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资料第一讲1、心理学定义: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行为我们做了什么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梦境思想信念触觉科学可观察可检验可重复的理论假设2、心理学起源标志性事件1879年,威廉·冯特和他的学生们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3、结构主义- 铁钦纳用内省法 (注意内心)来寻找组成人类心理构造的基本元素(人是怎样心动的 1+1=2)4、机能主义(实用主义)威廉·詹姆斯和卡尔金斯注重于行为的过程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怎样使有机体适应,生存以及发展兴旺(人为什么这样行动 1+1≠2 可能>或< 2 )5、心理学的麦哲伦:冯特—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詹姆斯—美国哲学家巴普洛夫—俄罗斯生理学家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皮亚杰—瑞士生物学家21世纪心理学迅猛发展并逐渐全球化6、心理学最大的争论点:天性与教养(基因和经验的贡献促成了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发展)7、当前心理学的观点神经科学进化论行为遗传学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认知角度社会文化角度8、神经科学身体和大脑如何产生情绪、记忆以及各种感官体验问题:信息在体内如何传递血液中的化学物质与情绪动机如何相关愤怒——产生“脸红脖子粗”等生理状态的大脑回路9、进化论(达尔文)特质的自然选择如何促使基因永存问题:进化如何影响行为倾向愤怒——分析愤怒对生存提供了多大的益处10、行为遗传学遗传和环境对个体差异的影响有多大?问题:智力/人格/性取向/抑郁等心理特质与基因和环境的关系如何愤怒——研究遗传和经验对气质的个体差异所产生的影响11、心理动力学(弗洛伊德)行为如何从无意识的驱力和冲突中爆发?问题:人格特质/人格障碍如何用性驱力/攻击性/潜在创伤加以解释愤怒——把愤怒的爆发视为无意识敌意的发泄12、行为主义(华生):人们如何从观察到的反应中进行学习问题:人如何学会恐惧某事物/改变行为最有效的方式-戒烟/减肥愤怒——研究伴随愤怒情绪所出现的表情或身体状态13、认知角度人们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加工、存储和检索问题:如何运用信息来记忆/思考/解决问题愤怒——研究对周围环境的诠释如何影响愤怒情绪,以及情绪如何影响思维的过程14、社会文化角度行为和思维在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中有何不同?问题:不同地区的人作为人有何相似处/作为环境产物有何不同处愤怒——考察哪种情境会产生最强烈的愤怒情绪,不同文化中愤怒的表达差异15、心理学的几个观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身的看法1)从上往下看2)从侧面看3)三维的视角16、心理学的几个亚领域1)基础研究生理心理学研究大脑和心理之间的联系发展心理学家研究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个体能力的变化认知心理学家研究人们是怎样感知,思考,解决问题的人格心理学家研究我们个人持久的特性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一个人如何看待并影响他人2 )应用研究工业\组织心理学家研究人在工作场所的行为并提出建议临床心理学家研究、评估并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精神病学治疗法一个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分支(既使用药物治疗,比如麻醉剂,又使用心理疗法的医生)注解:1)术语和概念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创伤性应激障碍;刺激泛化望梅止渴经典条件反射2)心理学任务:对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进行描述-简洁解释-合理预测-准确控制-有效第二讲神经科学与行为1、生物心理学:心理学的分支,研究生物活动与心理事件之间的关系生物心理学家——神经学家、神经心理学家、行为遗传学家、生理心理学家或者生物心理学家(基本假设:所有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生理现象)2、参与心理活动的两个主要的生理系统:1)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2)内分泌系统神经网络:单个神经和神经网络的构造3、神经的最小单元:神经元(一个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系统的单元)树突:神经元浓密的扩展分支,接受信息并将冲动引导至细胞体轴突:神经元延伸的分支纤维,通过它的末梢,信息被传送到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髓鞘:一层脂肪组织,包裹在某些神经元的轴突外,具有绝缘作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4、突触:在发送神经元轴突顶端和接受神经元细胞体或末扣之间的联结在这种联结间有细小的缝隙,被称为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传过突触间隙的化学信使当发送神经元释放信号时,神经递质穿过突触间隙并依附在接受神经元的受体位置上,从而扩散该神经冲动6、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它的功能是刺激肌肉收缩内啡肽:“内源性吗啡” 、天然的鸦片类神经递质、镇痛,引起亢奋7、神经a)包含许多轴突的神经“传导束”b)部分外周神经系统c)联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肌肉、腺体和感觉器官8、感觉神经元:接受来自身体组织和感觉器官的信息并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中间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进行内部联络,介于刺激输入和运动输出之间运动神经元:将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传输到肌肉和腺体9、神经系统:迅捷的机体电化学信息系统由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所有神经元构成中枢神经系统(CNS) :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PNS) :联接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感觉器官、肌肉和腺体。
10、躯体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中控制骨骼肌肉运动的部分自主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中控制身体内部器官的腺体和肌肉(如心脏)的部分交感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中负责唤醒机体的部分,调动能量应对紧急状况副交感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中镇静机体的部分,维持能量的贮存11、简单反射:对一个刺激先天的简单、自然的反应神经网络:神经细胞相互联结网络可以通过经验来学习,强化或抑制反馈联接,以此产生一定的结果(计算机仿真神经网络演示了相似的学习过程)12、损伤:大脑损伤是指因自然或实验原因损伤大脑皮质(菲利亚斯.盖奇的头骨)13、脑电图(EEG):扫描大脑表面放大脑的电活动波CT 扫描(X线断层摄影计算机):用计算机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组合连续拍摄身体某个切面的X线照片,以获得一个合成的图像;也称为CA T 扫描PET 扫描(正电子X线断层摄影机) :通过显示每个脑区域的化学燃料——葡萄糖的消耗来描述脑的活动MRI (磁共振成像技术) :使用磁场和无线电波生成计算机图像的技术,得以辨识不同区域的大脑软组织,使我们窥见大脑的内部结构14、丘脑:感觉的交换平台网状结构:控制唤醒延髓:控制心跳和呼吸脑干:大脑最古老最核心区域,从脊髓进入头颅的地方开始并略有隆起15、小脑:从脑干后部扩展出来的“小脑”协调运动保持平衡边缘系统:环状,位于脑干的边界和大脑半球交界处与情绪相关(如恐惧和攻击)与基本驱力相关(饥饿和性等)杏仁核:两个杏仁状的神经核团,是边缘系统中联接情绪的结构下丘脑:紧位于丘脑下部; 维持机体的几种活动功能(进食,饮水,体温)通过垂体腺,帮助控制激素系统与情绪相关联16、大脑皮层:由相互联系的神经细胞构成的复杂交错的细胞层,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是机体的控制终端和信息加工中心胶质细胞:神经系统的支撑和营养细胞,同时保护神经元17、额叶:运动、语言、抽象思维顶叶:触觉,体位,听觉枕叶:视觉颞叶:听觉、嗅觉、视觉运动皮层:额叶后部——控制运动感觉皮层:顶叶前部——接受触觉18、失语症:语言损害, 通常是由于损害了左半球的布罗卡区域(说话功能减弱)或威尼克区域(理解功能减弱)布罗卡区:左半脑额叶的一个区域,涉及讲话的肌肉运动功能威尼克区:左半脑颞叶的一个区域,涉及语言的理解和表达19、胼胝体:大束的神经纤维、联接大脑两半球、在两个半脑之间传输信息割裂脑:联接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触突纤维——主要是胼胝体——被切断内分泌系统:机体较慢的化学通讯系统、血液将腺体分泌的荷尔蒙输送到目标组织20、肾上腺:位于肾脏正上方的一对内分泌腺体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以唤醒机体应对紧急时刻垂体:由下丘脑控制,垂体调节生长激素并控制其他内分泌腺荷尔蒙的释放荷尔蒙:由内分泌腺体生成的一种化学递质,它们在一个腺体内分泌出来并影响其他感受器。
第三讲感觉1、感觉的定义: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转换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特定部位,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感受2、换能:在感觉系统中,将接受到的外部物理(化学)能量转换为大脑可感知的神经能量两种信息处理模式1)自下而上加工感觉系统(下)将感觉信息输送到大脑皮层(上)2)自上而下加工运用已贮存在的大脑皮层(上)的经验解释来自感觉系统(下)的信息3、绝对阈限:产生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操作性定义——在多次试验中,有一半的次数能够被准确觉察到,这时的刺激强度就是这种物理刺激的绝对阈限阈下刺激:人的意识觉察不到的刺激、刺激强度在绝对阈值以下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可以察觉到的最小刺激变化值韦伯定律:刺激强度与最小可觉差成正比(刺激强度大,最小可觉差也大、刺激强度小,最小可觉差也小)亮度-8% 重量-2% 音调频率-0.3%4、信号检测理论:对感觉的判断是可变的取决于刺激的特性、背景噪音和探测器的预期和灵敏度绝对阈限并不是恒定的5、感觉适应:对没有变化的刺激的敏感性逐渐降低、任何刺激变化都会唤起注意6、眼睛的构造:瞳孔:眼睛正中可调整的小孔虹膜:瞳孔周围的有色肌肉,控制瞳孔的大小晶状体:瞳孔后面负责聚焦光线的透明组织调节:通过改变晶状体的曲率而成像的过程7、视神经:把神经信息从视网膜传递到大脑视皮层中央凹:视网膜中心聚焦点,锥体细胞的聚集地,没有杆体细胞视网膜:眼球后壁上聚焦成像的多层感光细胞光能在视网膜上转换成神经信号8、杆体细胞1.2亿、位于视网膜外围、感觉黑白灰、弱光锥体细胞700万、位于视网膜,特别集中于中心凹、良好的细节和颜色感受、亮光盲点:视神经离开眼睛的点,由于没有感受器细胞而形成盲点9、远视:近处物体的反射光线在形成聚焦图像之前就已到达了视网膜近视:远处物体的反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面三原色理论:杨—赫尔姆霍茨视网膜上有感受三原色的三种锥体细胞10、拮抗加工理论:自双极细胞以上的视觉系统同时只能处理一对补色中的一种颜色色觉“开关”:对一种颜色的感觉会抑制对其补色的感觉色盲:不能辨认不同色彩的视觉缺陷11频率理论:整个基底膜随着传入的声波振动,并引发与声波同速率的神经冲动到达大脑位置理论:我们之所以听到不同的音调是因为不同的声波会激活耳蜗基底膜不同位置的细胞活动12、传导性听力丧失:由负责把声波传导到耳蜗的机械性组织出现问题所造成的耳聋感觉神经性耳聋:耳蜗的毛细胞感受器或者与其相关的神经受损所导致的耳聋13、闸门控制理论:脊髓内包含了一个神经学上的痛觉闸门,可以阻止或者允许疼痛信号传递到大脑(慢速神经纤维激活会打开闸门快速神经纤维激活会关闭闸门)镇痛: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激活14、感觉交互作用:一种感觉可以影响另一种感觉,就像食物的气味影响它的味道嗅觉与记忆关系密切15、运动觉:持续追踪身体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并反馈相应的感觉、感受器在关节、肌肉和肌腱内,与大脑顶叶感觉区相连、常在意识之外自动发生前庭觉(平衡感):身体相对于重力方向的位置感觉、感受器是内耳半规管的微毛、障碍会导致极度眩晕和失去方向感第四讲知觉1、知觉的定义:对感觉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以理解外部世界的意义知觉常常不是唯一的,同一来源的感觉常常会形成不同的知觉意义2、选择性注意:我们知觉到的往往只是全部感觉的一小部分视觉捕捉:与其他感觉相比,视觉常常占支配地位形状组织-格式塔理论3、格式塔—有意义的整体人的知觉将信息的各个部分组成有意义的整体整体>各部分的总和4、完形趋向律(知觉的最低原则)我们会尽可能地知觉最简单的图形我们会有意组合图形,形成完整知觉5、分组原则:邻近的图形联成一组图形与背景:从背景中分辨出图形深度知觉:三维知觉的能力、判断距离6、双眼线索视网膜像差:双眼图像的差异,越靠近眼睛,差异就越大辐合:神经肌肉线索、物体靠近时,双眼向内转的幅度增大单眼线索相对大小:较小的图像距离较远遮挡:较近的物体挡住远距离的物体相对高度:下方的物体看上去更近,上方的物体看上去更远线条透视:平行线在远处聚焦于一点光线与阴影:总是假设光线来自上方7、知觉恒常性:即使光线和视网膜图像发生变化,我们知觉到的事物仍然不变大小与距离的关系:缪勒-莱耶尔错觉线条透视——错觉相同大小的图形,在透视背景下产生远大近小的错觉8、知觉与教养:在没有横条纹的环境中喂养的小猫很难感知横条纹的栅栏布莱克莫尔和库1970知觉适应:对于人为的视觉位移进行调适的能力(棱镜实验)知觉定势:对事物感知的一种提前心理准备9、知觉与人工因素工程(人类因素工程心理学家)探索人与机器如何互相影响探索如何使机器和工作环境适合人类的行为10、心灵学家:研究超常现象(超感知觉、心灵显像)超感知觉:有争议的观点—可以脱离感觉的输入而产生知觉(心灵感应、千里眼、先知)第五讲人的发展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生命周期中生理、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变化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发展阶段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生理发展30岁前获得30岁后丧失认知发展儿童期:皮亚杰理论成年期:记忆智力社会发展依恋道德发展终身发展任务2、发展阶段:出生前:受孕到出生婴儿期:18个月前儿童早期:6岁前儿童晚期:13岁前青春期:20岁前成年早期:30岁前成年中期:65岁前成年晚期:65岁后生理发展:人的身体在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下,从受孕、出生到成长、成熟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