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10天冲刺训练套题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10天冲刺训练套题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1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一、单选题1.(2018·湖北华师大一附中5月押题·24)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

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2.(2019·广西百校高三联考·25)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3.(2019·广西百校高三联考·24)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

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

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A.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 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 D.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4.(2019四川绵阳一模·27)明朝初年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但到中后期,佃农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甚至出现“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

这一变化反映了()A.工商业发展冲击社会关系B.农业中租佃经济日趋衰落C.重农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位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败落5.(2019·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3月联合考试·28)1872年,李鸿章支出一些官款作为启动资金,谕令候补知府朱其昂招集商股,购置轮船,设立轮船招商局。

可是,入股者不多,资金缺乏,李鸿章只得向招商局注入大量官款,实行官督商办。

李鸿章将这种体制概括为“商为承办,官为维持。

”这一体制()A.使洋务企业垄断中国航运业B.增强了与外轮公司竞争力量C.保障私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D.明晰了民用工业的产权归属6.(2016·山西高三教学质量监测·29)自女子放足后。

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

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代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这体现了当时()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7.(2017·山东菏泽一模单科·9)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

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

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A.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D.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8.(2018山东青岛二模·31)1986年,当山东省某国有纺织厂破产时,数百名纺织女工在厂门口哭成一片。

而1995年同城的另一国有纺织厂宣布破产时,大会现场则响起一片掌声。

这一变迁反映了()A.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B.对外开放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9.(2019·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17)荷马在史诗《伊利亚特》中,为希腊联军将领阿基琉斯专门写道:“哦,阿基琉斯,我们希腊的战神,你如同太阳,无比辉煌;哦,阿基琉斯,你带领我们,将锋利的长矛刺向魔鬼的胸膛。

”据此可知,《伊利亚特》()A.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B.歌颂神灵的伟大与尊贵C.高度重视公民军事才能D.肯定英雄的价值与贡献10.(20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模·34)19世纪,铁路的问世打破了人们根据日出日落决定作息时间的习惯。

1852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设立了统一的全国报时系统;1884年格林威治时间成为划分全球时区序列的基础。

这说明()A.英国在确定国际标准时间上占主导地位B.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世界地理学的发展C.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时间的标准化是工业化造成的趋同效应11.(2019百校联盟高三8月摸底考试·22)据历史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这表明当时苏俄(()A.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B.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12.(2019·四川教考联盟二诊·35)表2 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组织(部分)表2可以用来说明,20世纪60年代()A.能源合作是国际合作的主流B.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C.全球有序贸易新时期的开启D.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巨大挑战二、材料阅读13.(2019广东汕头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

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

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

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

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

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

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

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

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

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及影响。

(9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6分)14.(2019·安徽合肥一模·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作家约翰·史坦贝克于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是一部伟大的美国社会纪实文学。

小说梗概如下:1933年,从监狱假释回家的乔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西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噬了的家乡。

乔德一家变卖了所有的东西,换来一辆破旧卡车,一家人邀上凯西背井离乡,抱着美好的幻想横越黄沙滚滚的沙漠,到加州寻找出路。

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

当到达目的地时,乔德一家居住在贫困肮脏的胡佛村,发现挣得体面的工资根本不可能。

因为工人太多,也没有什么权益保障。

种植园主们串通一气,不断压低工资,压榨农场工人,他们宁肯让成熟的梨子、葡萄烂掉也不给饥饿的穷人吃。

于是,人们开始觉醒,自发组织工会进行反抗。

尽管斗争失败了,但“愤怒的葡萄在人们心灵里长得饱满起来”。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5.(2018·湖北4月调考·4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

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1960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合作社对于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五保”制度,后来又扩展到保住和保医,另外还有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和救灾救济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家庭生产保障阶段。

传统的家庭和土地再次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承载主体,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与社会生产系统重合了,社会保障融入到了社会生产体系之中了。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某些集体制度的“再更新”:一是农村的“五保”制度又再度强化了。

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定了“五保”供养赡养的具体规定和内容,从此“五保”制度走向规范化和社会化的道路。

二是新型合作医疗。

20世纪9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开始恢复。

筹资机制由个人交费为主转化为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不再以村为单位而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筹资。

——摘编自陆月娟《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与改革》(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社会意义。

(9分)16.(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三模·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20世纪60年代末期,尼克松政府不仅面对着“战争带来的混乱”,而且还“需要为一个新的时代系统指定一项新的外交政策”。

尼克松和基辛格都是现实主义政治家,基辛格的“均势”理论以及“多极”世界的主张,为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辛格外交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使美国外交回到现实主义,现实地认识苏联的威胁,并确立与苏联交往的战略。

他认为:“美国几乎完全主宰世界舞台的时代已接近尾声,美国的核优势正在消失,经济霸权正受到欧洲和日本充满活力的增长的挑战……冷战以来被认为铁板一块的共产主义阵营出现了严重的裂痕,美国外交的新机遇出现了。

”尼克松上台后,提出尼克松主义,实施缓和战略,加强与苏联的“联系”,逐步减少美国在世界各地的义务,巩固与欧洲的关系,实现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对冷战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当代西方研究: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