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处方
灸
治 疗
因时制宜
学
概 论
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也会 产生一定的影响。
• 春夏之季气候由温转热,阳气升发,人体气血也 趋向浅表,病邪伤人也多在浅表,针刺宜浅,少 用灸法。
• 秋冬之季气候由凉变寒,阴气渐盛,人体气血也 潜藏于内,病邪中人也在深部,故针刺宜深,多 用灸法。
• 一日之内,人体气血流注也呈现出与时辰变化相 应的规律,子午流注针法能增强治疗效果。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2
学
概 论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
下者上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
之腘。”
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
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
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前后配穴
学
概 论
前后配穴: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
• 有些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准确把握针灸施治的有效 时机,也是因时制宜的体现。
针
灸 治 疗
二、穴位的选择
学
概 论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邻近取穴
循经远取 辨证选穴
随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按部配穴 按经配穴
针 灸 治
(一)选穴原则-局部近取
疗
学
概
论 局部近取:围绕病痛所在肢体、脏腑、组
织、器官,就近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头痛,多种原因所致
(二)急则治标:
肝病基础上形成臌胀
阴水患者复感外邪出现感冒
在病程过程中出现危机重症
( 三)缓则治本:急性病的恢复期、慢性病
(四)标本兼治:
(1)标本俱急:如:热性病出现便秘
(2)标本俱缓:
如: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宜益气解表
如:表证未解,里证又现,治宜表里 双解
针
灸
治 疗 学
2.补虚泻实
例:鼻病—素髎
眼病—睛明、球后
痔疮—长强
腱鞘囊肿、甲状腺肿
—围针法
针
灸
治 疗
(一)选穴原则-邻近取穴
学
概
论
邻近取穴:距离病变部位比较接近的范
围选穴。
例:鼻病——上星
眼病——风池
痔疮——次髎、秩边
针
灸
治 疗 学
(一)选穴原则-邻近取穴2
概 论
前后对应取穴即身前有病在身后选穴,或身后有病在
身前选穴,也属于邻近选穴。
针
灸 治 疗
(一)选穴原则-辨证选穴
学
概 论
辨证选穴
例 发热:大椎、外关
昏迷:人中、十宣
痰多:丰隆
贫血、出血:膈俞
针
灸
治 疗 学
(一)选穴原则-辨证选穴2
概 论
临床上有许多病症,如发热、昏厥、虚脱、癫狂、失眠、健忘、 嗜睡、多梦、贫血、月经不调等均属于全身性病症,因无法辨位,
不能应用上述部位选穴的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症的性质进
视物昏花取风池、翳明;
舌强不语取风府或哑门;
胃脘疼痛取至阳或胃俞;
前阴有疾取次髎或肾俞;
肩背疼痛取中府;
脊柱强痛取人中;
肛门脱出取气海;
腰骶损伤取膻中等。
针
灸
治 疗 学
(一)选穴原则-邻近取穴3
概பைடு நூலகம்论
前后对应取穴除了可以取腧穴外,也可以取对
应的阿是穴。
方法是先在胸腹(或腰背)部探明阳性反应点, 然后向腰背(或胸腹) 部划一水平弧线,在与 阳性反应点相对处定穴,前后各斜刺一针, 此法多用于治疗胸腹部或腰背部疼痛性病症。
针
灸
治
疗
学
概
论
针灸处方
太和医院针灸科 周立志
2012.11.14
针
灸
治 疗
概述
学
概 论
针灸处方是在中医理论尤其是经络理论指导下,
依据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补泻
方法组合而成的治疗方案。
针灸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交叉交会 和腧穴的分布、功能及特异性,结合疾病涉及 的脏腑、病情的标本缓急进行严密组合。做到 有法有方、配穴精炼、酌情加减、灵活多变。
治
疗
学
概 论
泻本经
泻实
合穴、募穴、急症取郗穴、井穴
泻表里经
实则泻其子
针刺泻法
针
灸
治 疗
补泻兼施
学
概 论
虚实夹杂
例: 肝郁脾虚证
(补脾胃,泻肝胆)
针 灸 治
3.三因制宜
疗
学
概
论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针
灸
治 疗
因人制宜
学
概 论
因人制宜是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
体形等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是三
• 咳喘取双侧肺俞、膏盲等。
针
灸 治
左右交叉取-例
疗
学
概
胃脘痛(肝胃不和)—足三里(左)、
论
太冲(右)
偏头痛—同侧取外关,对侧合谷
面瘫—同侧地仓、颊车,对侧合谷
肩周炎—取对侧条口、承山
急性腰扭伤—对侧腰痛点
中风病后期—取健侧穴
针
灸 治 疗
1、按部配穴-三部取穴
学
概 论
三部取穴:将病变的局部、邻近、远端
穴位配合使用。
配伍成方(古称“天、人、地三才”配穴法)
大陵、劳宫、合谷、内庭 颊车、下关、合谷、二间、内庭 颊车、下关、合谷、水沟、承浆
少商、鱼际、内关、合谷 廉泉、合谷、哑门、内关、通里
针 灸 治
(二)配穴方法
疗
学
概
论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将具有类
似治疗作用的2个或2个以上的腧穴
进行组合配伍,其目的在于加强腧
穴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
高疗效。
高血压头痛—涌泉穴贴蒜泥
脱肛、子宫下垂—灸百会
腰骶疼痛——刺龈交
急性腰肌扭伤——腰痛点
肩周炎——条口透承山
针头 面 灸
治
疗
、 学
概
论躯 干 远 端 取 穴 法
部位
前额
头部
侧头 后头
头顶
眼
耳
鼻
舌
牙齿
咽喉
颈项
肩胛
腰背
胸部
胁肋
上腹
中腹
小腹
前阴
后阴
选穴 三间、合谷、内庭、解溪 中渚、外关、侠溪、足临泣 后溪、养老、昆仑、申脉 行间、太冲、涌泉、太溪 合谷、太冲、行间、光明、足临泣、肝俞 中渚、外关、风市、绝骨、足临泣、肝俞 合谷、列缺、少商、肺俞 合谷、通里、内关、大陵、商丘、照海、心俞 二间、合谷、内庭、解溪 鱼际、少商、合谷、内关、列缺、照海 列缺、后溪、昆仑、绝骨 合谷、外关、后溪、条口、阳陵泉 水沟、后溪、委中、殷门、昆仑、申脉 内关、太渊、尺泽、足三里 内关、外关、支沟、太冲、行间、阳陵泉、足临泣 内关、公孙、足三里、梁丘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 太溪、复溜、委中、三阴交 大敦、太冲、太溪、复溜、三阴交、阳陵泉 百会、孔最、承山、承筋、飞扬
针
灸 治
补虚与泻实
疗
学
概
论
虚则补之—单式补法、复式补
法,穴性属补(关元、
足三里)
实则泻之—单式泻法,复式泻法,
穴性属泻(太冲、十宣)
针
灸 治
补虚与泻实
疗
学
概
论 陷下则灸之—属补的范围
大肉陷下: 关元、足三里
阳气暴脱,内脏下垂:灸百会、神阙
苑陈则除之(泻)—络脉瘀血的病证,
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闪挫扭伤:委中放血,刺络拔罐
行辨证分析,将病症归属于某一脏腑或经脉,然后按经选穴。
例如失眠,若属心肾不交者,归心、肾二经,在心肾二经选 穴
属心胆气虚者又归心、胆二经,则在心、胆二经选穴;
若属心脾两虚者则归心、脾二经,也就在心、脾二经选穴。
月经不调,若因肝气郁结引起者,归属肝经,在肝经、任脉 选穴;
若因脾气虚弱引起者,归属脾经,在脾经、任脉选穴。
腱鞘囊肿,小儿疳积:点刺放液
针
灸 治
补虚与泻实
疗
学
概 论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难经·六十九
难》:“……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
邪也,当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脏腑、经络虚实不明显或兼有,脏腑、 经络本身气血逆乱,取本经穴或(原 穴或五输穴)
针
灸
治
疗
学
概 论
补本经
补虚
补表里经
虚则补其母
针刺手法补法
针
灸
(腹背阴阳配穴法,内经称“偶刺”)
例: 中风失语—廉泉、
哑门、风府
眼病—睛明、风池
气喘—膻中、定喘
胃脘病—中脘、胃俞
针 灸 治 疗 学 概 论
针 灸
1、按部配穴-左右配穴
治
疗
学
概 论
左右配穴:将左右穴位配合使用
对于治疗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扭伤 以及面瘫、半身不遂等病症常有独到之 处。
左右配穴法疼痛发作针对侧,痿证后期 刺健侧,以调节左右气血,促使经络平 衡。
中脘、丰隆、足三里
合谷、复溜、肺俞
阴郄、后溪、照海 百会、太阳、风池、太冲 大椎、天柱、列缺、后溪、昆仑 内关、神门、太溪、三阴交、心俞、肾俞 内关、阴郄、郄门、心俞、厥阴俞 内关、大陵、阴郄、郄门、膻中、巨阙 中脘、梁门、梁丘、胃俞、足三里 内关、中脘、天突、膻中、足三里、翳风、膈俞 太冲、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至 阳 支沟、阳陵泉、大包、章门、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