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

关于区位空间竞争的认识 竞争者之间是集中还是分散与企业的经营种类和市场的
特性等有关
同业与不同业种间的竞争,均表现为联合与集聚趋势
经济区位理论
4.地价的作用
交通便捷性、空间的关联性和周边环境的满意度影响区
位地价。
不同类型的零售业所能支付的地价能力是决定其区位选
择的重要因子。
经济区位理论
图4.5 地价与零售业区位关系
1.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 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 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 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 心地。
经济区位理论
图4.6 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经济区位理论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 市区的数量: 1,4,16,64,256…, 按 4的倍数递增,因此, 交通原则形成的中心
M A K B G P L
合计
中心 地数
486 162
54 18
6 2 1
729
服务 区数
服务半 径/km
服务范 围/km2
提供商 品的种
类数
729
4.0Biblioteka 4440243
6.9
134
90
81
12.0
400
180
27
20.7
1 200
330
9
36.0
3 600
600
3
62.1 10 800
1 000
1
108.0 32 400
经济区位理论
(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 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 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 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 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 场原则的作用大。
经济区位理论
◆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 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 规律”这一课题。
经济区位理论
二、基本概念
1.中心地
区域的中心,供给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 点。可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 心。
经济区位理论
2. 中心性 ◆概念: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 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 能的程度。 ◆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经济区位理论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一种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
(1)单一企业形成的圆形市场区 (2)多个企业形成多个圆形市场区 (3)多个企业的多个圆形市场区竞争达到均衡形成正六边
形的市场区结构。
经济区位理论
3.中心地系统的构造:多种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
图4.3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原理示意图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区位理论
2、赫夫的等概率引力模型
图4.12 等概率线与购买行为
经济区位理论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论
一、服务业的类型与区位特征 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三、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理论
经济区位理论
一、服务业的类型与区位特征
1、以个人和家庭为对象,提供日常服务活动的,近消费者布局; 2、以企业或行政机关等为对象,提供其运行服务需求的,近城
市中心区布局; 3、具有办公机构性质的服务业
– 发挥管理职能的业务中心与办公机构,布局城市中心 – 企业子公司和部门中心,布局城市次中心 – 从外部支援企业活动的服务业,布局市中心
经济区位理论
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营利性服务企业区位选择的层次性:
服务企业对不同城市的选择 对城市内特定区域的选择 对具体区位地点的确定
(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 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1983.369 )经济区位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 展,经济活动加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在整个社会 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 地理学家都对城市形态、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进 行研究。
经济区位理论
图4.7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经济区位理论
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级中心地市场 区域数量关系: 1,7,49,343,… 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 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
地系统也称为K=7系
统。
经济区位理论
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各级中心地数量 关系为: 1,6,42,294,… 。 从 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 始,中心地数量按7的 倍数递增。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B2——中心地供给自身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经济区位理论
3. 商品的供给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 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 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最大的销售距离)。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 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 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 槛值(需求门槛)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 服务区和具体服务设施对顾客的吸引力; ▪ 竞争企业的量与质; ▪ 到达该服务设施的交通通达性; ▪ 该区域的居民特性和风俗习惯; ▪ 该区域的空间扩展方向; ▪ 该区域的基本概况等。
经济区位理论
6.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 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三个中心地构 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 点。
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 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经济区位理论
表4.1 市场原理基础上的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
中心地 等级
图4.7 零售业区位的空间融合模式
经济区位理论
三、零售引力模型
1、赖利零售引力模型
▪ 当在A和B两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等级相对低的C城市,两城市向B
城市吸引的零售额的比率与两城市的人口成正比,与到C城市的 距离比的平方成反比。
▪ 如果两个城市的规模差距太大时,向某地的零售引力与其离两城
市间的距离比的3次方呈反比。
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 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 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经济区位理论
图4.8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资料来源:Allen, Unwin . Systematic Geography. London: Brian Knapp,1986.459 )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区位理论
1.在某一个城市布局时至少应该考虑的因素:
▪ 该城市能够接受企业服务的规模和范围; ▪ 服务区的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 ▪ 总体消费能力和消费量的分配状况; ▪ 不同服务行业的总体消费潜力; ▪ 其他竞争者的数量、规模和质量; ▪ 竞争程度等。
经济区位理论
2.城市内部某区域布局至少应该考虑的因素:
经济区位理论
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
消费者的购买量随着距零售区位的距离增加在减少,当该距离增加
到一定程度时,因交通费太大,购买量就变为零。
需求空间曲线的空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城市内部零售区位空
间的结构。如果需求空间曲线变化平缓,表示零售区位具有极强的 空间集聚性 ;相反,如果需求空间曲线变化很陡,表示零售区位 趋于分散。
经济区位理论
4. 中心地的等级
(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 能够提供高级商品或服务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只能 提供低级商品或服务的为低级中心地。 (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中心地级别越高,数量越少,上限越大,有高级职能 (包括低级职能);反之亦然。 乡镇 县城 地级市 省会城市 油条早点摊 一般餐馆 高级饭店
郊区新带状型空间 高速路沿线型空间
汽车街 印刷区 娱乐区 输入品市场 家具区 医疗中心
呈同心圆分布的零售业空间类型 呈带状分布的零售业空间类型 专业化空间
贝利划分法
经济区位理论
(二)中心商业区的内部结构
1、霍伍德、博伊斯的核心-边缘结构
图4.6中心商业区的核心-边缘模式
经济区位理论
2、戴维斯的中心商业区空间融合模型
图4.4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经济区位理论
4.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市 场区数量关系: 1,3,9,27,81…, 按 3 的倍数递增。因此, 市场原则形成的中心
地系统也称为K=3中心
地系统。
经济区位理论
5.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 量关系: 1,2,6,18,54…, 从 区 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 中心地数量按3的倍 数递增。
交通条件对零售区位的作用可通过交通费用的变化来表示。
经济区位理论
P1
反映商品价格和消费
量的需求曲线变化
F
反映交通费和距 离的变化关系
(a)
Q
(b)
K
P2
Q
反映购买量和距
离的变化关系
反映购买价格(商品
价格与交通费之和)
与距离的关系
(c)
K
(d)
K
图 4.4 交通与消费者的空间需求关系
经济区位理论
3.零售业间的竞争
经济区位理论
二、零售业区位模型
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 中心商业区的内部结构
经济区位理论
(一)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
普劳德福特 划分法
中心商业区 外围商业区
主要商业街
侧重零 售业位 置与特 征划分
近邻商业街 孤立商店群
经济区位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