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徐闻县实验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4分,共60分)1.被誉为“农民艺术象征”的武强年画,造型精美技艺超群的定窑、磁州窑瓷器,生动逼真的民间剪纸,美轮美奂的河北古建筑,它们既是燕赵文化鲜活的物态存在,又是燕赵儿女多彩的文化生活写真。

这说明(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2011年3月的“两会”中,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有代表认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

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②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经济效益④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D.②④3.有代表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该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建设好自己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保持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义重大。

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一个民族必须物质和精神都富有③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张家界将自己最著名的景点“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

原因是美国人拍了一部电影《阿凡达》,景区就慌忙把祖宗留下的真山名改为电影里虚幻的山名。

在广大网民的强烈反对下,这个闹剧才算收场。

这件事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思考是( ) A.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B.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斗争日趋激烈C.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D.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湮灭不可避免5..封建社会的韩非子推行的“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

如今,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一变化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6.(2008·高考·江苏)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

这表明 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7.“在一幅画上有三种事物:鸡、牛和草,如果让你归类,你会把牛和什么分在一起呢?”对此问题,中国人一般把牛和草分在一起,而美国人一般把牛和鸡分在一起。

中国人的分类标准是关系,而美国人的分类标准是本质属性。

这种差异表明( )①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③文化环境不同决定人们对事物的分类不同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2010年6月11日,南非世界杯开幕式在约翰内斯堡足球城体育场正式拉开帷幕。

在现场,人们感受到10万人欢乐起舞,大声高唱的热闹气氛。

非洲歌声彰显了原汁原味的天籁之音,向人们展现独特的非洲风情,同时开幕式也突出了参加本届世界杯的六支非洲球队所在国家的元素。

这说明( )A.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B.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精粹C.保持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举办体育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9.世界杯的南非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人们在友好的气氛中欣赏美妙的音乐,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这说明(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能够和睦相处、相互交融②民族文化起着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③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得到各国认同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②③10.(2011年,北京卷,24)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1.(2011年,北京卷,25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

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达平价。

这表明()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12.(2011年,天津卷,4)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

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

这体现了()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创新决定这会实践的发展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13.(2011年,山东卷,19)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

这一活动有利于(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4.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

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民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

这启示我们( )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15.“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形同村落,不管怎样变化,经济全球化都不可能消除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个性差异,这是因为( ) A.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B.经济全球化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保证C.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D.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16.(20分)材料: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

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

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

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

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八月是作物收获季5节、庆丰、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

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请回答(1)材料中提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内容?(3分)(2)传统文化有什么特性?(6分)发挥着怎么样的作用?(4分)(3)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的正确态度是什么?(7分)17.(20分)材料一2009年12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南亚文化论坛”上,中印文化交流是核心议题。

参加此次论坛的两国学者认为,中印文化底蕴深厚,古老而有生命力,又各具特色。

两国应该通过文化交流推动人民的相互学习,促进文化的相互借鉴,为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材料二作为中国与印度建交6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的“中国节”,2010年4月20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古城堡拉开序幕。

在中印两国2000多年的交往史中,文化交流成为柱石。

印度佛教、音乐、文学等相继传入中国;中国的蚕丝、瓷器、音乐等也传入印度。

文化上的交流和学习促进了友谊的传播与加深。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1)如何看待中印文化的特色。

(10分)(2)如何加强中印间的文化交流。

(10分)徐闻县实验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答题卡姓名:试室座位号:分数: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4分,共60分)主观题(字迹要工整,答案条理化、序号化)16题(20分)徐闻县实验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答案:16题(1)材料中提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习俗。

(3分)(2)①这些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他们都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在时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每个特征2分)②在当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习俗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分)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习俗也会起阻碍社会进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分)(3)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和吸收,做到“古为今用。

对于祖国的传统习俗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的加以改造或剔除。

(4分)。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实际、新要求,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3分)17题(1)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没有中印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②中印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中印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各具特色。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情况下,面对中印文化的各具特色,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10分)(2)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中国和印度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印度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印度。

④教育、商业贸易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发展经贸关系、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等方式加强中印间的文化交流。

(10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