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护理ppt课件
.
3
病因
①缺O2。 ②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及其他的电解质异常。 ③低温/体温过高。 ④低血容量。 ⑤低血糖/高血糖。 ⑥药物。 ⑦心包填塞。 ⑧肺栓塞。 ⑨冠状血管栓塞。 ⑩气胸,哮喘。
.
4
心脏骤停的类型
• 1.心室颤动(室颤) • 2.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身节律 • 3.心脏(室)停顿
.
5
1.心室颤动(室颤)
.
12
在医院或加强监护病房可立即进行抢救的条件下,复苏的成功率 主要取决于病人在心脏骤停前的临床情况:若为急性心脏情况或 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较佳;若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 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肺炎、败血症、糖尿病或癌症),则 复苏的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高。后者 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其中以室性心 动过速的预后最好(成功率达67%),心室颤动其次(25%), 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的预后很差。高龄也是影响复苏成功的一 个重要因素。
.
11
3.心脏骤停期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如下:① 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 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 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④呼吸断续,呈 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 内;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⑥瞳孔散大, 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 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
.
16
急救措施
• 1、首先要将患者摆放在正确的体位,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 若要在床上进行抢救,应在患者背部垫以硬板。施救者位于
患者一侧,两腿与肩同宽,跪贴于(或站立于)其肩、胸部旁。
生心源性猝死的亚群。
.
10
2.发病期
•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 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 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头晕目眩等。 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源性, 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 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 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 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 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 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 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 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 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 见。
.
14
• 心电图表现
检查
• 1.心室颤动或扑动,约占91%;
• 2.心电机械分离,有宽而畸形、低振幅的QRS,频率20~30 次/分,不产生心肌机械性收缩;
• 3.心室静止,呈无电波的一条直线,或仅见心房波。心室颤 动超过4分钟仍未复律,几乎均转为心室静止。
.
15
诊断
• 1.神志丧失。 • 2.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 3.叹息样呼吸,如不能紧急恢复血液循环,很快就停止呼吸。 • 4.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以至消失。
因的60%,低心排血量占死因的30%,而由于心律失常的复发 致死者仅占10%。急性心肌梗死时并发的心脏骤停,其预后取 决于为原发性抑或继发性:前者心脏骤停发生时血液动力学并 无不稳定;而后者系继发于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因而,
原发性心脏骤停如能立即予以复苏,成功率可达100%;而继 发性心脏骤停的预后差,复苏成功率仅3亡期
心脏骤停向生物学死亡的演进,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心电活动
的类型和心脏复苏的及时性。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如在4~6 分钟内未予心肺复苏,则预后很差。如在8分钟内未予心肺复 苏,除非在低温等特殊情况下,否则几无存活。从统计资料来 看,目击者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和尽早除颤,是避免生物学死 亡的关键。心脏复苏后住院期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 统的损伤。缺氧性脑损伤和继发于长期使用呼吸器的感染占死
.
7
3.心脏(室)停顿
• 心脏完全丧失了收缩活动。心电图上没有PQRS波群或仅有P波。多见于麻醉、外科手术 及某些内科严重情况时,复苏成功率亦较室 颤为低。
.
8
临床表现
• 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 为4个时期:
• 前驱期 • 发病期 • 心脏停搏期 • 死亡期
.
9
1.前驱期
•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 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 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 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而常 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 的心源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 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 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 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 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发
心脏骤停的护理
.
1
内容
心脏骤停的定义 心脏骤停的病因 心脏骤停的类型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急救护理
.
2
定义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 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 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 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 回应,压迫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 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 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可判定 病人已有心跳骤停。
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颤动,心电图 上可见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连续而不规则 的室颤波,频率达200~400次/分。室颤多见于 心脏骤停严重缺血或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室 颤室心脏骤停最常见的类型,而且复苏成功率 最高,尤其是室颤波粗大且快速时。
.
6
2.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身节律
• 心室肌呈断续慢而微弱的不完全性收缩,频 率多在20-30次/分以下,虽然心电图上有间断 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但 听不到心音,扪不到脉搏,亦称为“电-机械分 离”,多是心肌严重损伤的后果,复苏不易成 功,预后颇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