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圣才出品】

第7章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
一、天台宗的圆融观
1.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1)两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得到广泛传播与更好释读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学风、学统。

学风有南北之别:南方与玄学结合,重义理;北方以信实为尚,重践行。

学派则如上述,体现为不同经论师的不同承传系统。

(2)隋唐时期,国家由分裂走向一统,佛教南北的不同学风与不同经论师的不同学统逐渐走向了融合,佛教与儒、道二学亦已在抗争中日渐互渗。

另一些有影响的有经济支撑的寺院,不仅形成了对佛学各具特色的新的诠释与判教系统,而且发展出更加稳定的传法关系。

2.圆融三谛
(1)天台宗
天台宗为释智顗(公元538~597年)所创。

天台宗因智顗长期住持的修禅寺位于天台山而得名,又因该宗根本经典为《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而被称为法华宗。

(2)主要经典
①三大部
《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和《摩诃止观》。

②五小部
《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音玄义》《观音义疏》和《观无量寿佛经疏》。

(3)教派
天台宗依证见实相的偏圆而将整个佛陀教法判分为“藏”“通”“别”“圆”四教,而自称“圆教”。

(4)圆融三谛
①性质
天台宗的实相观,属于本体论。

②主要思想
a.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有“空谛”“假谛”“中谛”三种义谛。

b.三谛不是浅深不同的等级关系,而是平等的相互互融关系。

③目的
展现“十界互具”和“一念三千”的境界。

a.十界互具
“十界”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互具”是指十界相入相即,并非隔绝不通。

b.“一念三千”
“一念”是指众生当下的任何心念。

“三千”是从十界互具思想引申而来的。

一念是一法,通过十界互具,一念中已具足一百法界,一百法界有三百世间,三百世间有三千如是。

3.性具善恶
(1)强调“具”字。

“具”是相对于“现”“生”“含”诸义而言的。

①“现”“生”是指时间先后,有宇宙论色彩,它确认本无后有。

②“含”是指空间大小定主次,有本质论色彩,它确认孰本孰末。

(2)“具”的含义
①三千事法一起即起,一灭即灭,平等一如。

②任一事法都具有相等意义,在修证上可在任一事法、任一心念证入理体。

4.圆顿止观
(1)“止观”是佛教修行方法的两大支柱,是天台宗的根本教法。

①“止”是指心念专注一境,达到无念无想的寂静状态。

②“观”是指以智慧思维观察某一特定的对象或道理。

(2)止观法门
①含义
a.“三止”是指“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

b.“三观”是指“二谛观”“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观”。

②修行方式
a.渐次;
b.不定;
c.圆顿。

(3)圆顿止观
①“圆”是圆融三谛的法界实相,是相摄相入、圆融无别的。

②“顿”是止观显相,止观不起则已,一旦发起,则不历渐次而齐发三止三观。

(4)圆断三惑。

①三惑是指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②圆断三惑,是指一心同时圆证三智。

(5)圆证三智
①三智是指“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②“圆教”所修是不思议一心三观,所断是三惑齐断的圆断,所证是三智一心得的圆证。

5.圆显三德
(1)含义
依天台宗的看法,修行者圆证三智,则“圆显三德”而圆满成佛。

“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又分别称为“恩德”“智德”和“断德”。

(2)三德特点
①圆教三德是一时圆显,不是次第别显。

②三德与四德汇归一体。

a.三德是大般涅槃之体,称为“德体”。

b.四德是指常德、乐德、我德、净德,是大般涅槃之相,称为“德相”。

c.三德与四德是体与相的关系,四德依本于三德,三德体现为四德。

二、唯识宗的转识成智论
1.唯识宗
(1)简介
唯识宗,又称慈恩宗、法相宗。

肇始于无著、世亲所创立的唯识学。

唯识学传入中国后,早期接受者有真谛昙无谶、菩提流支等,后经玄奘与窥基的弘扬成为隋唐时期的第二大佛教义学宗派。

(2)唯识宗经典
①六经
《解深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楞伽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昆达摩经》《厚严经》。

②十一论
《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辩中边论》《二十唯识论》《观所缘缘论》《阿昆达磨杂集论》。

(3)唯识宗理论
①唯识宗的教理特色是十分注重对各种现象(法相)的分析,有人称之为法相宗。

唯识宗以“八识”理论为中心,通过分析各种现象的来源和性质,证明万法唯识所现的道理。

②万法既不离心识而存在,则此存在便是虚幻而非真实的存在,不能执著;一旦远离对虚幻存在的执著,则生起此虚幻存在的心识亦随之消亡。

2.八识与赖耶缘起
(1)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人”,“六人”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十二因缘涉及三世二重因果报应,构成为佛教的基本信仰。

(2)八识
“识”是十二因缘中由前世转入今世的承续体,有“灵魂”的意味。

八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3)赖耶
①阿赖耶识,又称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诸义。

②第七识末那识是一个内在的、深沉的、无间的自我中心,被视为恶的根源。

③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摄藏一切种子的根本识。

a.从宗教信仰层面看,阿赖耶识是生死轮回报应的主体。

b.从哲学学理层面看,阿赖耶识具有宇宙本根的意义。

3.种子与现行
阿赖耶识通过“种子”与现行的转换关系来实现宇宙万有的缘起。

(1)种子
①含义
贮存在阿赖耶识中的能够生起不同事法的潜在能力。

②来源
a.本有,名为本性住种,是指众生由过去的业中积聚而来的种子。

b.始起,名为习所成种,是指众生现世前七识的种种活动产生的业力反馈到阿赖耶识中贮存起来的种子。

③分类
a.唯识宗从境相与心识相对待的角度,将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分为“心”与“色”两类。

第一,心种是指阿赖耶识中被第七识执著为能知的主体的种子。

第二,色种是指阿赖耶识中被第七识执著为所知的客体的种子。

b.唯识宗将纳入佛教修行动态历程中的“心”“色”种子分为“有漏”和“无漏”两类。

第一,有漏种子是指导致众生陷入愚痴和烦恼、为众生带来痛苦的种子,是阿赖耶识所生。

第二,无漏种子是指能断除众生愚痴和烦恼、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种子,不是阿赖耶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