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七十二候的起源甚早,在先秦古籍《逸周书》中所记载的已告完全确立,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

在我国古代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一侯,三候为一气,六气一季,四季一年;故一年分二十四气,每季十八候,共七十二侯。

每候相对应一个物侯现象,叫“候应”,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七十二侯的候应有两类:一类是生物侯,其中有动物的,如鸿雁来、寒蝉鸣、蚯蚓出等。

也有植物的,如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等。

另一类是非生物候属于自然现象,如水始冰、雷乃发声、土润溽暑等,内容非常广泛。

但是其中也有观察错误,不合于科学事实的情况,如鹰化为鸠、雀入水为蛤等。

由于候的时间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故难以广泛运用。

现将根据中华民俗通书辑录于《农桑通诀》所载七十二候列出,以飨广大读者。

春季六气十八候:【立春】春天的第一天,“立”开始的意思,也表示着往者过而来者续,冬天过了春天接续到来,因此春夏秋冬四时之始都被冠以“立”。

因为立春的时候北斗七星指向东方,因此东方被认为是春天的方位;第一候:东风解冻。

东风送暖,化解了大地冰封已久的寒冻。

第二候:蜇虫始震。

“蛰”是隐藏的意思,指潜伏在地下的众小虫都自冬眠中苏醒过来。

第三候:鱼陟负冰。

陟是上升的意思,鱼儿因为水温渐暖,就竞相浮游到水面,但水中仍有未溶解的碎冰,在岸上观看,就如同鱼儿背负着冰块在水中游动。

【雨水】顾名思义是春寒多雨水的意思,春雨润泽后,空气中水蒸气增加,并有充沛的雨水,农田已经可以准备耕种了。

第一候:獭祭鱼。

形容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看似先祭拜一番后再食用。

第二候:侯雁北。

此时南方天气已热,候鸟雁自南向北飞,从中国南部等地迁至中国的东北方或是西伯利亚,飞回原先居住的地方。

古人观察雁候鸟是认为候鸟是随着阴阳之气而往来,其实候鸟只能够适应某一种的气候罢了。

第三候:草木萌动。

表示阴阳交泰万物生长的时机。

天地万物出现生机,草木也纷纷萌芽生长。

【惊蛰】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其息化为风,其声化为雷,秋冬之际,雷藏身土中,春天农人耕种,雷破土而出,轰然作响,即是春雷,在惊蛰时分,天地阴阳气接触频繁、闪电不绝,春雷初响,惊醒了仍在蛰伏的万物,不论益虫害虫全部活动起来,脱离了蛰伏的状态。

在农耕方面,正是须加施追肥的时期,杂粮作物开始种植。

第一候:桃始华。

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春暖时开始盛开。

第二候:仓庚鸣。

“仓庚”指的是黄鹂鸟,仓表示“清”,而庚表示“新”,黄鹂鸟于此时振翅高飞,一鸣惊人,宣告春天己到人间。

第三候:鹰化为鸠。

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已经不见迹影。

只有斑鸠或布榖飞出来,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故作此候。

比喻万物从新开始。

【春分】最早在尧典中被称为“日中”,在礼记中被称为“日夜分”,两种称呼都显示了在这一天是昼夜等分的。

第一候:玄鸟至。

元鸟或玄鸟是指燕子。

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的候鸟。

燕子飞到家的屋檐下筑巢,开始准备哺育下一代,代表吉祥之兆。

第二候:雷乃发声。

这时始有了雷声,也就是天上的云层活动开始活跃起来了。

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第三候:始电。

雷乃声、电乃光,雷电本是一体。

古人一样知道先闪电后打雷。

但古人认为阳先行,阴始动。

以雷为阳之气,以电为阴之质。

这时节,正是乍暖还寒时候,天空中的冷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交替冲突,往复叠加,云层活动非常活跃。

暖湿气流从南方频频而来,北方的寒冷空气也随着天气的变化时常南下,带不同电的气流发生碰撞,自然就产生了虺虺的雷鸣之声。

【清明】“清明”之称来自淮南子的“八风”。

这八风自冬至日算起,分别是“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暴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

”清明正是清明风,也就是东南风吹起的时候,暖风会带来丰沛的雨水。

至于清明被订为节气,则是迟至战国时代的事。

第一候:桐始华。

指此时开白桐的小花满山盛放。

第二候:田鼠化鴽。

指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避暑,取而代之的是喜爱阳气的鴽鸟,则开始出来活动。

以田鼠为至阴之物,以鴽鸟为至阳之物;比喻阴气绝而阳气渐盛。

第三候:虹始现。

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常见。

雨后阳光比喻君子守得云开现月明,并有成果。

【谷雨】“谷雨”顾名思义是“雨生百谷,春雨可贵”的意思,旨在提醒农民时雨将降,不要误了农事。

第一候:萍始生。

萍是浮萍,为绿色藻类,谷雨时雨水丰沛,浮萍也随之大量繁殖,随水飘浮而生,被认为是节气指标之一,所以成为谷雨的第一候。

因为浮萍含丰富蛋白质及有机物质,是农家重要的饲料。

第二候:鸣鸠拂羽。

鸠是指斑鸠。

此时,斑鸠不仅鸣叫,更拍动羽翼四处飞翔,提醒农人不要忘了农事之故。

第三候:戴胜降于桑。

戴任又名戴胜,是一种头顶有冠毛的黄白斑纹小鸟,会飞到黄河至长江流域一带,戴任鸟常栖息于农家常种植的桑树与麻树之中。

夏季六气十八侯:【立夏】“立夏”在二十四节气解作“宽作万物,使生长也”。

立夏在中国的阴阳学说认为这是阳气最盛的时期。

立夏之后会因阴阳转化而盛极生阴。

第一候:蝼蝈鸣。

指出昼伏夜出的蝼蝈,因为感应到微弱阴气而鸣叫。

第二候:蚯蚓出。

指蚯蚓阴曲而阳伸之运动,感应阳气渐盛而群起出土。

第三候:王瓜生。

指一种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更会结红色的果实。

三候同时指出所有至阴柔之物,同时发生。

比喻这一个时候君子应该从微小处观察,有没有小人在暗暗地生长,不应该满足现状。

【小满】顾名思义还不到最满的时候,盛夏之前的“小满”是最好的一刻,阳气满极就会盛极而衰。

因此对种植小麦的中国北部而言,小满时麦粒虽未成熟,但已粒粒盈满,在南方则指水稻已达抽穗期,小满亦可称水田的水已盈满。

“四月乾卦,谓之满,言阳气已满”第一候:苦菜秀。

苦菜是一种可食用的野菜,已经枝叶繁茂,可供采食。

第二候:蘼草死。

指一些枝叶细软在阴冷潮湿季节生长的植物,受不了夏阳的火气都枯死了。

第三候:麦秋至。

经过十天到第三候的时间,原来已盈满但未熟的麦粒,已经成熟。

因为只有麦子在初夏即成熟可收,其余百谷都在秋季收成熟而进行收获,此时等于是小麦秋收之时节。

【芒种】“芒种”时,在长江流域经常有低气压的形成,带来连绵的雨水,现在所谓的梅雨季节。

在此时的雨水有助五谷类的农作物。

芒种也带来风调雨顺,丰收的预兆。

第一候:螳螂生。

螳螂于深秋产卵,小螳螂感应到了此时阴气渐强而破壳而出。

第二候:鵙始鸣。

鵙是指伯劳鸟,古人也认为伯劳鸟是感受到阴气而开始鸣叫的,这是一种十分刺耳刮噪的叫声。

第三候:反舌无声。

能学各种鸟鸣叫的反舌鸟,感应到五月阴气微生而不叫了。

或者是另外一些雀鸟此时不再发声鸣叫了。

比喻小人开始当道,阴气渐强,君子大人等不再发言。

【夏至】夏至正是阳极之至,所谓盛阳覆盖其上,而阴气始起于下,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逐渐衰弱。

夏季之极,白昼最长,夜间最短。

第一候:鹿角解。

鹿角有艮象,是属阳性的山兽,因阳气已盛极而衰,鹿角就开始脱落。

第二候:蜩始鸣。

是夏天最重要的声音之一。

夏蝉又叫“知了”,雄蝉都会鼓翼而鸣。

第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野生药草,因为在夏日之半生长而得半夏之名。

【小暑】暑为温热之气,古人认为积存土地里的热气一直都潜伏在土地中,到小暑时热力才开始慢慢的散发出来。

「小暑」表示暑气尚未极致,接下来的「大暑」才是暑气之极。

第一候:温风至。

指四方均感受到温热的风,暑气吹至,热气逼人。

第二候:蟋蟀居壁。

候蟋蟀开始自田野逐渐移入庭院。

比喻小人阴气者,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单只在郊野,已经在宫廷中活动了。

第三候:鹰始挚。

指幼鹰由老鹰带领,从鸟巢中飞出来,开始学习飞行博杀猎食的技术。

比喻君子看见小人势强,现在应该积极培育后辈,卷土重来。

【大暑】大暑乃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也所谓“最热三伏天”。

大暑至之后三十天称为三伏。

“伏”有隐藏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大暑期间,人们要用隐蔽伏居的方法来避盛暑之热。

第一候:腐草为萤。

萤火虫产卵在落叶与枯草之间,经幼虫,蛹而至成虫,在盛夏孵化而出。

其实萤火虫是产卵在水边的草根,多半潜伏土中,次年草蛹化为成虫,这就是萤火虫。

第二候:土润溽暑。

此时土壤内湿气潮润,天气也湿热难耐,这种蒸郁的热天也是最难过的。

第三候:大雨时行。

当早上的湿热之气升至对流云层,在高空遇冷,常在午后降下大雨,雨势大但是下雨的时间不长,雨后可以稍稍纾解一些暑气。

秋季六气十八侯:【立秋】是秋天之始,代表夏去秋来,禾谷成熟,作物收成的季节。

第一候:凉风至。

经过大暑的大雨,暑气渐消,凉风已经由热带吹来的热风改为西太平洋吹来的台风。

第二候:白露降。

指立秋之后早晚温差渐大,夜间湿气接近地面,在清晨形成白雾,未凝结成珠,有秋天的寒意。

第三候:寒蝉鸣。

与夏至第二候“蝉始鸣”相呼应。

在秋天叫的蝉称为寒蝉,寒蝉感应到阴气生而开始鸣叫。

【处暑】也就是暑气到此时开始退去,“处”有“退”有“止”的意思。

这时炎热的天气到此为止,暑气开始退去,真正开始秋凉。

秋作玉米开始播种,二期稻作进入分蘗盛期。

气温仍高,虫类易生,故应注意防治。

第一候:鹰乃祭鸟。

老鹰猎捕后先陈列出来,像祭拜为牠牺牲的猎物。

也可能小暑时学习猎捕的鹰已经可以捕得猎物。

第二候:天地始肃。

天地肃杀之气渐起,所以古人常在这一个时节进行处决犯人,谓之“秋决”,也就是顺天地肃杀之气,藉此告诫人们秋天是不可骄盈,要谨言慎行,反省收敛。

第三候:禾乃登。

黍、稷、稻、粱(大粒的小米或高粱)等谷类到处暑已经成熟可以收成了,古时农民还有会趁此把成熟的禾谷呈献给天子。

【白露】这个时节,在早晚温差甚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因为天候转凉附着在易散热的物体上,凝结成露水。

而秋天五行属金,金的颜色是白,故而称秋露为白露。

“白露风,寒露雨”天气已渐秋凉,逐渐开始刮起南风了。

第一候:鸿雁来。

相对应于雨水第二候的“鸿雁北”,秋天时鸿雁自北方飞向南方,以避寒冬。

第二候:玄鸟归。

相对应于春分第一候的“元鸟至”,燕子春去秋来,于秋天自南方飞回北方。

“鸿雁来”、“鸿雁北”与相对“元鸟归”、“元鸟至”,鸿雁在白露由北方南来,而燕子则开始南飞乃阴阳之气互相交换。

第三候:群鸟养羞。

群鸟储存食物过冬,同时许多鸟都有的换羽行为,开始换上丰满的冬羽,准备冬天的来临。

【秋分】在尧典上称为“宵中”,与春分的“日中”一样日夜等长,从这一天起日间缩短,夜间增长,天气也渐渐冷起来。

二期水稻已达齐穗期,早熟稻进入成熟期。

第一候: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以后阴气逐渐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第二候:蜇虫坏户。

坯是指细土,众多小虫都已经穴藏起来了,还用细土封实孔洞以避免寒气侵入。

第三候:水始涸。

在华北地区春夏季降雨较丰沛,而到了秋天水气开始干涸,夜间无云,河川流量也开始变小。

在中秋即有赏月、祭月的习俗。

【寒露】二十四节气解上说“露水先白而后寒”,阴气渐盛,秋凉而成白露,秋冷而成寒露,水点凝成之露珠,寒露之后天气更冷就是霜降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