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4.大自然的文字(第二教时)设计理念: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语言通俗,脉络清晰,内容有趣,教学时主要着眼于学生自学学习,概括等能力的发展,通过一些句子训练,字词的玩味对学生的语言进行训练。
重心理还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读写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中加强知识构建,语言艺术,语言情理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1.理解大自然的文字指什么?(指知识)了解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预习要求】【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文字”同学们,从老师的表情中你读懂了什么?(微笑----)真聪明,你们读懂了老师脸上的文字。
对,是高兴,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度过这有限的四十分钟。
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
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既不是写在白纸上,也不是印在书本上。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读题)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作者,他写了好多好多的文字,这些文字都向我们传达着各种各样的知识。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认识它,了解它,破译它。
那么课文中到底具体写到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文(二)品悟方法,趣识“文字”1.请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圈出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星、云、石灰石、花岗石)2.小游戏: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文字移动)3.如果说大自然是一本书,这本书分上、下两册,请同学们依据课文内容给上、下册分别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一同来尝试着编书,好吗?4.让学生自由读第2—6节,想好后倾听同桌的书名。
5.交流展示书名。
学生的书名很多,大概分为天书和地书两类。
让学生再依据课文内容填取()的天书和()的地书,于是书名为神奇的天和有趣的地书(师板书)。
6.总结刚刚取名方法,师生交流,上册概括了2、3自然段内容,下册概括了4、5、6自然段内容。
7.课件出示课文中第4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全文的作用?(过渡),哪个词让你看出来的?(也)这句话总起作文,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给课文2、3节也加个总起段,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是一本神奇的书)。
8.同学们,有了书名了,目录呢?学生依据课文说出《神奇的天书》中目录有星星、云,《有趣的地书》目录有:石头、花岗石,(师板书)。
(设计意图:采用编书的方式,让学生取书名和编目录.此局举可谓一举三得.一得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以另一种身份进入课堂,不知不觉中学习了课文;二得是此方法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感知了大自然文字;三得是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三)内化语言,解说“文字”1.同学们,这本书我们编了一部分,你能借助课文的描写,给大家当一回解说员,分别介绍一下书上的四种自然文字吗?认真准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文字进行解说。
2.学生练习解说(师巡回指导,重点指导学生语言要生动有趣)。
3.指生解说书中的文字(及时评价、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生动有趣的语言解说)。
4.评价几位解说员,谁的解说让你感兴趣,为什么?5.同学们,大家说得很精彩,为了考验一下大家是否真的认识了这些文字,老师带来了几道测试题,黑板出示A如果在外迷失方向,就去看因为;B砧状云像如果飞机在空中飞行,遇到它应该;C如果在城市里挖出一块灰色的石头,就知道这里曾经是因为。
D.如果在森林里看到一块披着青苔的花岗石,就知道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因为。
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练习填空,并引导学生发现破译大自然文字的过程(文字——情态——破译的内容)。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当解说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让学生把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符合高年级段的教学.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复述能力.)(四)感悟方法,走进“文字”1.同学们,在你们刚刚解说时,都用上了书本上的语言,大家不知注意了没有,课文为了说明这四种文字,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让学生找一找,分别说出,打比方和拟人的句子,有什么好处呢?同座位讨论。
(使句子生动、形象、有趣),特别品味“爬”字,我们以后也要学会这些写法,让自己的习作也生动起来。
(1.读好三个问句,连续三个追问,心中的疑团多深啊!我们也来问一问,板书(问一问),读出作者的好奇。
2.谁来回答?3.出示: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
哪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是石块带着一起走。
指导读好:不是……而是……(你读得真好,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人没那么大力气,而是冰这个大力士搬来的啊,谁也来读一读)其实像花岗是这样经历的石头还有很多呢!科学家给它们取了个特定的名字——漂砾。
砾就是石头,漂砾就是漂着的石头。
你们一定奇怪老师知道这么多吧。
老师通过上网百度了一下哦。
看来查一查不失为一个解决疑问的好方法哦!板书:查一查出示:漂砾———形状大小不一的冰碛石块,统称漂砾。
漂砾的大小极其悬殊,有的只有拳头那么大,有的则有房子那么大。
它可随冰川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山岳冰川的搬运力也不小,喜马拉雅山有的漂砾直径达28米,重量可达万吨以上,冰川漂砾常常用作识别冰川活动的标志。
可是文中并没有用这样的语言来向我们解释森林中花岗石的来历,而是用了——一起读书上的文字。
瞧,一个搬,一个爬。
这些是什么手法?(拟人)多么形象多么有趣的语言呀~通俗易懂地向我们展示了深奥的冰川活动迹象。
)2.既然这本书这么有趣,那读它有什么益处?让学生带着问题再默读课文,把益处介绍给大家。
指学生说,师即时板书(1.辨别方向;2.观察气象;3.了解历史)。
认识大自然文字有这么多好处,那我想问各位小编委,如何去认识它呢?学生再次读课文,从书上获取了许多方法,有:观察、读书、请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语文的工具性在此环节体现的淋漓尽致.科普性文章一般会采用多种修辞方法,语言生动、有趣.因此,引导学生赏析语言,玩味语言,至观重要.引导学生品味“爬”字,感知写作方法,以次此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五)拓展延伸,续写“文字”1.简介伊林小时候的故事,伊林小时候就对大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了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实验工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作鞋油,用其把皮鞋擦的亮,并高兴的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
2.同学们,伊林为什么会成功呢?学生交流:源于他观察、思考、实践。
3.相信同学们也善于观察、思考,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上看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编写目录,要求先写目录,后用生动、浅显有趣的语言介绍这种文字。
4.学生练写(师指导学生写作方法,先写文字,后写文字的情态,最后写破译的方法)。
5.全班交流,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伊林小时侯的故事,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引导、点拨.此时教给学生破译大自然文字的方法,并进行写作训练.读与写比翼双飞.语文课真正的行走在“语文”的路上.)(六)总结课文,激发探索欲望。
同学们,大自然真是丰富多彩,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投身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我们人类。
【板书设计】大自然的文字神奇的天书:星星辨别方向云观察气象方法:观察、读书、请教有趣的地书:石灰石了解历史花岗石【教学反思】第 2 教时【教学目标】1理解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以及作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段。
1、齐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2、两个“可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3、大自然中的每一颗星,每一颗小石子,都是文字,可见文字无处不在。
二、学习第2到3自然段。
过渡:我们到天上去看一看天上的文字,从文字中我们读懂什么。
1、默读,边听边划出课文写了天上的哪本书?这些书告诉了我们什么呢?2、讨论。
板书星星——指示方向3、看第二自然段,哪一句话肯定了星星给水手们指使了方向?4、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找到“北极星”,才能找到“北方”?6、看第3自然段,这里介绍的是什么文字?“砧状云”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出现会预兆什么情况?板书:云——辨识天气7、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介绍一种你知道的天上的文字和他的作用。
三、学习5到6自然段。
过渡:天上的文字很多,地下的文字“也”多,“也”表明什么?(同样)1、用学2到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5到6自然段。
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归纳:(1)、默读,边读边想边划。
(2)讨论知识点。
(3)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这本书。
2、四人小组学习、讨论第5自然段。
3、谁能到黑板来模仿老师的板书?学生上黑板板书(石头——推测石变)给大家介绍石灰石是怎样形成。
4、用以上学习方法自学第6自然段,这段写什么?板书。
(花岗岩——地质变迁)5、你喜欢这段话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为什么?(动词用得准确,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的神奇写得活灵活现。
)四、学习第7自然段。
1、齐读,想想我们怎样去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前面的三句话告诉我们三种方法,请归纳出来。
(板书,观察、寻找、请教)3、你是怎样读懂最后一句话的?五、选择体味。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朗读体会,从中得到乐趣。
六、学了这一课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七、朗读《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戴巴棣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