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课题 1.亲历科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1.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过程方法从自然和社会科学生活现象入手,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学习提出问题。
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1.态度情感能对周围的常见现象产生好奇的心理。
2.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预设教学内容预设学生活动备择方案一.引入活动:1.通过观察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秘的好奇心。
2.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问题多。
观察“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秋天里书页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插图。
小组讨论“关于电视的若干个问题”。
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常见的电视机提出的问题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预设教学内容预设学生活动备择方案二.吹纸片:1.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说出这个活动的现象和空气的流动有关系,允许学生对此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二.吹乒乓球1.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均匀,快速,连续吹气。
2.这个实验大概要10分钟左右完成,一般选择在课上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3.教师在组织这个活动的时候,可以在乒乓球下面放一个盆,使球掉到盆里,避免学生四处找球。
学生在此活动进行的时候可分组完成,一般两人一组,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
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总结本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
教师不必要纠缠学生回答的“对与错”。
本活动的重点是学生通过实验认识这个有趣的现象与空气流动有关,不要求学生解释这个现象的原理。
板书设计亲历科学1.回答课本上的三个问题2.“吹纸片”猜测、交流。
3.吹乒乓球,解释道理。
教学随笔本课内容是学生进入《科学》课的导入课。
教材引用了大量的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活动。
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的预测和进行活动以后的结果出入很大。
从而,引起了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活动时课堂气氛很活跃。
2、认识自己3、《寻找动物和植物》4、蚯蚓板书设计:凤仙花种子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
6、观察土壤科学探究目标:1、能想出了解土壤成分的办法,并利用简单工具动手试一试。
2、能将对土样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能猜想哪些物体在土壤中能腐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对土壤进行研究。
2、愿意把本组探究土壤成分的方法与其他组交流。
3、能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观察。
科学知识目标:能具体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其他目标: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采集工具:小塑料桶、塑料袋、小铲子、放大镜,大玻璃缸,卫生纸,记录纸等。
分析土壤成分工具:小塑盒、小筛子、纱布、放大镜、小烧杯、水等。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观察采集土壤一、活动前的组织工作。
1、向学生交待户外活动的目的、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2、分发器材。
每组两个小铲子、一个小塑桶、三个小塑料袋、两个放大镜、一卷卫生纸、一份记录纸。
二、户外活动:采集土壤。
将学生带到校园内一块还未开发的草地。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采集活动,组长负责,分工合作。
教师到各个小组予以指导。
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没有小动物的,应把土样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
三、观察土壤。
将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的阳台上晒干。
课下随时进行观察。
填写观察报告。
第二课时找出土壤中的沙和粘土一、引疑提出问题:怎样将土壤中的沙和粘土分开?二、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工具,设计实验操作的过程。
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沙和粘土。
1、筛选:注意选择合适的筛子和纱布进行操作。
2、沉降:注意按顺序操作。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方法实验,时间充足的小组可以做两个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1、引导学生讨论——区分开的沙和粘土有什么不同?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与用小筛子做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2、比较:沙和粘土的不同特性。
3、你发现土壤中还有什么?你有哪些新问题?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浮在水面上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树叶、树根、或小动物的尸体、垃圾等腐烂后就是腐殖质。
它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肥料。
四、组织“埋垃圾”活动。
准备两个大的透明玻璃缸装土埋垃圾,其中一个在土壤中放入一些蚯蚓。
几周后观察垃圾的变化及两个玻璃缸内的不同情况。
课外参考资料:自然土壤做盆土种植植物:自然土壤根据其质地大小,分为沙土、粘土和壤土三种。
(1)沙土。
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
因此,用沙土作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
(2)粘土。
质地细密,通气性差,容易积水、板结。
用这种土壤作盆栽基质,不利于根系生长,必须要掺入适量的腐殖土、沙土或腐熟煤灰,经改良后才能利用。
(3)壤土。
壤土是介于沙土和粘土之间的土壤,具有较理想的团粒结构,通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土温和肥效发挥稳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盆栽基质。
可在菜园地、瓜地里选取。
7、《土壤的保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能猜想出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情感态度目标:(1)愿意了解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3)能对自己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3.STSE目标: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环境、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教学重点:1.利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界水土流失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组实验用具:壤土、2个浅盒子、由教师事先种好草皮,水、自制喷壶、砖块、2个大的托盘、脸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诗歌:师:放眼大自然,无尽视野使你的心情舒畅悠然;无数绿野让大地充满勃勃生机!细心赏千遍:远山花开彩蝶飞,鸟声唧唧遍传神。
感谢肥厚的土壤承载着生命和希望!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家。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土壤保护方面的话题吧!(板书课题:7 土壤的保护)2.引导学生看有关黄河水的影像资料。
师: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录相。
要求: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3、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象和自己对黄河有哪些想要了解的问题。
学生通过看可能会发现黄河的水很黄,黄河的两岸植物稀少,土地几乎是裸露的,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等。
由此还可能提出:a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b黄河水中大量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c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为什么沟壑纵横?d黄河的两岸为什么少树木?……等等问题。
如果学生在提出问题时产生困难,就让小组先讨论一下看到的景象,在尝试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能猜想出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情感态度目标:(1)愿意了解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3)能对自己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3.STSE目标: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环境、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教学重点:1.利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界水土流失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组实验用具:壤土、2个浅盒子、由教师事先种好草皮,水、自制喷壶、砖块、2个大的托盘、脸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欣赏诗歌:师:放眼大自然,无尽视野使你的心情舒畅悠然;无数绿野让大地充满勃勃生机!细心赏千遍:远山花开彩蝶飞,鸟声唧唧遍传神。
感谢肥厚的土壤承载着生命和希望!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土壤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家。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土壤保护方面的话题吧!(板书课题:7 土壤的保护)2.引导学生看有关黄河水的影像资料。
师: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录相。
要求: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3、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象和自己对黄河有哪些想要了解的问题。
学生通过看可能会发现黄河的水很黄,黄河的两岸植物稀少,土地几乎是裸露的,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等。
由此还可能提出:a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b黄河水中大量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c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为什么沟壑纵横?d黄河的两岸为什么少树木?……等等问题。
如果学生在提出问题时产生困难,就让小组先讨论一下看到的景象,在尝试提出问题。
8、课题水与生命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0--32页--《水与生命》.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用五种感觉器官综合感知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等方式描述水的性质。
3、能具体说出水有哪些基本物理性质。
4、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说明水与植物的密切关系。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愿意向别人介绍自己是怎样发现水的性质的,也能听取别人的了现过程,并能找出其优点和不足。
2、在小组共同探究中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谈话、提问、提示、评价、活动等。
学习方法:猜想、比较、讨论、探究、观察、记录、交流。
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水槽、牛奶、有关水的资料教学过程:9、课题浮与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3--36页--《浮与沉》.一、教学目的1.能区分浮和沉现象,会用“浮”和“沉”描述这两种现象,了解浮与沉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条不紊地操作,做实验记录。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橡皮泥、石块、砖块、铁钉、泡沫塑料、带盖的小瓶、气球、木块、曲别针、砂等。
2.演示实验材料——水槽、石块、木块。
三、教学过程10、课题流动的水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7--39页--《流动的水》.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亲身体验到流水的力量。
2、能用文学语言描述自然中不同水体的美丽。
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制作一个供实验用的小水轮。
4、能想出2种以上让小水轮转得快的方法。
过程方法:观看、质疑、猜想、实验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对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2、在小组共同探究中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塑料片、水轮模板、剪刀、吸管、透明胶带、竹扦、水槽、烧杯。
教学过程:11、节约用水12、认识空气一、活动目标: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