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进入现场的方式


接触研究对象的策略

第一节 概念及事项

访谈与日常谈话的区别 访谈作为言语事件,含义:


访谈是一个真实发生的社会事件,是一种交谈方式 访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之间具有有意义的 联系 访谈中双方所说的都是言语行为,可以以言表意, 以言行事,以言取效。

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 协商有关事宜 设计访谈提纲
访谈记录的方式


其他注意事项

录音/录象 现场笔录

内容型记录 观察型记录

访谈中的非言语行为 访谈的收尾工作
第二节 访谈中的提问

提问的基本原则


根据对象,内容,情境等选择最佳提问方式 尽可能自然地,结合受访者当时的具体情况开始谈 话

以自己的经历相回应 在对方不能回答,犹豫,或有顾虑时

鼓励对方


应该避免的回应类型

论述型 评价型
起源

社会学的群体访谈 历史学的口述研究
作用

访谈本身作为研究对象 对研究问题进行集体性讨论 集体建构知识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研究者的角色 访谈的设计 抽样
访谈的实施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研究 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相关性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 研究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

动态的过程 社会现实的”拼凑者” 不事先设定”科学规范”

使用归纳法,步骤:



研究者将自己投入到实地之中 了解和理解本土概念和文化,孕育研究问题 扩大对研究问题的理解 对有关人和事进行描述和解释 创造性地将当地人的生活经历和意义解释组 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第三节 访谈中的倾听

“听”在访谈中的位置

一个好的访谈者是一个好的”听众”


“听”的方式
“听”四一种直觉,一种感悟,一门艺术 表面地”听”(未听进去) 消极地”听”(没有回应) 积极倾听

行为层面上的”听”


认知层面上的“听”


强加的“听”(用自己的意义理解对方的谈话) 接受的 “听”(“悬置”自己的判断,了解对方的 建构) 建构的 “听”(倾听时积极与对方交流对话,在反 省自己的观点或假设时与对方进行平等交流,与对 方共同建构对”现实”的定义.) 无感情的“听”(冷漠) 有感情的 “听”(接纳,理解) 共情的 “听”(共鸣,认同,关切)

进行观察

开放式观察 逐步聚焦

主次程序法 方位程序法 动静结合法 时间抽样法 场面抽样法 追踪法

回应式互动

观察的记录

记录的重要性 记录的方式



画现场图 按照时序记录 “深描” 笔录及录音

记录的格式

原则:清楚,有条理,便于查找 左右分列:左边记录事实,右边写个人感受,方 法反思,理论思考,等 具体,清楚,朴实 命名准确
第二节

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个人目的 实用的目的 科学的目的

研究意义
第三节 说明研究的背景知识

现有研究成果 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 概念框架 界定研究对象
第四节 选择研究的方法

进入现场的方式 收集资料的方式 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式 建立结论和初步理论的方式 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含混的,解释的,多元的新时代 后实证主义,现象学,符号论,女性主义,批判理论等 依然存在,自然主义和建构主义有一定的影响 文本分析,叙事分析,内容分析,符号学,结构主义, 有色人种研究等方法开始出现 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开始广泛使用

表述危机期(1986-1990)
易松国
深圳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 songguo@
考核方式
学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 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 其中考勤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 成绩占70%。
第一节
讨论
定性研究方法的定义
什么是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什么区别?
定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开始对语言中隐含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 对语言表述内在限制的反思 更加多元及兼容 更加关注不同人群,特别是弱势人群的声音 更加重视以行动为取向的研究

后现代主义时期(1990—)

第一节 用

设计在定性研究中的作
讨论:
第二节 式

定性研究设计的主要模
传 统 的 模 式
步骤1:定义研究问题

追问的具体策略


访谈问题之间的联系

访谈问题的顺序

以非指导性(开放的,闲聊式的)问题开始 由浅入深,由简入繁 先谈一般的问题,后问个人隐私或敏感性的问题 先谈最近发生的事情,后问以前发生的问题

访谈问题的过渡



以受访者的谈话思路作为启承转合的主线,将受 访者前面所谈内容中的某一点作为构建下一个问 题的契机.不要生硬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提纲. 使用过渡性问题限制跑题, 转换话题,如说:您的 孩子这么顽皮,那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吗? 运用铺垫式的语言强制性地转换话题,如:您说的 这些很有意思,可因为时间关系,我还想问您另外 一个问题,不知道行不行?
公开与否
局内人 隐蔽的 局内人 隐蔽的 局外人 公开的 局内人 公开的 局外人
亲疏关系
熟悉的 局内人 熟悉的 局外人 陌生的 局内人 陌生的 局外人
参与程度
参与型 局内人 参与型 局外人 观察型 局内人 观察型 局外人
局外人

进入现场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并接触“守门员”

“守门员”的类型 谁是“守门员” “守门员”与研究的关系 隐蔽地进入 逐步暴露式 制约进入方式的因素 选择交流方式 处理进入失败

情感层面上的“听”


“听”的基本原则

不轻易打断受访者的谈话 容忍沉默


沉默的意义 沉默的原因 如何面对对方的沉默
第四节 访谈中的回应

回应的类型

认可


言语行为,如”恩”,”对”,”是的”,”是 吗?”,”真好”,等 非言语行为,如点头,微笑,鼓励的目光等,

重复,重组和总结 自我暴露

重视研究关系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 关注伦理道德问题 “平民化倾向”,贴近日常生活
第二节

定性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实证主义
另类范式

后实证主义 批判理论 建构主义


第一节

定性研究的历史
历史渊源



民族志的发展 社会学领域的发展 自我反省意识的觉醒 对政治权力的反思
第二节

情境分析的特点


优点:更加贴近当事人的生活真实,叙事的结 构本身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比较类似. 更加符 合当事人的意义建构方式. 缺点:可能会忽略叙事或情境中存在的一些 基于相似性基础之上的意义关系,对资料内 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视而不见.研究者可能 深深地陷入故事的情境之中.
历史回顾 发明

互 动 模 式
目的
目的
研究问题
目的
目的
第一节

确定研究的问题
寻找研究的问题 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



概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 差异性问题和过程性问题 意义类问题和情境类问题 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理论性问题,推论性问题 和评价性问题 比较性问题 因果性问题

对研究问题进行界定和表述
第一节 “局内人”与“局外 人”

“局内人”的优势与劣势 “局外人”的优势与劣势 “局内人”还是“局外人”? “局外人”如何理解“局内人”?

“局外人”变成“局内人” 保持双重身份 全身心投入
第二节
“内” “外”角色与其他维度的 关系

公开与否 亲疏关系 参与程度
研究关系一览表

定义:

将资料放置于研究现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之中,按照故 事发生的时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的分析. 这是一种将整体先分散再整合的方式。 系统认真地通读资料,发现资料中的核心叙事、故事 的发展线索以及组成故事的主要内容 按照自己所设定的编码系统进行编码 对资料进行归类

情境分析的具体步骤:


步骤2:文献综述
步骤3:形成假设
步骤4:研究设计
步骤5:工具设计和抽样
步骤6:资料收集
步骤7:资料分析
步骤8:结论
步骤9:修正假设

建 构 主 义 模 式
发明/设计
经验/不规则
发现/收集资料
解释/分析 说明/理论
解释

批 判 理 论 的 模 式
真意识 修正假设 结论
理解
发现
分析 收集资料 形成假设 虚假意识 经验
第五节 确定研究结果的检测手 段

讨论效度问题 讨论信度问题 讨论推论问题 讨论伦理道德问题
第一节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 响



性别 年龄 文化背景与种族 社会地位与受教育程度 个性特点与形象
第二节 研究者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 响

研究者的角色意识 研究者看问题的视角 研究者的个人经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