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时期。
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表现在佛教发展的规模、佛教宗派的创立以及佛经、著述、思想学说、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它构成了整个隋唐时代思想学术繁荣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
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
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既影响中国文化,又完成了和中国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认为世界的本体是虚幻的,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思是说主体和客体都是虚幻的,虚幻就是世界的本源.禅宗创始人慧能流传甚广的四句偈,精辟地概括了世界的本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怪不得五祖弘忍认为他讲出了佛学的真谛,将衣钵传授给他,而成就了一代禅宗的伟业.同时佛教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宝库.佛教哲学许多特有的范畴,如心,因果,中道,顿悟等,也为我国许多哲学流派所吸收.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上.正如明黄绾所说,"宋儒之学,其入学皆由于禅".宋明理学和佛教哲学有着很深的渊源.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无不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从理学的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和人性论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佛教的影响.在本体论方面,程朱以理为本体,陆王则以心为本体.尽管"理"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但将它提到作为宇宙本源或本体的高度,是从佛教影响下的宋明理学开始的.如二程,朱熹"理一分殊"的理论来自华严宗的理事说和"月映万川"之喻.陆九渊的有名命题"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讲的"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这些和禅宗的"心是道,心是理,则心外无理,理外无心",几乎一模一样.在认识论上,佛教的思想同样渗透其间.如朱熹认为"致知乃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全体通明,但被昏翳了,而今逐旋磨起去,使四边皆照见,其明无所不到";这和神秀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基本上就是一句话.认识论必然牵涉到方法论.理学所注重的治学与身心修养,就是脱胎于佛教禅定方法的静坐,居敬,慎独.程颐声称:"有人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须是坐禅入定."所以他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在人性论方面,禅宗的佛性学和宗教禁欲思想有着更大的影响.儒家在人性论上承认"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只说节欲而不说禁欲.而从宋明理学开始,却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这显然和佛教的教义是合拍的.
禅宗是中国化佛教的宗派代表,在唐代后期及其以后的封建社会中影响最大。
慧能创立的禅宗南宗,宣扬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在佛性说上主张众生本有之心性(自性)即为佛性,提倡“即心即佛”说,从而把心性说与佛性说结合起来。
《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
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禅宗强调人皆有佛性,人的自性本净,识心见性,即可成佛。
这为二程所继承,如程颢说:“道即性也。
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
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无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污坏,即当敬以治之,使复如旧。
所以能使如旧者,盖为自家本质元是完全之物。
若合修治而修治之,是义也;若不消修治而不修治,亦是义也;故常简易明白而易行。
”二程认为,人的本性是完善自足的,不但如此,他们还把这种本性给予具体化,认为完善之本性就是具体的仁义礼智信:“万物皆有性,此五常性也。
”“人性只有四端,无不底善事”,这比佛家的自性本然完善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禅宗不仅在士大夫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渗透到平民老百姓的生活当中。
天下名山多有寺院,许多的历史建筑也凭借寺院的形式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休闲旅游,了解历史的一扇窗子,既丰富了旅游,也促进了文化。
在人们的生活中,孟兰盆会、吃腊八
粥等民俗活动也是渊源于佛教。
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也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很多佛教的观念,如烦恼、世界、因缘、报应。
而佛教的道德更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相当的影响,如侍佛如父母,视父母如佛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就是我们沿用至今的生活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