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文化

先秦文化

先秦文学概说主要大略介绍先秦文学的大概情况,以及先秦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和近年来学术界的科研成果,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先秦文学的重视,并正确地学习先秦文学。

简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学习意义、并布置有关参考书目。

重点在于向学生说明先秦文学的概貌、重点及学习的重要意义。

难点在于要求和吸引学生去阅读有关参考书籍。

以讲述为主,要求学生抄写有关参考书目。

2课时概说先秦文学的概况、特点和地位一、时间界限先秦文学指的是秦代以前的人类社会长河,先秦文学指的是秦代建立以前的文学。

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和初创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作品类型先秦文学的体裁主要包括,远古歌谣、远古神话、《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等。

三、主要作品主要作品有《诗经》、《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论语》、《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离骚》及其他的楚辞作品等。

四、地位和影响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在远古神话、诗歌、散文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文学体裁、表现手法、文学理论等方面对后代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远古歌谣和远古神话主要大略介绍文学的产生及我国远古时代歌谣和神话的大概情况,分析我国远古时代歌谣和神话的特点,选讲一些代表作品,了解远古歌谣和神话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注意介绍近年来学术界的科研成果。

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学习意义、并布置有关参考书目。

重点在于向学生说明远古歌谣和神话的概貌、现存情况等,注意一些词语的理解。

难点在于使能够阅读懂有关作品。

以讲述为主,要求学生抄写有关参考书目。

3课时第一章远古歌谣和远古神话一、文学的起源文学起源于劳动。

二、远古歌谣和神话的概况及保存远古歌谣现存的情况,远古神话现存的情况,保存远古神话的几部著作。

三、远古歌谣远古歌谣的内容和特点。

四、远古神话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远古神话:是远古时关于神仙或神化人物的故事,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表达的是原始时代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力和支配自然力的愿望,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同宗教迷信有本质不同。

2、中国远古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后稷诞生)、洪水神话(鲧禹治水、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帝炎帝之战、黄帝蚩尤之战)、发明创造神话(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苍颉、后稷、后羿)、其他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3、中国远古神话的精神特征:深重的忧患意识;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中国远古神话的思维特征:感知自然时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表述时的具体、形象特征;自然的情感化和传播、复述时的情感体验。

5、远古神话的散失:神话的历史化;神话的神仙化。

五、作品选讲《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黄帝蚩尤之战》等。

六、远古歌谣及神话的地位和影响远古歌谣及神话的地位(略)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创作素材的影响;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主要介绍有关《诗经》的常识:别称、规模、编定、体制分类、内容分类、艺术特点、用诗、流传、注释、地位影响等。

讲读四到五篇《诗经》作品。

注意介绍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些新的科研成果。

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学习意义、布置一次作业,开列有关参考书目。

重点在于向学生说明《诗经》常识,学习理解作品,注意一些词语的理解。

难点在于使能够分析有关作品。

以讲述为主,辅以学生讨论和课外阅读。

16课时第二章《诗经》第一节有关《诗经》的常识一、《诗经》的别称、规模和分类《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称为《诗》、《诗三百》、《诗三百篇》等,汉代时始尊奉为经典,称为“《诗经》”,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按音乐的不同,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有诗160首;“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有诗105首;“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有诗40首。

《诗经》收录了大量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些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诗经》的精华,它开辟了以诗歌抒情和反映现实的创作道路,是现实主义的一个高峰,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且在体裁、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对后代文学和作家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风、雅、颂的含义风雅颂《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因为音乐不同而划分。

风又称“国风”,为当时诸侯国所辖地区的乐曲,共有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有诗160首。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周天子京都地区的音乐,有诗105首。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为王侯祭祀宗庙的乐曲,有诗40首。

三、《诗经》的流传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种版本,被称为“四家诗”。

有《鲁诗》、《齐诗》、《韩诗》、《毛诗》四家。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毛诗》为毛亨和毛苌所传。

鲁、齐、韩三家诗在西汉时已立于学官,后失传。

《毛诗》出现较晚,于东汉时立于学官,现在所传的《诗经》就是《毛诗》。

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保存在大雅和颂里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总之是歌功颂德之作。

《诗经》中一般被认为是周民族史诗的有五首诗歌,它们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命》五篇。

二、农事诗《诗经》中的农事诗有《七月》、《丰年》、《臣工》、《噫嘻》《载芟》、《良耜》等。

三、燕飨诗《诗经》中的燕飨诗有《鹿鸣》、《相鼠》等。

四、怨刺诗《诗经》中的刺怨诗有《墙有茨》、《伐檀》、《硕鼠》、《新台》等。

五、战争和徭役诗《诗经》中反映战争和徭役的有《采薇》、《无衣》、《出车》、《鸨羽》等。

六、婚姻爱情诗《诗经》中反映婚姻恋爱的诗占有很大比重,有《关雎》、《子衿》、《出其东门》、《南山》、《柏舟》、《桃夭》、《氓》、《谷风》等。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征一、强烈的现实主义手法《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和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的《诗经》的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一般说来,赋指对事物的直接陈述描写;比即打比方、比喻,是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况;兴即起兴或发端,是先借用别的事物、景象或其他内容起头,然后引出所要歌咏的内容。

三、句式和章法结构特点《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又多用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手法。

双声为音韵学术语,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为《诗经》所常用的修辞手法,如“辗转”、“参差”等。

用双声字构成的词叫双声词。

叠韵为音韵学术语,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为《诗经》所常用的修辞手法,如“窈窕”等。

用叠韵字构成的词叫叠韵词。

四、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的作品呈现着不同的语言风格。

一般说来,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

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活泼生动,浅显通俗,比较接近口语。

第四节《诗经》的地位和影响一、《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风雅”传统。

2、奠定了中国诗歌抒情诗的民族特点。

3、比兴手法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二、《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1、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深远影响。

2、比兴手法的深远影响。

3、体裁结构、语言艺术方面的影响。

第五节《诗经》作品选讲一、《关雎》《关雎》是一首恋歌,描写一个男子对他所爱慕的女子的追求。

诗歌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以及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感情直率炽烈,体现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特点。

其艺术特点是:①坦率大胆地表露感情。

②成功运用比兴手法。

③采用复沓句式和双声、叠韵、叠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使语言活泼生动,和谐铿锵。

二、《氓》《氓》是我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一首弃妇诗,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女子由恋爱、结婚到被休弃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表达了女子被休弃后的愤恨和决绝态度,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批判了夫权制罪恶。

其写作特点是:①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形象。

②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③通过细腻的心理和细节描写,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真实性,又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和感情变化。

④以比兴手法表情达意。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弃妇和氓两个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是一个被夫权欺凌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她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

婚前,她纯真热情、痴情、勇敢;婚后,她吃苦耐劳,操持家务,安于贫苦生活,甘心和氓在一起过苦日子,体现了劳动妇女勤劳善良的美德,但却遭到了氓的粗暴虐待;被休弃后,她变得刚强坚毅,理智冷静,沉着果断,表示要和氓毅然断绝。

从一个纯真多情的少女,到一个忍辱负重的妻子,再到一个刚强果断的弃妇,这就是女主人公性格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

氓是一个虚伪无情、残暴卑鄙的小人,是封建夫权的代表人物。

婚前,他对女主人公信誓旦旦,百般讨好,骗取了女主人公的爱情;婚后,他凶相毕露,残暴地对待女主人公,并且抛弃了女主人公,而且最终没有丝毫的悔改之意。

氓是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三、《七月》(课外阅读)四、《采薇》(课外阅读)五、《伐檀》(课外阅读)《伐檀》是西周时一首伐木者的歌,描写了一群奴隶工匠伐木制作车轮时的劳动情景,尖锐地讽刺和揭露了奴隶主不劳而获、残酷剥削奴隶的罪行,表现了奴隶们强烈的反抗精神。

其艺术表现手法是:①感情强烈,直抒胸臆。

②运用对比、反语讽刺手法,揭示阶级剥削的深重和阶级对立的尖锐。

③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突出了奴隶们伐木制轮劳动的繁重和艰辛,强烈地抒发了奴隶们的反抗情绪。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主要介绍有关先秦历史散文的常识:别称、规模、编定、分类、内容特点、艺术特点、地位影响等。

讲读三到四篇作品。

注意介绍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些新的科研成果。

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特点、学习意义、布置一次作业,开列有关参考书目。

重点在于向学生说明先秦历史散文的常识,学习理解作品,注意一些词语的理解。

难点在于使能够分析有关作品。

以讲述为主,辅以学生讨论和课外阅读。

10课时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一、甲骨卜辞指我国殷商时期刻在占卜后龟甲、兽骨的卜兆旁的记载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应验情况等的文字。

其内容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它是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