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化
• 到战国传统秩序与礼乐制度更是一片崩溃 之象。顾炎武说:
•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 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 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 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 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 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 傅斯年:儒、墨以鲁为中心,儒家传播于 晋、卫、齐;墨家则向楚、秦发展。道家 源于南方楚、陈、宋,后北上于齐。法家 源自三晋,成就于秦。阴阳家从燕发端, 在齐拓展。周、魏则盛产纵横家。
伏羲是女娲的 哥哥,又是她的老 公。——一对兄妹 而为人类始祖,这 个说法很多民族的 神话里都有。这二 位都是人首蛇身, 两蛇交尾,产生了 人类。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东南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
琮圆方相套的形 状是中国古代 “天圆地方”观 念的体现,因此 琮是天地贯通的 象征,也是贯通 天地的一项手段 或法器。
图腾崇拜
• “图腾”(Totem)一词 源于北美印第安部落,意 为“亲族”;那里的人把 自己的氏族看做是源于某 种动物或植物,于是便使 用它们的名字作为氏族的 徽号,把它们当做氏族神 来加以崇拜
图腾崇拜
• 半坡人的人面鱼纹 • 河姆渡人的鸟形器物 • 东方尚鸟,东南尚蛇,中原尚龙,西南尚虎 ------都有可能是这些部族的图腾
儒家的主张
• 儒家认为社会混乱的原因在于“礼崩乐坏”, 所以安定社会的途径在于“复礼”。 • 如何“复礼”?复礼以“仁”。 • “仁”是人内心中的善性,是人的“不忍之心” 或“不安之心”。
• 养护之、推广之,则有仁人;人人如此, 则有太平之世。
儒家以仁维礼
•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 矣。……,期可已矣。”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 乎?”曰:“安。” “女安则 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 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 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 乎?”——《论语· 阳货》
封建制与宗法制结合
封建制
周 初 众 建 亲 戚 , 以 藩 屏 周
“ ”
宗法制
• 别子为祖,继别为 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 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 别子之后 也。宗具继别子之后出者,百世不 迁者也。宗其继高祖之后者,五世则迁者也。 ——《礼记· 大传》 •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 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 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 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礼记· 丧服小 记》
中华文明的确立
司马迁的《史记》把夏朝作为我国第一个王朝,恩格斯说过,“国家是文 明社会的概括”,因此,夏朝的建立,就是我国正式跨入文明时代的开 始。虽没有文字证据,学术界大多人认为,二里头就是夏朝的都城。
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
•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 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 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 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 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 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 到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会带一大 批弟子,以研讨学问为务。而士人们也都 把从师学习当作进入仕途的门径。 • 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 诸侯”(《孟子· 滕文公下》)。 • 田骈在齐,“赀养千钟,徒百人”。
• 章太炎云:“老聃仲尼而上,学皆在官;老 聃仲尼而下,学皆在家人。”(《国故论衡 》)
儒家的思路
Hale Waihona Puke • • • • 推己及人 移孝为忠 充孝成仁 修、齐、治、平
六、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 《礼记· 王制》: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 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 异制,衣服异宜。 • 《荀子· 荣辱》: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 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 之节异也。
• 王室及公室的衰落,使得文化官员流落到 社会。使得文化在民间的传播成为可能。
•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 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 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论语· 微子》) • 老聃本为周守藏史,“见周之衰,乃遂去”。
• 孔子是在民间聚徒讲学的第一人。 • 春秋战国之际,又有墨子聚徒讲学。
• 社会上流传的书籍也逐渐增多。人们开始 把古书抄写在竹简或绢帛上。 • 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墨子· 贵义》) •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庄子· 天下篇》 )
三、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 《汉书· 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 家而已。
• 十家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 横、杂、农、小说家。
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
• 宗法制是以等级有序的思路组织血缘家族 秩序的一种方法。
• 按照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一文的观点, 宗法制是周公在借鉴并汲取商王朝继统制 度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宗法制
• “宗”的本义是祭祀祖先。《说文解字》:宗 ,尊也,宗庙也。
宗法制
• “兄终弟及”的继统方式容易引起内乱。周公 首先将其改为“父死子继”。
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
祖先崇拜
• 祖先崇拜实为图腾崇拜及生殖 崇拜的延续。
• 母系氏族时期盛行对女性祖先 的崇拜。如女娲崇拜。 • 父系氏族时期转为对男性祖先 的崇拜。如对黄帝的崇拜。 • 近祖崇拜后来演化为宗法文化。
女神彩塑头像
中华文明的形成
文明的标志
史
• 史是王左右掌管祭祀与记事的官员。由甲 骨文看,商代有多种史官:“大史”、“小史” 、“西史”、“东史”。 • 西周时,“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太史” 起草文书、编写史书,并掌管天文历法与 祭祀。
祝
• 《说文》:“祝,祭主赞词者。”负责祭祀时 致告鬼神。 • 由甲骨卜辞知祝活动于商王左右。 • 《周礼· 春官》有“大祝”、“小祝”。
宗法制
• 宗法制的实质是将政治关系融入血缘关系, 或者说是将血缘关系政治化。各层贵族之 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父子、兄弟、宗族 关系。是“亲亲”与“尊尊”的结合。 • 这样的社会结构组织必然要求“礼乐制度”。
朱熹解《鹿鸣》
• 此燕飨宾客之诗也。盖君臣之分,以严为 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 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 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 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而言 其礼意之厚如此。庶乎人之好我,而示我 以大道也。 • 礼有尊尊之义,乐则为亲亲之和。
《小雅· 鹿鸣》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 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 我周行。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 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我有旨酒, 嘉宾式燕以敖。 •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 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 燕乐嘉宾之心。
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 与贵族阶层的衰落与伴随,文化也开始由 官方散向民间。官学之外出现了私学。 • 夏、商、西周是“学在官府”的时代,典籍文 献以及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预卜等 文化知识均藏于王室,由巫、史、祝、卜 等官员世袭掌管。
巫
• 从古文字中的“巫”字看,是像两“工” 字作十字交叉形。《说文》:“巫,祝也。 女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与工同意。”而 《说文》“工”字下又云:“工,巧饰也。 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 • 巫是能通神灵、知天知地的圣者。
• 何子可继?不解决这个问题,仍不能止乱。 于是又提出“嫡庶制”,“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长以贵不以长”。 • 只有嫡长子有继位的资格,余子则无。这 是“天位前定”,无可争议。这便是宗法制创 立的本意。
封建制
• 那么“余子”应该获得什么样的地位?周公不 愧为周朝制度的缔造者,当时周朝急需巩 固政权,于是周公又创立了“分封制”,或者 叫“封建制”。他将周王室“余子”分封到东方 各地,镇守一方。此所谓“封建亲戚,以藩 屏周”。周朝政权由此稳定下来。
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
• 《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 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 薄,而乱之首。
周代礼乐思想
周公制礼作乐是历史的进步
夏商周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殷周变革在思想领域中重大的事件,就 是礼乐文明的诞生。
周公对殷亡教训的总结
周公认为,殷人并非亡于天命,而是抛弃了勤政爱民的传统,是亡于“失 德”。他提出实行“德政”的纲领。为了确保实施,周公在国家典章制 度的层面做了重大改革,并且对贵族提出了道德要求,这些崭新的制度 和行为规范统称为“礼”,这就是“周公制礼作乐”。
中国文化史
——孟璐
原始思维与原始崇拜
占和筮
中国上古时代盛行占和筮两种预测吉凶的方法
神徽
大多刻画在“琮”这类重要器物上的图案
祭坛
祭坛是指祭祀场所
牛梁河遗址女神庙
女性崇拜
女性崇拜是人类在远古时代普遍产生的文化现象。红山文 化女神庙出土了众多的女性塑像,表明它是女性崇拜的 产物。
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
卜
• 《说文》:卜,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 一曰象龟兆之纵衡也。
• 巫、史、祝、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较正 式的文化人,他们从事卜筮、祭祀、书史、 星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化活动,并参 与政治。
•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矛盾加剧,斗争形式越来 越激烈,人才的需要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 过去的“任人唯亲”的做法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一些有才能的士人得到了任用。 • 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 吕氏春秋· 察贤》)。 • 齐建稷下学宫,“设大夫之号”,招待学者(徐 幹《中论· 亡国篇》)到齐威、宣时期,学者 有一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