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学校创建于1946年,是一所具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覆盖文学、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全日制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83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00余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10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校突出教师教育的培养特色,紧跟社会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西部基础教育行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繁荣培养与输送了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学校开放化的就业工作视野,主动探索与创新就业工作思路与方法,不断夯实就业工作基础,在工作机制与制度体系构建、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与运用、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与就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训,以及市场拓展与供需见面平台搭建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就业工作模式,促进了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实现了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4%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在省教育厅历年组织开展的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核或评估中均获“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且综合考核成绩均为优秀。
一、2015届毕业生基本结构情况我校2015届毕业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共计11335人。
(一)毕业生学院分布情况我校2015届毕业生来源于27个校内学院和广元师范学校、凉山民族师范学校2个联合办学学校。
表1:2015届毕业生学院分布统计表(二)毕业生生源省份分布情况我校2015届毕业生分别来自 30省(市、自治区)。
其中,毕业生生源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毕业生人数为8820人。
表2:2015届毕业生生源省(市、区)统计表(三)毕业生生源区域分布情况2015届毕业生中成都生源169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4.98%;省内非成都生源712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2.83 %;省外生源251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2.19 %。
表3:2015届毕业生生源区域情况统计表(四)毕业生学历层次分布情况我校2015届毕业生中毕业博士研究生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0.08 %;毕业硕士研究生112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9.90 %;本科毕业生910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80.29%;专科毕业生110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9.73%。
图2:2015届毕业生学历结构图(五)毕业生性别分布情况2015届毕业生中女生799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0.49%;男生334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9.51%。
女毕业生的规模远远超过男毕业生,超幅比例为40.98%。
表4:2015届毕业生性别结构统计表图3:2015届毕业生性别结构图(六)毕业生学科类别分布情况2015届毕业生中理工类学生4658人,占毕业生的41.09%;文史类毕业生241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1.30 %;艺体类毕业生426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7.61%。
艺术类毕业生规模为省内高校之最。
图4:2015届毕业生科类分布图(七)毕业生师范与非师范分布情况2015届毕业生中师范类毕业生283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 25.03%;非师范毕业生849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4.97%。
图5:2015届毕业生师范与非师范类分布图二、2015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就业率分析1.总就业率及专业次就业率截止9月30日,全校已就业毕业生10620人,就业率93.77%。
其中,已就业毕业研究生988人,就业率为87.36%;已就业本科毕业生8632人,就业率为94.85%;已就业专科毕业生1000人,就业率为90.66%。
各专业就业率继续保持稳定,详见附件“四川师范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表5: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情况统计表图6: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情况分布图2.师范和非师范的就业率师范类各专业已就业人数2655人,就业率为93.59%;非师范类各专业毕业生已就业人数7964人,就业率为93.75%。
2015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继续保持在93%以上。
图7:2015届师范类、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分布图3.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率2015届有少数民族毕业生537人,已就业442人,就业率为82.30%;藏族毕业生已就业93人,就业率为17.3 %;土家族毕业生已就业52人,就业率为9.68 %;彝族毕业生已就业120人,就业率为22.34%;羌族毕业生已就业59人,就业率为10.98%;回族毕业生已就业40人,就业率为7.44 %;其它民族毕业生已就业78人,就业率为14.52%。
表6:2015届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4.男女毕业生的就业率男毕业生已就业3139人,就业率为93.84%;女毕业生已就业7481人,就业率为93.63%。
表7:2015届男女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图8:2015届男女毕业生就业率分布图6.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从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对比情况来看,我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2015年各层次的就业率依然稳定,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均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
表8: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情况比较分析表图9: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情况比较分析图表9:近三年师范类、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情况统计表(二)毕业生就业结构1.毕业生就业形式分布2015届就业的10620名毕业生就业形式分布为:签约2498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3.52%;出具工作证明的7152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67.35%;升学出国的953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8.99%;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的17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0.16%。
对近三年就业形式的数据分析,2015届毕业生中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人数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与2013年相比下降了4.71个百分点;升学出国毕业生近三年均保持在9%左右。
表10: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形式比较分析表图10:2015届毕业生就业形式分布图图11: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形式比较图2.毕业生就业的地域流向我校2015届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为:在成都市就业5750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4.15%;在四川省(不含成都市)就业2282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1.49%;在重庆市就业633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96%;在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就业542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10%;在西部地区(不含四川、重庆、西藏、新疆)就业525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4.94%,其它地区就业888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8.36%。
表11:毕业生就业的地域流向统计表说明:1.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地区主要指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
2.西部地区(不含四川、重庆)主要指云南省、贵州省、广西自治区、甘肃省、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等省。
图12: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分布图从近三届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情况看,2015届毕业生在省内就业人数较前两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在成都市就业的毕业生增加比例较大,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地区、西部地区(不含四川、重庆)毕业生就业人数逐渐增加,但比例较少。
表12:近三届毕业生地区区域流向情况统计表说明:1.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地区主要指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
2.西部地区(不含四川、重庆)主要指云南省、贵州省、广西自治区、甘肃省、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等省。
图13:近三届毕业生地区区域流向情况分布图3.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结构我校2015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为:在政府部门、金融、卫生、科研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1963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18.49%;在以中学为主的教育教学单位和高等学校就业3052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28.74%;在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其它非公有制企业就业5438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1.21%;在各类基层项目就业167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1.56%。
图16:2015届毕业生就业行业情况分布图对比分析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的数据,历年来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是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其它非公有制企业,超过50%,而以中学为主的其它教学单位和高等学校以及政府部门、金融卫生、科研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相对较低,仅为40%左右,但2015届毕业生较前两届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
表14:近三届毕业生就业行业比较分析表说明:以上数据不包含升学人数三、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情况(一)提供就业岗位总体情况分析经统计,通过到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自行联系的单位共计2730家,提供岗位81368个。
其中,来校举行专场、中小型招聘会的用人单位为436家、大型双选会2场,中型招聘会5场,共提供岗位35488个,要求毕业生自行联系的用人单位2294家、提供工作岗位45880个,仅来校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供需比达到3.23∶1。
表15:2015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单位及岗位数统计表(二)师范生类、非师范类毕业生岗位情况分析经过努力,我校为2015届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7273个,供需比为2.56:1;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为7364人,提供岗位28215个,供需比为3.32:1。
以上数据表明,我校为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超过毕业生就业人数的规模,且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岗位数远远大于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岗位数,因此,今后在毕业生就业求职成功率、用人单位遴选等方面,还需要扎实推进工作。
表16:2015届师范类、非师范类毕业生岗位供需情况统计表(三)用人单位区域分布情况分析我校为2015届毕业生提供的用人单位中,成都地区1555家,提供就业岗位43125个,占几个主要地域的53.00%;省内非成都地区389家,提供就业岗位11583个,占几个主要地域的14.24%;西部地区(不含四川)224家,提供就业岗位5184个,占几个主要地域的6.73%;珠江及长江三角洲地区383家,提供就业岗位17896个,占几个主要地域的21.99%,其他地区179家,提供就业岗位3580个,占用人单位总数的4.40 %。
以上数据表明,成都地区以及经济较为发达的珠江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校主要用人单位的集中区域;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市场建设和推进力度还需加强。
图17:2015届提供用人单位区域分布图说明:1.西部地区(不含四川)主要为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
2.珠江及长江三角洲主要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
(四)用人单位性质分析我校为2015届毕业生提供的用人单位中,基础教育及高校295家,提供就业岗位5520个,占总用人单位总数的10.80%;国企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34家,提供就业岗位1551个,占用人单位总数的1.25%;非公有制单位2401家,提供就业岗位74297个,占用人单位总数的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