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语言散文文体知识一、散文概念散文,常用来抒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
它通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或发现。
叙事、抒情、议论常常自然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像走进作者敞开的心扉,听他倾诉衷肠。
二、散文的特点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真)形式上(行散):(1)表达方式多样: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3)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4)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5)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神聚:主题集中鲜明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叫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常见题型根据语境,写出某某词的含义。
某某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某某词具体指(代指)什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把“某某词”换成“某某词”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请品味某某词的妙处。
二、方法指导1、词语的语境义在《气候灾难,世界正在承受》阅读中有一道题: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美国发生的灾难只是去年热浪肆虐全球的缩影。
全球变暖还是引发飓风的“添加剂”。
【解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解释词语的题目。
一般的方法是,要先解释出这个词语本来的含义,然后在根据文意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即可。
第(1)题中的“缩影,比喻能代表同一类型特征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
例如,这个小山村就是中国农村的缩影。
那么,“缩影”这一词语在文中是指什么,我们说明确就可以了。
第(2)题“添加剂”,作为一种附加成分添加到产品主要原料当中,从而改善产品性能,主要在印染、食品、饲料等行业应用。
这里的“添加剂”用的是比喻意,我们把比喻意说出,并指出其作用即可。
代词的指代作用方法:采用代入法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
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3、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分析步骤: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2.分析词语含义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问:句中“幽”,“野”,“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调换。
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是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
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
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分析步骤::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句子深意(表现了??,突出了??).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难受、烦躁。
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谓思想感情,是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意外、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
例: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文中划线的“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信赖感到喜出望外.江南瓦①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一层一层盖在屋顶,似鱼鳞,又像梯田,晴时挡烈日,雨天淌雨。
偏偏不碍风游过,上瓦与下瓦之间有缝,沟瓦与扣瓦之留有隙,这小小的缝隙里,清风流淌,皓月流银。
江南屋有风,当数瓦上功。
住在这样的青砖瓦屋里,冬暖夏凉,气韵悠扬。
瓦是风雨之中最玄妙的乐器。
风在瓦缝中穿行,声如短笛,拖着长长的尾音,是底气充足的美声。
雨点落下,清越激昂,雨越来越大,击瓦之声,与飞流的雨声汇聚成一曲浑厚的交响。
最美要数檐下滴雨了。
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线,把那雨珠串起来,上连着屋檐最边沿的沟瓦,下系在地上一洼清亮的雨水里。
(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词: a)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雨珠稀稀落落,那是小雨;雨珠变得密密挤挤,那是雨势明显增大之故。
当檐下雨珠落成一条雨线时,雨就大了,很大,很大。
江南风暖瓦生烟。
炎夏的阳光,火一般普照,屋瓦之间,施施然,飘飘然,升腾一缕炊烟。
如烟如梦,亦似花。
烟,其实是光影的折射,却给瓦平添动感。
日影飘然,烟瓦舞动,那是瓦在跳一支奇妙的日光舞。
江南少雪。
真的落了雪,瓦就有最柔美的银白曲线,融雪,是从水声开始的。
屋瓦上的积雪化了,一滴一滴、一线一线的雪水,便从瓦上飞落下来,屋檐下淅淅沥沥滴水,其声势,可堪一场中雨。
岁月催人老,亦使江南瓦落尘泛黑。
(于是,人们描绘江南的屋子常用一个词:b)天长日久,沙土落在瓦上,叶片烂在瓦间,一层一层,积累着厚厚的光阴故事。
偶尔,有种子在风卷下摇落在瓦中,抑或从鸟嘴里飘落瓦上,便会长出一丛碧绿的“瓦上草”来,瓦上草是几十年上百年的古屋的标志之一。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妆淡抹,深浅不一。
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新词:瓦蓝。
透着这种绿,这份深蓝,每个人都会感受到江南那份独特的色彩,感受到江南那份浓浓的乡情!江南瓦,没有北方琉璃瓦那种贵族气息,卑微如草芥;更没有琉璃瓦那种流光溢彩,粗砺如土坷,但却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
只是钢筋水泥,一步一步,把江南瓦逼进历史的暗角。
真担心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用狐疑的神情去探寻:什么是瓦,什么叫瓦蓝?(选自《散文》2008年第10期)有删改陈志宏)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
再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最后针对不同题型采取不同解题策略:①、整体感知:(解题策略:通读全文,圈、点、勾、划)②、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解题策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③、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解题策略:一般应三方面去分析: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方法上,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比喻-生动、形象。
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反问-加强语气。
反复-强调。
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夸张-极力的表现。
)④、感悟、拓展、探究题(解题策略: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根据归纳的方法,阅读《江南瓦》,回答文后问题。
1.请你筛选文中描写江南瓦的有关信息,填入下面的方框中。
外观与功能→()→() →(瓦上日光烟影)→()→瓦上草和苔藓2. “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新词:瓦蓝。
”根据以上表达,填空:a处b处3.请任选一句,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瓦是江南的帽,楚楚然,如片片暗玉点缀屋上。
②风吹来,雨珠飘来荡去,像个顽皮的孩子,尽情地撒欢,恣意地嬉戏。
4.由划波浪线的句子,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哪一位著名诗人的哪个名句?5.本文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联系具体内容及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分析它有什么作用?6.文末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对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的忧思?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担忧的?为什么?7. “以小见大”是散文常用的表现方法,就是通过常见的、具体的一些人、事、物,却表达了广泛而深刻的自然、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
你认为《江南瓦》是怎样使用“以小见大”的方法的,请你联系文章具体内容作一些分析。
答案:1.屋瓦风雨声檐下滴雨瓦上日光烟影屋瓦积雪消融2. a、雨幕(雨帘)b、粉墙黛瓦3.①用叠词,音韵和谐,语言别致,雅俗共赏。
用比喻,生动形象,突出屋瓦的功效。
感情毕现,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
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檐下滴雨因风而动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檐下滴雨的喜爱。
4.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5.对比。
将江南瓦与琉璃瓦对比,突出江南瓦“卑微”“粗糙”的特点,反衬它“卑微”中的崇高,“粗糙”中的伟大强调它是人们“容身之需,安居之宝”,更深入地揭示作者对江南瓦钟情的原因。
6.①含蓄地表达了对在以“钢筋水泥”等为标记的现代城市文明的逼迫下,“瓦”“瓦蓝”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日渐消亡的忧思。
②示例:这种担忧没有必要。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是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
示例二:这种担忧有必要。
传统文化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不能以牺牲它为代价来发展现代文明,应该加以大力保护,使其与现代文明和谐并存,共同发展。
7.一片小小的江南瓦,传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一丝浅浅的忧思,却提出了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怎样对待文化继承。
五、一些应试技巧:(1).树立“赋分”意识: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的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