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第三分册答案

历史第三分册答案

历史第三分册答案【篇一:高中历史第三分册习题答案】宋太祖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杯酒释兵权 c.设置转运使 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2、宋太祖采用“更戍法”,轮流变化驻地,其目的是a.重用功臣宿将 b.实行兵农合一c.锻炼禁军的能力 d.防止武将割据3、“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宋代流行的俗语,它反映的当时社会现象的突出特点是a.中央集权b.强干弱枝 c.外患频仍 d.文人政治4、唐末五代以来,藩镇的拥兵自重和武将的篡夺皇位,不知重演了多少次,而最后一次就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陈桥兵变”。

这次兵变发生在a.581年b.626年 c.960年d.1127年5、下列北宋时期的官职中,不是由文官担任的是a.枢密院的长官 b.三衙的长官c.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d.参知政事6、“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

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也。

”其中“躬亲临试”是指 a.乡试b.省试 c.殿试d.“弥封”7、下列关于北宋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 b.殿试当时尚未成为定制c.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8、欧阳修说:“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欧阳修发表此言论的根据是a.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b.废帖经,不以诗赋取士c.“弥封”、“誊录” d.增加策论内容9、北宋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较大的改革和发展,其表现不包括a.严格考试程序 b.增加策论考试c.殿试成为定制 d.以八股取士10、契丹从后唐节度使石敬瑭手中夺得有“北部天然屏障”之称的地方是a.通州十六州 b.燕云十六州c.北方十六州 d.南方十六州11、下列三个政权是北宋时期主要的外患,若依照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a.辽、西夏、金b.金、辽、西夏c.西夏、辽、金 d.金、西夏、辽12、强极一时的宋与占据北方的辽采取对峙相守的政策,主要是实施下列哪一政策的结果?a.集权中央,文人政治 b.废除丞相、君主独裁c.签订盟约,岁币外交 d.进行削藩、恩威并重13、成吉思汗被称为“一代天骄”,不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a.统一蒙古各部 b.建立元朝c.创立蒙古汗国 d.发动一系列征战14、岳飞《满江红》词中有“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句中的“胡虏”和“匈奴”是指a.匈奴族 b.契丹族 c.党项族d.女真族15、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憾,何时灭?”其中“靖康耻”是指a.辽宋订立“澶渊之盟” b.金军掳走徽、钦二宗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 d.南宋统治者向金议和16、宋朝曾修改了与契丹政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名,如“威虏”改成“广信”,“静戎”改成“安肃”,“破虏”改成“永静”等。

这种现象应该出现于a.澶渊之盟之前b.澶渊之盟后c.宋金和议前 d.宋金和议后17、曾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辽;②西夏;③金;④蒙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d.①18、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感叹道:“谈到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

中国在这个伟大时期的重要表现不包括a.经济重心的南移即将完成 b.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成就c.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海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繁荣19、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

这充分表明a.经济重心南移至此时完成 b.海外贸易是重要财政来源c.市舶司采取高额关税政策 d.南宋政府盘剥海外的商人【篇二: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三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class=txt>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的创设练习与测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963年,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永济任知县。

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却趾高气昂,仅在马上拱手作揖。

见此情景,平日专横跋扈的符彦卿心中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1)周渭是文官还是武将?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2)平日符彦卿为什么能专横跋扈,目中无人?(3)面对趾高气昂的周渭,符彦卿为什么又无可奈何?(1)文官;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2)因为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兵变篡夺皇位时有发生。

(3)因为重文轻武已成北宋的国策。

北宋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高峰,可谓中国历史上的开明王朝,尽管其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一说你的理由。

同意。

赵匡胤奉行“重文轻武”国策,通过调整政治军事制度,以科举考试提拔文人担任官职等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文治之君。

“重文轻武”国策扭转了唐末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篡夺皇位的局面,使宋代的经济文化出现繁盛景象。

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科举制形成于唐朝,完善于宋朝。

与唐朝相比,宋朝科举制在考试制度、考试规则和考试内容上有哪些变化?如何评价这些变化?(1)考试制度: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殿试”,由皇帝亲临复试,以后成为定制。

考试规则: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了“弥封”、“誊录”、“别头试”、“锁厅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考试内容:宋初进士考试,仍承唐代以来的方式,主要以诗赋取人。

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2)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起到积极影响。

探索与争鸣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我们研究制度,必然是一种通学。

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无可凭空特起,必须通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必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必须通彼此。

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对“通古今”“通彼此”的理解。

通古今:如先秦的世袭制、秦代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宋(延续至清)的科举制。

通彼此:科举制与文官体制的关系;政治制度与文化教育制度的关系。

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练习与测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包拯集》记载:宋代景德、祥符年间,朝廷的文官共有9750人,不到40年,内外官署已达17300多人,还不包括未受差遣的京官,使臣及守选人。

与先朝相比,官员的人数超过一倍多,而种田的人却越来越少,国计民生怎么会不窘迫呢?(1)材料指出了北宋王朝的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北宋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2)针对上述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结果如何?1.(1)冗官;积贫、积弱。

(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措施)。

庆历新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了激烈的反对。

随着宋夏和议定局和内乱的平息,仁宗对因实施“新政”而引起的纷争产生厌烦,范仲淹、富弼等主力改革的官员被反对派排挤出朝廷,新政所推行的大部分措施也随之废除。

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的辞职、宋神宗的去世、保守派被起用,新法全面罢废。

有学者认为,发生于王朝中后期的改革较之王朝初期的改革成功概率小。

试结合第二分册第8课、第9课的内容,以汉朝和宋朝为例,从改革的背景、统治者的利益、改革的支持力度等方面来论证此观点。

从改革的背景看,新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的风暴、旧王朝被瓦解或推翻后建立的,农民起义本身就是对旧王朝的冲击,这种冲击成了新王朝推行改革的破冰船。

而王朝中后期,随着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的成型,统治集团内部达成均势,保守顽固的倾向与日俱增,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

从统治者的利益看,王朝初期的统治者比较重视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这时的改革多半是对前朝旧制的“反动”,既赢得民心,又兼顾新权利获得者的利益。

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是建立在不改变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一旦触及到统治者的切身利益,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反对。

从改革的支持力度看,王朝初期的改革由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的改革则缺乏这种权威。

探索与争鸣有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时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见解各有长短,改革派看到社会的弊端而力主改革,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此其所长;但他们徒见改革之利,而忽视因改革而带来的各种弊端,且操之过急,是其所短。

保守派攻击因新法推行而衍生的种种弊端,这也是事实;但因此而全盘否定改革,对社会的弊病听之任之,则是其短了。

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一说理由。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练习与测评辽朝在其管辖地区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阿骨打仿照汉族制度,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忽必烈采纳汉人的建议,依据中原王朝的体制,称帝建年号。

少数民族采取汉制的原因是什么?1.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先进,学习汉制,加强民族间的互相往来,可以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巩固统治。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哪些表现形式?试举例说明。

2.和平:宋辽澶渊之盟、宋夏议和、西夏与辽议和、宋金绍兴和议、榷场。

战争:北宋与辽的战争、金与辽的战争、金与北宋的战争:靖康之变、金与南宋的战争:郾城会战和二次北伐、蒙古与西夏金的战争、蒙古与南宋的战争。

文明交融的两种形式。

探索与争鸣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279年,中国出现过哪几个大一统的王朝?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政治原因和思想原因分别是什么?(1)三次。

(2)政治原因:自秦朝开始建立和不断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产生了巨大影响。

不少杰出的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思想原因: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力,如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国家统一在意识形态上产生了积极作用。

加之各个时期的民族融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加深了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为统一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何时?为什么两宋时期中国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后,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加以说明。

1.(1)三国两晋南北朝;(2)两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经济赶上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而同时期的北方,因战乱而人口减少、城镇衰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3)农业: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

耕地的大量开垦,圩田、沙田和梯田,水稻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苏湖熟,天下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