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
学生
课程名称物流中心运作管理
学院管理学院年级2011 专业班物流管理3班学生姓名黄永恒学号631104090302
学生姓名学号
学生姓名学号
学生姓名曾亚军学号631104090312
学生姓名冉鹏飞学号631104090313
学生姓名代秋学号631104090314
学生姓名学号
学生姓名学号
学生姓名学号
学生姓名学号
开课时间2014 至2015 学年第一学期
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国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尽快加强建设具有社会化、专业化、信息
化功能的物流配送中心。
物流配送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物流配送中心,是指直接送达给消费者的物流活动,是以满足配送物流环节的终端客户为直接目的的物流活动。
随着消费者需要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用户第一”的基本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这种观念反映在物流活动中就是对物流配送中心的日益重视。
但是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够适应我国物流市场的整体快速发展,亟待进一步在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开创适合我国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的路径。
虽然我国物流业的干线运输效率已大大提升,但真正的难题,则集中在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
一、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现状
国外的物流配送实践发展比较成熟。
从模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种物流配送形式。
一是共同配送的模式,即由若干个配送企业联合起来,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集中配送服务的物流形式,可以通过集中优势大大节省社会资源。
德国、日本、摩纳哥等国家的企业采用这种方式。
二是与便利店合作模式,即企业在便利店设置储物柜等,与便利店形成终端物流合作。
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很多企业采用这种方式。
三是自设终端物流中心模式,即不依赖于其他机构,自身广泛建立终端物流中心。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亚马逊公司,其在美国已经建立近100座巨型物流中心,覆盖了美国主要人口聚集城市,保障了末端配送的即时性,使得31%的美国用户可实现当日送达。
我国近年来也非常重视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
在国家层面,商务部、财政部2012年选取了9个城市开展现代物流技术应用与共同配送试点,2013年又增加15个城市共同配送试点;财政部、商务部、国家邮政局2014年10月底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支持天津、石家庄、杭州、福州、贵阳5个城市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工作,从总体规划、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角度综合解决末端配送难题。
在地方层面,地方政府也根据实际情况推动末端物流发展,例如重庆以电商物流末端配送为突破口,由政府牵头积极推进“网购物流配送终端体系建设”,在所有社区设一个专门的收货点,保证居民在社区内,不花一分钱,随时取到网购包裹。
南昌等地则鼓励物流企业与社区服务机构、连锁商业网点、大学校园等开展广泛合作,共同解决物流配送中心难题。
在企业层面,越来越多的大型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开始重视末端物流体系建设,例如京东、亚马逊、顺丰、淘宝网等企业开始在社区建立社区服务站、安装智能自提柜等方式来构建物流配送中心体系。
二、我国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的主要问题
1、配送中心设备系统落后
一般仅使用了货架、简单输送线、纸质拣货单等设备进行作业,往往作业效率不高同时错误率还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目前我国配送中心计算机的应用程度较低,仅限于日常事务管理,而对于物流中的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配送中心的选址、货物组配方案、运输的最佳路线、最优库存控制等方面,仍处于半人工化决策状态,适应具体操作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滞后。
2、配送中心作业方式落后
系统的作业方式单一,无法对应客户订单同时大批量操作;或者是能够操作,但是操作效率低下。
配送中心仓库管理系统功能过于复杂:大量订单流入仓库系统不能及时下达,造成配送中心不能及时进行发货的情况。
3、配送中心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
配送的优越性在达到一定规模和一定水平,形成规模经济以后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受行业限制、地域分割的影响,物流网点没有统一布局,小、散、差的分散状态普遍存在,层层设库、行行设库的现象严重,造成物流的不合理布局,在此基础上建造的配送中心,规模达不到提高社会总体效益的程度,形不成规模优势,导致配送双方的积极性受挫。
4、配送中心受国家政策的限制
物流配送是物流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即“门到门”,按时按需送货上门。
大部分物流的货运车辆受进城限制,不仅没有物流车辆通道,还很难找到物流车辆停车位。
运营费用高、竞争力不强、效率低、物流资源没有得到很好配置,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等都自成一体,各自分割,全国没有形成一盘棋等,这些因素都是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5、现代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不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国内各种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
例如目前采用较多的信息管理技术包括产品识别条码(BC)、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管理信息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地理信息系统(GIS)、自动分拣系统(ASS)、柔性物流系统(AGV)、全球定位系统(GPS)、仓库管理系统(WMS)等。
从国际国内商业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化程度来看,美国的连锁商业配送中心普遍采用了机械化、自动化配合信息系统的整合作业模式,例如电动叉车、传送带、装卸搬运、吊车等机械设施配合各种信息系统的使用,就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节约了人员成本。
美国立体化的商业物流中心很多都建有专业通讯网,货物的入库、移动、配装等都通过计算机控制托盘、货架铲车和吊车进行。
日本采用的计算机机器人进行物流作业的模式已经广泛存在。
相比而言,我国商业物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就相对落后了。
三、我国物流配送中心发展的基本对策
1、物流配送中心的智慧化。
物流配送中心的智慧化主要是指末端物流设施的智慧化。
随着人工物流投递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的末端物流成本越来越高,而以智慧快递箱、快递站等为代表的智慧末端物流设施不仅可以大大解决物流配送中心的成本,而且还可以减少人工物流投递等待带来的交通拥堵等问题。
但智慧末端物流设施只有成为公共设施,才能更大发挥其在居民社区中的作用。
因此,需要采取合理机制,让智慧末端物流设施成为由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以供企业和公众使用。
2、物流配送中心的便捷化。
一是物流配送中心模式的便捷化,包括配送时间安排灵活,配送信息沟通方便,配送效率高效等。
二是物流配送中心设施使用的便捷化,物流配送中心相关设施应当提升其人性化体验,便于所有人使用,易于操作,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增强用户黏性。
3、物流配送中心的广泛化。
物流配送中心是连接社区最活跃用户的精准接口,谁掌握了末端物流,谁就掌握了目标社区的消费动向。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实力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自
建物流配送中心系统或者与其他机构和企业合作,构建广泛的物流配送中心体系。
物流配送中心体系网络的广泛存在,可以最大程度整合最贴近消费者的零散社会资源,扩大客户群,从而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4、物流配送中心的协作化。
在企业独立优化物流配送中心以外,与其他机构的协作对物流配送中心的效率提升和资源节约来说也非常重要。
一方面,要鼓励企业与社区服务机构、连锁商业网点、大型写字楼、机关事业单位、大学校园等单位开展广泛合作,设立物流末端配送站,推广智能自提柜;另一方面,要鼓励物流、电商等企业和第三方专业的物流配送中心企业合作,把物流配送中心服务外包,通过第三方企业建立的人工物流服务站实现物流配送中心的专业化、统一化。
5、物流配送中心的规范化。
物流配送中心在管理上还存在着标准各异、缺乏统一管理规则和跨部门协调机制的问题,不利于城市管理,需要理顺管理体制,对其进行规范化。
应协调不同部门对物流行业的末端配送进行动态管理,开发适用于物流配送中心的用车标准、车辆管理、人员配备等管理标准和规则,建立不同部门间的协调管理制度,理顺物流配送中心的政府管理体制,促使其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