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资木主义国家走上资木主义道路方式因各国实际情况不同,各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道路也就明显不同。
笫一种途径: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例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笫二种途径: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美国独立战争。
第三种途径:通过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I口制度而走上资木主义的道路。
例如俄国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口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
四、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后)的重要文献五、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相同点:(1)根木原因:都是资木主义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2)性质: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3)领导阶级:都有资产阶级领导。
(4)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献。
(5)结果: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6)影响: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不同点:(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法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美国革命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外,英国还冇新贵族,美国还有种植园主(3)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实行联邦制,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屮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
(4)性质:除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述具有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专题复习(9)中外史上的著名改革和思想解放运动一、戊戌变法(见专题8)二、世界历史上的重人改革1、H本的明治维新:(具体内容见专题八)2、俄国1861年改革:(具体内容见专题八)3、苏俄新经济政策:(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2)、开始时间:1921年⑶、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斯大林模式:⑴、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⑵、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冇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作用。
但这一摸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⑶、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⑷、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实际国情出发,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5、美国罗斯福新政:⑴、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2)、时间:1933年⑷、冃的:在资木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以消除经济危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⑸、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6)、中心措施:国家对L业的调整。
⑺、作用:新政取得了明显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得到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新政不可能从根本土消除经济危机。
⑻、启示:对我围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农业是国民经基础,须高度重视提高农民收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须振兴民族工业以增强综合国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适吋适度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复习(10)世界格局的变化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1922-1939)1.形成:①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 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统治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②1921〜1922年华盛顿举行会议,构成“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③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评价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②但这一体系并没冇消除帝国主义国家Z间的矛盾,因此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3、结束:1939年二战爆发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一一两极格局(又称雅尔塔体系1955-1991)1•形成①1945年2刀,美英苏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基本勾画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吋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③1949年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建立。
④1955年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3、影响:美苏争霞,世界局势长期不安宁。
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新的大战的爆发。
三、-------------------- 当前的世界格局超多强(1991年后至今)1.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结束,新的壯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维持“一•超多强” 局面。
2.一超多强①一超一一美国②多强一一H本、欧盟、小国和俄罗斯卩q、当前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一一多极化1•原因①美国试图凭借其强人的国力称霸世界,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②欧盟、日木、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垂要力量。
2、中国应对多极化趋势的对策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②继续奉行独立口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①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建立和谐世界。
专题复习(11)两次世界大战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1)根本: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2)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四、启示: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
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
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棊础上能够联合起來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最大的启示:人类应在对付共同挑战的时候,应该团结一致。
五、如何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①努力提高白身综合实力,并积极反对霸权,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②各国人民之间要加强交流,增进互信。
③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专题(12):重要会议、重要组织一、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会议:(一)巴黎和会(二)华盛顿会议(三)慕址黑会议1、时间地点:1938年9月,德国慕尼黑。
2、参加者:英法德意3、内容:英法徳意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强割苏台徳区给徳国。
4、影响:加速了二战的全而爆发。
(四)雅尔塔会议1、时间地点:1945年,苏联雅尔塔。
2、主要参加者:美(罗斯福)、苏(斯人林)、英(丘吉尔)。
3、内容:军事占•领德国;成立联合国;苏联在德国投降3个刀内对口作战。
4、影响:加速了德国灭亡;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一)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1、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
2、参与国家:三国协约——英、法、俄;三国同盟——德、意、奥。
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一战的爆发。
(-)国际联盟(1920)实质: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维护一战后世界秩序的工具。
(三)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联盟1、轴心国集团:a、参与国:德意口。
b、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c、影响:有利于法西斯的扩张,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预示着二战的來临。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a、时间地点:1942年,华盛顿。
b、参与国: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
c^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d、影响:成为反法西斯的胜利重要保证。
(四)联合国1、成立: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
1945年10月成立。
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打安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五)欧洲联盟1、吋间国家:1993年,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
2、性质:欧洲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联盟,目前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3、影响:a、加速了欧洲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标志着欧洲走向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
b、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六)北约和华约专题(13)美国的崛起:1.美国崛起的过程(1)经过1775T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为资木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通过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为经济的起匕扫清了道路。
(3)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汽船)。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F,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5)两次大战,远离本土,大发战争财。
(6)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实行罗斯福新政,使经济得到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巩固。
(7)第三次T业革命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2.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形成与演变(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企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但在巴黎和会上没有达到H的。
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収得与英国并驾齐驱的海军力量,在东亚和A平洋地区达到了抑制日本的目的。
(2)二战后初期,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确立。
①条件: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木主义壯界头号强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人,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②表现:操纵联合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主要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后期,形成美苏争霸的格局。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同美国形成经济上三足鼎立局面。
③美国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西欧和日本(3)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霸权地位加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休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的超级人国,两极格局结束。
美国的战略地位相对提高,妄图建立一个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
近年来,美国对外政策上的霸权主义倾向又有所增强。
3、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1、从国情岀发,制定符合本国的政策。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
3、重视科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重视教冇,培养人才。
5、抓住机遇,努力发展,尽快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6、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专题(14)三次科技革命比较(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涌现人量科技成果,科学技术转化为牛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3、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屮,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二)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