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的文体比较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2000年3月第2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和2000年11月第2版第二册中,分不收入我国古代名作《兰亭集序》
和《滕王阁序》。
在《兰亭集序》的注释①中,对题目是如此讲明的:“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3月3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总述其事,这确实是历史上闻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在第二册的78页《滕王阁序》的“练习一”中写道,“本文与《兰亭集序》一样,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
”认为这两篇文章都属“一样”的“序文”,这“一样”是指内容上依旧文体上?值得商榷。
一、作为文体的“序”的词义
在古代汉语中,“序”字的词义有“堂的东、西墙”、“学校”、“文体名称”等十余种。
在我国古代,作为文体的“序”,大致有四类。
第一类为“书序”,是作者自己陈述作品的主旨、著作的通过等的“自序”,以及对他人所作的著作的介绍评述。
前者有汉代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等,后者有晋皇甫谧为左思的《〈三都赋〉序》。
汉往常,书序都列于书末,如《太史公自序》。
后来有书序列于书首,如唐代李泰等著的《括地志》的“序略”,宋代欧阳修的《伶官传》也冠以短序,称《伶官传序》,这确实是后来所讲的“序言”;而置于书末的,被称为“跋”、“后序”或“后记”,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
第二类是唐初显现的“赠序”,要紧是亲友离不时的赠言,如唐代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第三类是明代时从赠序中化出来的用以祝寿的“寿序体”,据讲清末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曾以慈禧寿序为毕业考题目,拔荐第一的学生钦赐为第六十四名
进士,毕业后授青田县知事。
第四类是唐宋乐曲的一种体裁,宋词调名有《霓裳中序第一》、《莺啼序》等。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中的“序”字皆
见于标题,词义皆属文体名称,但有区不,需认真辨论。
二、关于《兰亭集序》与《滕王阁序》文中“序”的区不
《兰亭集序》作于王羲之的会稽内史(相当于刺史)任上。
王羲之出身东晋名门大族,父亲和叔父是东晋的开国元老,其家族是东晋的精英家族,
人才辈出。
王羲之从小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得钟、卫真传;23岁出仕,先后担任临川太守,江、豫、荆三州刺史,吏部尚书的高位。
在江州辞职后赋闲7年,专攻书艺,在真、草、隶、行书的创作上皆有杰出奉献,以杰出成就成为千古流芳的“书圣”。
永和7年出任会稽内史,军位为右军将军,因此世称“王右军”。
永和9年3月3日王羲之等人在风景秀丽的会稽郡山阴县兰诸山下的
兰亭行“祓禊”之礼。
当时参加集会的文人连同王羲之共42位,其中11人赋诗2首,15人成1篇,16人因诗不成被罚酒三巨觥。
聚会终止时欲将这些
作品编为诗集,羲之为此集作序,是为《兰亭集序》;书法史上通常称《兰亭序》,也称《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或《禊帖》,确切地讲应该称《兰亭诗集序》。
因传世的序文为草稿,现所能见的《兰亭集序》行书作品皆为唐代摹本,故其书法蓝本尚有正伪之争未决。
但《兰亭集序》作为“美文”而
流传于世是能够确信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兰亭集序》,注解所讲是王羲之在与亲朋好友饮酒赋诗后所作,但未点明是书序,到92页的“练习二”中才讲“这是一篇书序”,并在后面又对兰亭诗作了介绍,从而差不多上明确了“兰亭集序”的真正含义当是“兰亭诗集序”。
然而课本在《滕王阁序》的注释①中,介绍“洪州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来宾……王勃也
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未明确为何种性质的序,但“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这种先后关系看起来与《兰亭集序》有相似之处。
进而在“练习一”中写道,“本文与《兰亭集序》一样,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那个地点的“一样”怎么讲是什么“一样”,就内容而言,确有些一样,但以“序文”性质而言,这“一样”就有失偏颇了。
《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力作,文章的原名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不序》。
据1934年上海沈鹤记书局印行的《古文观止》传,“滕五阁……咸淳二年,阎伯屿为洪州牧重修,9月9日宴宾僚于阁,……时王勃省父次马,当去南昌七百里,梦水神告曰:‘助风一帆。
’达旦遂抵南昌与宴。
阎请众宾序,至勃不辞。
阎恚甚,令吏得句即报。
至‘落霞’二句,叹曰:‘此天才也!’”那个地点的“水神梦告”属民间传奇中为增强喜剧色彩的无稽之谈;讲“阎公”是“阎伯屿”,见张逊业校正《王勃集》。
张氏未提供依
据,乃一家之言。
但此讲在总体上也为我们研究这篇序的体裁,提供了一些佐证信息。
(一)阎公大宴宾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女婿的知名度,带有明显的“人才炒作”色彩。
唐代的相当长一段时刻里,人才想得到朝廷的重用,除科举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知名度,或需要有名人举荐,如李白《与韩荆州书》中所讲的“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或通过故作清高的所谓“隐居”走“终南捷径”,穿着道服等朝廷来招贤。
“其始至也,将欲排巢父,拉许由,傲百氏,蔑王侯风情张日,霜气横秋……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陇,形驰魄散,志变神动……至其纽金章,绾墨绶……希踪三辅豪,驰声九州牧”(《北山移文》)。
这种炒作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姜子牙隐渭水、诸葛亮卧隆中差不多上自我炒作的
成功范例。
洪州都督阎公想通过这次与“宇文新州”等人的雅集,让女婿通过“作序”的形式一显才华,从而“一登龙门”,谋取前程,事实上也不是什么新玩意儿。
但阎公的打算在仪式程序上留下了漏洞,在带有做作的“请”与“辞”的过程中,年轻的王勃撞了进来,打破了阎公的如意梦,成为替不人起灶烧火弄得满身烟灰。
王勃在“四美具,二难并”的气氛中,毫不客气地谈天讲地,“临不赠言”,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美文。
不朽的序文使这一盛宴成为
千古美谈,阎公与其婿则成为笑料。
以此而论,上面的阎公为何设宴滕王阁这一讲法差不多上是可信的。
因此,这《滕王阁序》当属饮宴的赠序,而决非书序。
(二)王勃闯宴滕王阁,出于阎公意外。
王勃省亲,从水路过南昌,临时参加了这次盛会。
王勃虽有文名,但非职官,年岁又轻,属“不速之客”,因此座次当居后。
席间“阎请众宾序,至勃不辞”,可见阎公盛宴众宾的目的对事先被邀请的客人是心知肚明的,只有临时闯入的王勃不知里就。
以此可见,此“序”当与盛宴有关,设宴的目的是“请序”。
阎公的“请序”和王勃对“作序”要求的明白得皆无误;序末也讲得专门清晰:“临不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王勃那个地点谦言自己写赠序的目的是以“短引”请众
人“洒潘江、倾陆海”。
那个地点的“引”指这篇赋和后面将显现的八句诗,
是开个头,因此当作为“引子”解;“引”有“抛砖引玉”之意,点明此文章是“赠言”,文体属“赠序”,而非《滕王阁集诗序》之类的书序。
(三)更能讲明咨询题的是文章题目的全称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不序》,《滕王阁序》只是后人的简称。
这种简称知名度超过原名的现象在
我国的古代文学中专门普遍。
文章题目的全称也已点明本文的体裁是“饯
不序”,是赠序的一种。
三、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能够讲明,尽管两篇文章分不作于农历的3月3日的“修禊日”和9月9日的“重九日”,都成于雅集,传于后世,都由写景述事而转为抒怀,然而,《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雅集的兰亭诗集作的序言,而《滕王阁序》则是王勃在滕王阁盛宴上作的赠序,其文章的体裁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东阳文史资料(第四辑)》第113页,浙江省东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7.9月.
2.(《绍兴名胜》,绍兴师范专科学校,197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