。
选文第9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这里主要是看这句话的前一半。
“约”,意思是指贫困。
孔子说,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若长期处于贫困中,必定会无所不为。
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德行崇高的人在困厄中能够坚持道义,而人格卑下的人在困厄中就不能节制自己的行为,会漫无准则,不择手段地干坏事。
另一方面,不讲究仁义、没有仁德的人若长期处于安乐中,必定会忘乎所以,流于淫滥。
古今中外那些“富贵而淫”的人物往往都是如此。
想一想1.拿孔子及其弟子间的师徒关系,来对比现在的师生关系,你觉得前者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东西?2.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练一练Ⅰ.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材料二:宰予昼寝。
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1)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2)材料二中所讲的是和的关系。
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什么道理?(2分)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注释】(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
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①于予与何诛!(3分)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4分)(2)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
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
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
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孔子认为治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4分)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长沮、桀溺(1)耦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津:津,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人:逃避。
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3分)②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3分)(2)从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不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不超过15字)。
(4分)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2分)(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4分)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郑国,却和弟子们彼此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口。
郑国有人看见就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失去主人家的狗。
”子贡见面把这些话据实告诉孔子,孔子笑着说:“一个人的相貌如何,那是不重要的;倒是他说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可真是说得对!真是说得对啊!”【参考答案】《论语》选读想一想1.该题目可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可见智见仁,不必强求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作为教师,跟现在的教师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完全相同。
孔子作为教师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从政教伦理方面引导后学。
而现在的教师,其社会功能除在思想品德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外,还要向后学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
当然,这些只是相对而言的。
2.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
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
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
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练一练1.【答案】(1)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1 分),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 分)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1 分)(2)“言”和“行”的关系。
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的道理。
(2 分)【解析】译文一: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译文二:宰予大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对于宰予这个人,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孔子说:“先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我是从宰予的表现改变了先前对人的态度。
3.【答案】(1)①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②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2)名分正,说起话来才顺当合理,事情才办得成,礼乐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才会得当,才能管理好百姓。
【解析】参考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
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2)名分正,说起话来才顺当合理,事情才办得成,礼乐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才会得当,才能管理好百姓。
4.【答案】(1)①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②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2)社会动荡,需要积极入世态度;社会动荡,不如避世自隐。
【解析】参考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
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5.【答案】(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2)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