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意识与注意

意识与注意


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区别:

对过滤器的工作方式的认识不同:过滤器模型 认为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 衰减模型认为过滤器是按照衰减模型工作的。
3、反应选择模型(Deutsch & Deutsch,1963)

基本观点:


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 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 或衰减的装置,因此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 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即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 对刺激的反应。



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 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 的分配。 资源分配方案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 能量、当时的意愿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 量的评价、个人的长期倾向等。 在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所实现的分配 方案体现出注意分配。
Kahneman的能量分配模型(1973)

从这个模型来看,只要不超过可得到的 能量,人就能同时接收两个或多个输入, 或者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否则就会发 生相互干扰,甚至只能进行一种活动。
Treisman的衰减模型
刺 激
选 择 性 过 滤 器
意 义 分 析
反应
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共同点:



两个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都认为高级分析 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 予以调节。 在两个模型中过滤器的位置相同,都处于初级 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 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即注意选择都 是知觉性质的。
第三节 其他意识现象
一、睡眠与梦 (一)睡眠及人们对睡眠的认识。


20、30年代脑电图(EEG)的应用使人 们对睡眠的认识取得了突破。 根据脑电图的研究,睡眠可以分为四个 阶段。
成年人的睡眠模式
一个典型的夜睡模式
Minutes of Stage 4 and REM
2、意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科学心理学是从研究意识起步的,冯特 最早用内省的方法来报告自己的心理状 态。 詹姆斯坚持意识的重要性,认为“心理 学就是对意识的描述与解释。” 行为主义者摒弃对意识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 起,意识又逐渐回到心理学中来。
3、意识的功能

2、双加工理论(Shiffrin & Schneiden, 1977)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 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 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 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 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意识控制的加工经过大量练习后,有可能转变 为自动加工。
左耳 6 2 7
右耳 4 9 3
对过滤器模型的质疑

左耳:OB 右耳: 6
2 TIVE JEC 9
2、衰减模型(attenuation theory)

Treisman认为,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 无”的方式来工作的,当信息通过过滤 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 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认知心理学认为,无意识主要用于完成 一些背景任务,如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进 行监控、分类和储存。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包括:

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自动化的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无意识知觉)

例:They threw stones toward the bank yesterday.
(五)非意识(nonconscious) 指那些既不存在于意识,也不存在记忆 中却影响着基本的躯体和心理过程的信 息。

Treisman等得到的实际结果为:追随耳的反应 率为87%,非追随耳的反应率为8%。这个实 验结果有利于衰减模型,或者可以说,支持知 觉选择模型。
4、多阶段选择理论(Johnston & Heinz, 1978)

选择在不同加工阶段上都可以发生。 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当前任务的要求, 在选择之前加工的阶段越多,所需要的 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
•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 力的注意。
(二)根据注意的功能分
1、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个体在同一时刻只对有限的信息给以注 意而忽视其他信息。
2、持续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 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 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影响持续性注意的因素:


限制功能:通过限制注意,减少刺激输 入的流量。 选择储存功能:选择性地储存有用的刺 激。 执行控制功能:让人基于知识和不同后 果的想象来终止、思维、考虑不同的方 案。
二、意识水平
(一)焦点意识(focal conscious) 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 (二)下意识(subconscious)或边缘意 识(marginal conscious) 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得到的意识。
刺 激
选 择 性 过 滤 器
容量有限的通道
反应


在这个模型中,过滤器的选择作用并不 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制约的。 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 义的刺激、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过 过滤器,受到人的注意。
实验证据

双耳分听实验(Dichotic listening tasks)

给被试双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如:
(三)前意识(preconscious):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与 潜意识之间的意识层面,潜意识侧面下所 压抑的一些欲望、冲动,在浮现到意识层 面之前,先经过前意识。 认知心理学中,以前学到而储存在记忆中 的意识,称为前意识。
(四)无(潜)意识(unconsciousness) 无意识是与意识相对而言的,是个体不 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潜意识指潜藏在意 识层面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 验。
两类注意间的关系
两类注意的区别
无意注意
目的性 持久性 疲劳性 制约性
有意注意
没有预定的目的, 有明确的预定目 自觉性差 的,自觉性强 保持时间短,容 比较稳定、持久 易转移
不容易疲劳 更多受刺激物特 点的影响 容易疲劳 更多受主观努 力的制约
联系:


两类注意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可分割地统 一着,单凭其中任何一种注意都无法保证 活动的顺利进行。 两类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基本观点



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 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 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 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 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这个模型也被称为单通道模型。
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
刺 激
感 觉 登 记
知 觉 分 析
反 应 选 择
反应
知觉选择模型与反应选择模型的区别



这两种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 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的看法不同。 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 观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信息都 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 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 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 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
(二)侧重于分配性注意的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cognitive capacity theory)


把注意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 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 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 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 不到加工。
知觉选择与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刺激
觉 察
知觉 选择
识 别
反应 选择
反应
Treisman和Geffen(1967)对上述各种模型的实验 考验

他们应用双听技术和追随程序,在同时呈现给 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机地安排一个特定的词 (靶子词),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 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分别作出反应,分别记 录双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1、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与集 中。

注意的两个特性:


选择:即指向,确定心理活动在一定时刻的 方向性,把心理活动朝向、针对这个事物。 选择了一个事物必然同时离开其他事物。 集中:心理激活的程度或强度,集中的精力。

注意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对事物给予心理 上的选择与集中,是一种比较紧张的意 识状态。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注意是有机体在 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的选择机 制。
2、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 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总是在一定的意识状态下开展,注意表 现影响了意识的清晰程度和参与程度。
3、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不是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 产生的心理状态。
第五章 意识与注意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刘百里 barryliu@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 1、对意识的不同理解 在哲学水平上,“意识”指与物质相对 立的精神现象。 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 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相反。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意味着可用 语言报告的东西。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不同 的激活水平,如清醒、注意、应激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