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语言对写作影响及应对措施

互联网语言对写作影响及应对措施

网络语言对写作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学号:209231042143)李连东【摘要】网络语言因其新奇怪异、富有创造力的特征征服了广大学生,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传统语言表达形式,对学生作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语言;写作;影响镜头一、学生作文充斥着大量的网络语言在与同事中的语文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在最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了网络语言,如一个初中生在某次作文中写的一段话:我只是一只菜鸟(初上网的人,这里指初一新生),一晃三年,已是初三的大虾(能够熟练上网的人,这里指初三老生)了。

在我的主页(这里指学习生活)上找不到“欢乐”。

铺天盖地的练习,折腾得我毫无办法。

我真想趴在桌上Zzzz……(睡觉),或给自己设置防火墙(防木马、黑客的程序。

这里指不做练习的想法),让练习远离我。

真羡慕初一的菜鸟,他们可以在操场某个聊天室,畅谈自己。

7456(气死我了)……。

除此以外,甚至连一些类似“:)”(笑脸)、“o_o”(戴眼镜的人)的符号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了。

这些网络化语言的使用,给多少年来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写作,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但也对一直以来在学生写作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正规书面语言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

镜头二、50万篇参赛作文因涉网络语言落选中学生作文赛据媒体报道:在一场参赛者多达100余万人次的全国性作文比赛中,曾有至少50万篇参赛作品因使用网络语言而在初选中落马。

究其原因,这50余万篇参赛作品无不是在文中使用了诸如“囧”、“偶”(我) “努力ing”等的网络语言。

“并非是我们排斥网络语言,甚至有些网络语言还挺有意思,但更多的是用网络语言写的作文不忍卒读。

”组委会成员祝玖宏老师如是说。

语言运用清楚、活泼是该届作文比赛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参赛者用网络语言写作时,随意性强、错别字较多、有些用语啰嗦且无实际意义,严重干扰了阅读,让人不知所云。

“这些作品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

”透过以上两个现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已深深地体会到网络语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然改变了广大中学生的网络生活,也正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说话和写作方式。

在他们的日记、周记里,甚至作文里面充斥着大量“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它”的大杂烩式的网络语言,可以说,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的作文教学。

一、网络语言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影响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专家李如龙曾表达过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担忧。

他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这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

是啊,当学生们在网络语言的新奇中把粗俗的网络语言当成有个性,把怪词、别字当作了幽默,把不规范的语言变成了调侃,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影响了他们的写作习惯。

主要表现在:1.学生作文中大量错别字的出现一位有着多年网龄的“网虫”把网络词汇语言概括为“网络词汇=汉字+数字+符合+外文+其它”。

如今已有以下几种形式:①、用同音或谐音字词替代通用字。

例如:用“偶”替代“我”;用“斑竹”替代“版主”;②、用字母替代通用字。

例如:用“MM”替代“妹妹”;③、用数字谐音代语。

例如:886(拜拜了);4242(是呀是呀);④、用动物名称指称人或事。

例如:“恐龙”是丑女的意思;⑤、新造词语。

例如:“东东”是指东西;“PK”是指较量;⑥、用符号表示情态。

例如:“(―-―)”表示神秘笑容。

“(Zzzz……)”表示睡觉;⑦、用形象说法表达意思。

例如:“拍砖”是批评、点评的意思;“灌水”是指发些无关紧要的帖子。

看得出,网络语言新奇怪异,对学生颇有诱惑力。

而且,学生追求猎奇、讲求快捷、刻意创新、张扬个性的心理,令到他们觉得网络语言具有非常大的魅力,他们争相运用网络语言作文甚至对其发展推波助澜。

如“偶今天心情很好,一天早喊醒呼呼的GG 一起上街,我非常稀饭和GG在一起,我们吃完KPM后去200玩……”,这样的网络白话文总是让老师家长们不知所云。

而当这些网络词汇不分语境、不分类别、杂乱无章地涌现在学生作文中时,对传统、规范、标准的语言习惯就形成了冲击,给汉语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08年开始,作文中的错别字已经成为高考作文中的一个失分点,一个错别字就要扣去一分,这类错误是那些已经把网络错字当成日常用字习惯的学生所不可避免的。

2.使用词语的畸型变异让作文目不忍睹网络语言中,词汇变异是主流。

网络语言大量利用字母、数字、符号表达意思,任意改变构词语素的意义、书写方式和读音,写出的作文让人难以接受。

如:“反对”叫“拍”,“惭愧”叫“汗”,“吃惊”叫“寒”,“好看”叫“养眼”,“提意见”叫“扔砖头”,“3X”表示“thanks”(谢谢),更有甚者,不少中小学生喜欢在作文中用“TMD”“TNND”等脏话缩写来显示自己的性格,或者故意在文后多加几个:^-^、【:-(】表情符号以显高超,等等,五花八门,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作文语言运用规则的失范网络语言随意的成分太大,存在着大量的不合乎语法规范的现象。

网络语言多是短句,具有非语法性的特点,“有字无句,有句无篇”,生搬硬造出许多不合语法的句子,导致作文中出现大量诸如:“我走先!”、“我汗”、“真雷人”等的句子。

造成学生对句子构成成分的模糊,词性概念的异化。

这种现象使得目前已经淡化的语法教学更是如入水火之中,教师教学难度进一步的加大。

在作文中出现类似的句子,会影响学生正确地表情达意,造成句法成分残缺、词性的变化,规范的语言被所谓的幽默调侃取代。

部分教师由于年龄以及生活工作条件的差异,很难掌握不断更新的网络语言,他们根本搞不清学生写的是什么意思。

这无疑是阻断了中小学生学习、形成语言能力的途径,使学生们缺少了观察生活、认识世界、分析事物,形成独特情感体验的复杂意识过程。

4.作文表意的模糊化学生在作文中极力模仿或乐此不疲地引用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以表示自我的个性,殊不知正是这样,反而千篇一律,落入了俗套。

如写道“相遇”,说成:“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

”写到“珍惜”,就是“曾有一份×××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失去后才追悔莫及,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将……”一样的句式,相同的口吻、固定的表情传递出来的不会再是独特的生活体验,从而失去自我,难以表达完全属于个人的真实感受。

另外,网络语言更新快、稳定性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流行语,还未等大家都接受和使用就遭淘汰,新的网络词汇取而代之。

这使得充斥了网络用语的写作一时间只能让很少的一部分人理解,削弱了语言表达、交流的功能。

5.文化审美由雅文化走向俗文化网络语言的简单直接破坏了作文的内涵和美感。

如孟浩然《春晓》网络模仿诗:“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

”“将男踩死”(江南才子)、“四裤全输”(四库全书)、“大痔若鱼”(大智若愚)、“不醉乌龟”(不醉无归)等等,这些俗文化无不代表着学生的审美疲劳,预示着思想的颓废、积极情操的瓦解!汉语粗俗之风弥漫于写作空间,形成了一种“语言公害”,充斥着学生的写作。

人们越来越担心丰厚而典雅的中华古老文化是否会被这种俗文化所取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

二、网络语言的类型分析要研究规范网络语言的应对策略,我们还必须从网络语言的产生及网络语言的特点开始。

网络语言的具体所指并不很确定,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互联网中所出现或涉及的所有词语都视为网络语言,如浏览网页、发邮件;从狭义的角度看,我们可把活跃于网上论坛、网上聊天室的一些较有特点的网络用词视为网络语言。

我们这里所指的网络语言是从狭义角度来看的那部分网络用词,大致相当于现行语言中的“口头语”。

这类网络语言从构成方式看,有以下几种类型:1.符号图形类。

包括QQ表情、图片,以及利用键盘上的字符连成的符号组合。

如:^-^(微笑),:D(哈哈大笑)。

2.谐音替代类。

包括拼音、数字、汉字、英语以及其外语的谐音代替。

如U2(you too 你也是),8174(不要生气),大点化(打电话),TAXI(英文单词出租车,谐音表示“太可惜”)。

3.缩略简称类。

包括汉字缩略,如:“可爱”指可怜没人爱;拼音缩略:MM(美眉、妹妹);英语缩略:GF(girlfriend女朋友)等。

4.会意类。

“0001000”表示我很孤独,“S”表示拐弯抹角。

5.转义借称类。

青蛙(不讨人喜欢的男性),灌水(指乱发大量帖子)。

三、网络语言的流行原因分析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游戏色彩,带有戏谑的风格,这种活泼可爱的表达方式,拉近了网络交流者之间的距离,这类词语的使用与年龄和心态密切相关,是年轻人比较喜爱的网上表情达意的方式。

那么是什么使网络语言具有如此魅力?我们认为网络语言流行主要如下四大特点:首先,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

由于网络的特点,网友之间几乎所有的交流都需要通过键盘输入来完成,基于需要快速输入的原因,在网络语言中用某些字母和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来表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规律,但事实上无论是谐音语、同音字词、简缩略语、借用还是叠加,都比原来更加简单易用,也就更节省时间,对于以前拨号上网或是现在网吧上网来说,更重要的是节省了上网费用。

其次,挑战传统,崇尚创新。

为了考试、升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给了学生太多的限制。

预先设定一些可以通过语言传达的,作为习作者所必须恪守的基本理念,机械地要求放弃个性差异和个人情感而趋同。

以一凑二抄三套的模式去训练学生作文,把学生放在一个远离生活的平台上,写作内容脱离实际,学生难有真情实感。

在这种缺乏写作动机为作文而作文的情况下,一些网络不良情绪就有机可乘,颓废的宣泻、虚幻的梦想、无名的落寞……就成了作文的情感主流。

第三,张扬个性以引起别人重视。

虽然我国网络已进入大众时代,但事实上大多数网友仍然是年轻人。

网上真实的或自称的美女、帅哥数不胜数,你要脱颖而出,就必须与众不同。

网络语言成了网友展示其个性的最好的工具,风趣幽默、新奇的网语自然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后,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

在网上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是“大侠”,而不愿“自甘堕落”为“菜鸟”。

如果你想在网上“混”,你就不得不学习网络语言,并且还要学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使用。

网上没有身份、年龄、性别门槛,只要你学或者只要你心态年轻,你就可以像年轻人一样“神侃”。

面对这些网络化、粗俗化、西化的网络语言,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运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当代语言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