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1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课程论文
佛山市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探析
姓名:
学号:
班级:
佛山市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探析
摘要:佛山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

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是佛山老鸨在的核心地区,是佛山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历史文化建筑保存最为集中的区域。

本文对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研究其保护更新的现实基础,并分析历史街区本身及保护更新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各种因素,提出其保护更新的模式,并对其实施机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更新保护
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位于佛山市禅城区中部,西至祖庙路,东至市东下路,北至人民路,南至建新路,总面积0.639平方公里,属佛山古镇的核心区域,是佛山文物古迹规模最大、品类最全、分布最密集、传统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城市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城市的品位,取决于文化的品位。

相反,历史文脉的断裂,意味着城市个性的丧失,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减弱。

如何在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中展现佛山特有的城市风韵,传承历史,摆脱“千城一面”旧城改造通病,始终是街区改造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1、街区概况
佛山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祖庙-东华里片区是佛山岭南文化高度聚集区,总面积63.9公顷,保留着大量不同时代风格、不同形制特点、不同装饰布局的宗教庙宇、祠堂、家庙、住宅、民居、店铺、茶楼、会馆、当铺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区内有22家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祖庙、东华里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氏别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逐步现代化,祖庙东华里片区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片区内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街道狭窄、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及许多优秀历史建筑损毁情况十分严重,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历史文化遗产亟待保护和传承;该片区虽地处城市中心,但现状已不能代表佛山城市发展水平,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已迫在眉睫。

区委区政府解放思想、审慎决策,综合经济、文化、城市内涵等多方面因素,实施该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通过文化与商业相互融合,打造城市中心品牌和提升佛山城市形象,使历史的繁荣得以延续,使该区域的城市建设成为佛山的城
市名片。

2、规划背景
1989年4月,佛山市文化局选择祖庙以东部分街区制定《在城市建设中设“古镇保留区”兴建“古镇一条街”的方案》。

1990年10月,新制订的《关于筹建“禅萃苑”古镇民俗旅游区的规划》中,提出把祖庙以东、福贤路以西、建新路以北、人民路以南片区改造为集文物保护、历史、民俗展览、旅游经营、商业服务于一体的民俗旅游区。

1992年初制定《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祖庙东片民居群为佛山市区的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的一切拆建、修建、新建和扩建工程,必须根据市政府保护规划进行。

”2008年2月28日,禅城区启动了祖庙东华里片区旧城改造项目——“佛山岭南天地”,片区的发展定位为“融合岭南民俗文化、禅城时代特色和现代商业文明,辐射珠三角,影响华南地区的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街区,成为佛山的城市中心和城市标志。

”5月19日,佛山市规划局禅城分局公告了《佛山市祖庙东华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从以上不同时期的方案、规划可以看到,对于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利用问题,市政府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采取的是“冻结式”的保护方式;随着佛山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确立,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将得到快速发展。

3、街区特色及其构成因素
1.1.13.1 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内,包含了2个国家级、1个省级和19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古街道、古民居和古建筑,涵盖了古镇佛山的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商业贸易、以及城镇形成发展、社会生活、居住习俗、广府民俗、民间工艺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了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

而“所有文化形成了属于人类遗产的一部分,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1.1.23.2 有价值的古街道、古建筑。

除了已公布的22个文物保护单位外,作为历史文化街区,还保存大量反映古镇风貌且具开发利用价值的特色街道和建筑。

这些街道和不同时期的建筑及其所蕴涵的相关历史文化信息,丰富了祖庙东华里片区各时代文物古迹的类型,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历史文化内涵,使片区内历史文物的布局,形成点线面俱全的有利态势,里巷密布,纵横交错,主次分明,不拘一格,部分街道仅容两人并行的道路特色,反映了纯朴实用的古镇人居环境的本来面目,某些区域仍保存整体的古镇风貌,呈现出明清以来逐渐形成的大致功能划分,包括:①祖庙大街、
文明里、长生树、福贤路、纪纲街、石巷等商铺密集的街区;②居仁里、六村正街、朝市街等纺织业家庭作坊密布街区;③东华里、文会里、隔塘大街、石路巷等传统家族聚居建筑群相对集中的街区。

寻常人家,古镇巷陌,昔日神韵犹存。

1.1.33.3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祖庙东华里片区是佛山千年古镇的标志性区域,是古代三大手工行业中纺织和冶铸行业的集中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包括:形式多样的历史建筑及城镇里巷;手工业和商业贸易遗迹;众多的历史名人;祖庙北帝诞民俗巡游;佛山狮头扎作;木版年画印制;金箔、铜箔、银箔的生产工艺;粤剧曲艺、木鱼书、八音锣鼓、龙舟;南派武功等等,在该片区内,如今仍然有迹可寻。

祖庙东华里片区不仅是广东省保存范围最大、城镇脉络最完整、历史信息最多的文化街区,是佛山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之一。

其丰富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佛山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这是建设具古镇特色佛山的重要根基。

4、街区保护规划
1.1.44.1 规划指导思想
4.1.1 明确佛山市的历史文化名城性质,祖庙东华里片区定位为融合岭南民俗文化、禅城时代特色和现代商业文明的综合街区,从整体上提升中心城区形象,打造广佛都市圈第二核心,推动城市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4.1.2 以佛山老城为中心进行市域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佛山历史文化资源。

4.1.3 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4.2 规划目标
实现对祖庙东华里片区文物古迹和历史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片区的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从而促进佛山成为岭南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名城。

1.1.54.3 规划原则
坚持整体保护与分类保护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保存真实历史信息的原则。

坚持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保护的原则。

坚持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整治、改善和更新的原则。

坚持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保存老城街巷肌理,严格控制建设规模的原则。

4.4 规划措施
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为28.35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11.32公
顷,位于祖庙及东华里两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区域,涵盖了祖庙东华里片区大部分文物建筑。

根据规划要求,该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原则上不得进行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的新建、扩建活动;不得擅自改变街区的空间格局;不得擅自新建、扩建道路;对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者恢复原有街巷格局和景观特征。

街区的改造应采用小规模、渐进的方式,并尊重和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

规划将街区划分为历史风貌维护区以及需要整饬和更新的区域。

历史风貌维护区中有绝对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可以进行适当整饬的协调区,其改造和更新的原则是: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保存历史文化遗存,坚决消除区域内与文物保护单位不协调的建筑和景观。

需要整饬和更新的区域的改造原则是:服务于历史风貌维护区,同时改善自身的环境状况,充分利用老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激发区域活力。

此外,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建筑高度要求一般控制在9米以下,最高建筑高度不能超过12米;且突破9米限高建筑的建设用地面积不得超过核心保护范围内用地面积的30%。

片区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核心保护范围外的新建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12米以下,最高建筑高度不能超过18米。

5 街区保护更新模式
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模式选择:动态保护与有机更新
在更新保护中,要注意在保护建筑外观时对内部空间进行改造,调整道路结构,改善街区内的各类基础设施,适当增加绿地,增设生活及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在保护街区传统风貌的同时,维护其原有功能与活力。

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采取了小规划整治与逐步改造的方式。

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里的建筑有的要改建或重建,新建筑应力求与老建筑风格协调,挖掘出地域风貌特色,延续佛山的文化底蕴,在更新过程中保护遗存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借鉴老建筑的体量、形式、风格及至材料、色彩、装饰等,与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协调,来形成统一和谐的视觉效果,
6 总结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应挖掘利用共有的地域风貌特色,延续深厚的文化底蕴。

保护佛山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保存其历史记忆、保护其空间载体和社会基础并加强整理其结构性关联,寻求其对于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旭明,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方法研究——以佛山市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为例,华中科技大学,2005.11.8
【2】阮仪三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佛山市规划局,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
【4】佛山市文化局,祖庙居民群历史文化核心区详细规划,19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