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示范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示范课件

问来使(陶渊明)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道人北山来(王安石)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 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1)故乡来人,有所问 询,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 各是什么?
(2) 请简释其中蕴含的 共同的人格特点。
(3)指出这三首诗语言 上的共同特点。
梅、菊、松
高洁的品质
质朴自然,没有 任何雕饰
问:此诗第四联"多病所需惟药物",有的版本作"但有 故人供禄米",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答:“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表明态度)只是因为 友人供给我钱粮。(析句意)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 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 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 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是建筑在“故 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满含寄人篱下的伤感,也包 含着自已没有得到赏识与重用的不满。(析妙处)而诗 中“多病所需惟药物”则只有身体的多病与潦倒,没有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对比问题: 这两首诗都以《寻隐者不遇》为题,意境、主题也相似, 都是写寻隐者终未得遇。请从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分 析二诗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形式:贾诗为五言绝句;魏诗为七言绝句。贾诗 为问答体,以答为主;魏诗为自问自答。
内容:贾诗有目标可见,特意寻访,童子知其去 向,“只在此山中”;魏诗中所寻者无具体行踪, “采芝何处未归来”。贾诗主要是对话,通过对 话体现诗意;魏诗写景抒情都有。
7.对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问: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 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 好,为什么? 示例解析 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 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 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地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 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父老是不会跟随 他卷土重来的。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 一幅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末?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 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 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解题要领:
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 (大雁南飞——思乡、盼归) 2、仔细捕捉关键词语 (送、望,流尽年光) 3、善于联想类比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表现手法:贾诗寓问于答,虚实相生,含蓄简练; 贾诗景略情在,情中见景。魏诗自问自答,透露 出怅然若失的感情;描写以白描为主,青松、白 云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
解题要领: 1、立足诗歌本身,理解诗歌具体 的内容。 2、理解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并 注意区分。 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 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9.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 融合在一起。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 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 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对全诗情感的 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 “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 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 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 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2)这首散曲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在思想情感的内涵和抒发上, 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请你说说它们的异同。
示例1:我更喜欢乙诗。因为它从“大”处着眼,显得境界开阔。 诗前两句虚写,直陈西湖六月的风光不与四时相同;后两句实写, 再现西湖六月的特异风景:满湖莲叶、荷花,一直铺到水天相接 的地方,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与艳红真是好看极了。 虚实结合写法的运用,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我更喜欢甲诗。因为它从“小”处入手,写得细致 入微。此诗取景很特别,“流”是“细流”,荷是“小 荷”,叶是“尖尖角”,且这“尖尖角”上还立着个小 小的蜻蜓。不仅如此,本诗还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诗 人捕捉到新荷刚出水面,那小小蜻蜓已自立于其上的稍 纵即逝的一瞬,让蜻蜓和荷花相依相偎这一自然界的和 谐情景在一瞬间留下永恒。这种写法是乙诗所不具备的。
诗歌鉴赏过程
一、读题目,明诗型.什么样的题目代表着什么类型 的诗歌,不同类型的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态度也有所不同。
二.看注解,晓背景.注解一般是对作者的生平、当
时的创作背景和诗文中的一些语词作解释说明。
三.赏诗句,知意情.将诗句还原成情景画面,找出
诗中的意象、表达作者或作品主人公情感的词句。
解题要领:
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 全诗的感情基调分析。 3、恰当使用思想感情鉴赏术语。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
(三)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和思想 感情的比较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寻隐者不遇 魏野
4.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 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 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示例解析
①“绕”字好,围绕。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 安静生活的场景。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 缓流淌。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 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5.古诗中某一诗句的比较鉴赏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四.析题干,答规范.一是内容型。它包括主要形象、
意境(画面)特征和思想情感三个方面。二是技巧 型。它包括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两个 方面。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 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 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 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 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 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 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 较 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答题思路
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 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 鉴赏。
诗歌鉴赏 比较阅读
教学目的
1 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 及设题角度。
2 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 方法。
3 学会规范答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答题指导
①正面回答,观点要鲜明,至于孰优孰劣,一般 可自由选择。
②比较鉴赏时应有所偏重,可采用正反对比的方 式进行鉴赏,得出一有一无的结论。
答题步骤 词语比较题: ( 表态度)①析词义。②描画境。③点作用。( ) 诗比句较比词劣较势 题: ( )①析词义。②明妙处。③点作用。( )
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
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
何异同?(3分)
参考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 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 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 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 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 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 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
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 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