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考点复习(题型:单选10分10题、多选10分5题、填空A卷20分B卷10分、名词解释15分5题、简析10分2题、简答15分3题、论述A卷20分2题B卷30分3题,量比较多些,大家早些准备复习哈O(∩_∩)O~)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即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激励:即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诱导人的行为去实现组织目标。
3、动机:即引发并维持人的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
4、工作压力:指由于工作特征和个体特征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使个体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应。
5、态度:即个体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心理倾向。
6、学习:指通过练习而发生行为上的改变或改变的潜能。
7、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做所为进行分析、解析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8、心理契约:即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
9、组织承诺:通常是指员工对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感,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
组织承诺代表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10、群体:即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共同目标或利益的人群集合体。
12、冲突:指一方感知到另一方对自己的利益产生了消极影响或者将要产生消极影响的过程。
12、竞争:指群体中个人与他人之间为达到有限目标,力求超过别人取得优势地位的心理状态。
13、合作:指群体中个人与他人为达到某种目标,齐心协力、相互促进,共同进入目标的心理状态。
14、领导:即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过程。
15、组织文化: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考点一:组织行为学其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重点记4个因变量是什么)❶组织行为学产生及发展(一)产生:❖组织行为学产生的背景•早期管理学——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出现❖组织行为学产生过程•工业心理学开先河•1933年美国心理学教授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提出人群关系理论标志着组织行为学的诞生。
(1927-1932霍桑实验)•人群关系理论奠基础•1949年美国科学院将其定名为行为科学•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里维特出版《管理心理学》专著(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人力资源学派出现(代表人物:阿吉里斯、麦克雷格、马斯洛)•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的研究❷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个体变量、群体变量、组织系统水平变量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考点二:简述人的本质和西方管理学界关于人性的四种假设(四种假设只要记名称、代表人物、主要意思、相应的管理方式)❶简述人的本质和西方管理学界对于人性的4种假设(一)人的本质即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的有机统一。
首先,人是自然实体;其次,人是社会实体;第三,人的本质还表现为具体历史性。
(二)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美国心理学家格拉斯.麦克雷格提出X理论—Y理论,其中X理论就是“经济人”假设的概括•“经济人”假设从享乐主义哲学出发,认为人的工作目的是追求最大的金钱报酬和经济利益。
“X理论”认为,人天生是懒惰的、被动的、不负责任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劳动•“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方式——胡萝卜加大棒❖“社会人”假设•由梅奥等人提出•人类工作的主要动机不在于经济利益,而在于工作的社会关系,只有社会的需要和自我尊重需要才是激发工作的动力•“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方式——参与管理❖“自我实现人”假设•由马斯洛、阿吉里斯、麦克雷格等人提出•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指的是人能最充分最完善的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Y理论“认为人天性是勤奋的、主动的、负责任的,只要有可能工作就像游戏一样轻松愉快•“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理方式——民主管理❖“复杂人”假设•由史克思等人提出•认为人是复杂的,人的复杂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个体具有差异性;二是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境状态下亦是不同的。
•“复杂人”假设的管理方式——应变理论或超Y理论❷(了解)简述个人特点与工作行为的关系❖年龄与工作行为年龄与流动率的关系;年龄与缺勤率;年龄与工作绩效(生产率);年龄与工作满意度❖性别与工作行为性别与工作绩效(工作表现);性别与缺勤率;性别与流动率❖婚姻状况与工作行为婚姻状况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相关结论婚姻状况与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则有相关通常而言,已婚员工的缺勤率低,流动率低,工作满意度高❖家庭结构(抚养人数)与工作行为不同家庭结构,比如有几个孩子,抚养几个老人等,对员工的工作不无影响一般,孩子越多的员工,缺勤率越高,尤其是女员工。
同时抚养人数越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越高❖工作年限(任职时间)与工作行为工作年限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曾有相当大的意见分歧工作年限与缺勤率的关系却很明显工作年限与流动率也呈负相关工作年限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考点三:简述个人特点与工作行为的关系(一般了解);激励及其研究的意义、基本过程(研究的意义记公式:工作绩效=f(能力*意愿*环境),基本过程一般了解)❶简述个人特点与工作行为的关系❖年龄与工作行为年龄与流动率的关系;年龄与缺勤率;年龄与工作绩效(生产率);年龄与工作满意度❖性别与工作行为性别与工作绩效(工作表现);性别与缺勤率;性别与流动率❖婚姻状况与工作行为婚姻状况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相关结论婚姻状况与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则有相关通常而言,已婚员工的缺勤率低,流动率低,工作满意度高❖家庭结构(抚养人数)与工作行为不同家庭结构,比如有几个孩子,抚养几个老人等,对员工的工作不无影响一般,孩子越多的员工,缺勤率越高,尤其是女员工。
同时抚养人数越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越高❖工作年限(任职时间)与工作行为工作年限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曾有相当大的意见分歧工作年限与缺勤率的关系却很明显工作年限与流动率也呈负相关工作年限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❷激励及其研究的意义❖激励:即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诱导人的行为去实现组织目标。
❖意义:组织绩效必须以其成员的个人绩效为基础的,个人绩效取决于许多因素,用公式表示:工作绩效=f(能力*意愿*环境)❷激励的基本过程考点四:需要及其产生(一般了解);满足需要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般了解);动机及来源,动机与行为的关系❶(了解)需要及产生需要:即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人的自然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产生:一类是内部刺激;二类是外部刺激❷满足需要的原则、途径(重点)、方法原则: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途径:第一,职务以外需要的满足(也叫间接满足)第二,职务之内的需要的满足(也叫直接满足)方法: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其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综合分析❸动机及来源动机:即引发并维持人的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
来源:动机源于需要,指向目标。
(但并不是任何需要都能成为动机,只有需要指向目标且能实现时,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
)一是内在条件(需要、欲望)二是外在条件(诱因、刺激)❹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动机相同,行为不同;•相同行为来自于不同的动机;•合理动机会导致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动机会被积极行为所掩盖考点五:情绪的性质、类别及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性质和类别一般了解,工作效率的关系要知道);工作压力及来源,压力的影响,个体差异及管理的策略(一般了解)❶情绪的性质、类别及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一)情绪的性质•含义:指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认知是情绪产生的中介•情绪的动机作用(二)情绪的类别按情绪的性质分: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按情绪的状态分:心境、激情、应激、热情(三)情绪与工作效率的关系(重点)•赫布曲线结论:无论人们从事手工操作或智力操作,必须有个适当情绪激活水平为背景,才可能顺利完成工作。
•焦虑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倒“U ”曲线•叶克斯—多德森法则❷(了解)工作压力及来源、压力的影响、个体差异及管理策略(一)工作压力:指由于工作特征和个体特征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使个体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应。
(二)工作压力来源:工作条件、角色压力、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组织系统、家庭工作交互影响(三)压力的影响积极影响:动力消极影响:•易出现疲劳过度•对个体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问题低 高工作效率效率低——生理健康问题——行为问题(四)压力的个体差异•个体的认知与归因•人格特征:A型人格易产生(紧张、急躁、冲动)的压力;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应对压力;刚强人格的人能有效抵抗压力;自我吹毛求疵的人易产生压力•经验和能力•社会支持系统(即人际关系网络)(五)压力管理策略❖个人应对压力的方法•第一是预防策略:调整生活避开压力源;调整要求水平;改变引起压力的行为方式;扩展应对资源•第二是抗争策略:监视压力源和症状;集中资源;攻击压力源;容忍压力源;降低唤起水平•应对压力的一些专门技术合理情绪疗法(ABC);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压力管理的组织途径工作条件的改变或人员的重新安排;运用目标管理;改良组织系统;员工的心理咨询及员工帮助计划(EAP)考点六:态度及特征,态度与行为,态度的功能;态度形成及转变过程理论(一般了解);态度引导的结构模式及引导的心理原则和方法(结构模式要知道,转变过程一般了解)❶态度及特征、态度与行为、态度的功能(一)态度及特征态度:即个体对客观对象的一种心理倾向态度的特征:形成的社会性;认知的复杂性;结构的协调性;功能的抗变性(二)态度与行为——非线性关系态度只是决定行为的一种倾向。
也就是说,它只是提供了行为的一种心理上的可能性,并不是决定行为的全部因素。
这种心理上提供的可能性要变成现实,即形成具体的行为,还必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依据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规范来实施或表现。
所以说,人们表达出来的态度和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要受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态度的功能——对于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影响个体对客观对象的选择判断;•影响个体对客观对象的反应模式;•影响个体行为的效率。
❷(了解)态度形成及转变的过程和理论(一)态度形成及转变过程服从阶段(行为)——同化阶段(情感)——内化阶段(认知)(二)态度形成与转变理论❖平衡理论——1958年海德提出平衡力理论告诉我们:在改变一种态度时,人际关系亲密程度起着很大影响❖认知失调论——1957年费斯廷格最早提出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它们之间存在3种情况,即•相互一致和协调的;•相互冲突和不协调;•无关的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时,人会感受到紧张或不适,采取途径——•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削减其中一个或同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强度;•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识或理由❖参与改变论(勒温)主张改变态度的方法,不能离开群体的规范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