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课型:阅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知识链接】1.列子和《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文体链接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仞.( ) 惩.( ) 塞.( ) 迂.( )荷.( ) 箕畚..( )()孀.( )妻2.借助注释,直译课文,并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惩山北之塞惩:迂: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损:始龀:寒暑易节易:彻:何苦不平苦:(2)通假字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无陇断焉。

(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之:出入之迂也: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汝之不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跳往助之:人称代词,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妻献疑曰:感其诚:他。

其如土石何:而: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聚室而谋:而山不加增:于:达于汉阴:告之于帝:(4)古今异义阳古:今: 阴古:今:指古:今:曾古:今:诸古:今;荷古:今:毛古:今:息古:今:虽古:今:已古:今:(5)词类活用面山而居面:帝感其诚感:毕力平险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3.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投诸渤海之尾。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朗读指导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整体感知(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哪几幅图画?(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合作探究】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4.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5.故事用神话做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6.主旨探究(1)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2)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拓展延伸】1. 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2.赏读著名教育专家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

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

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

”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

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

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

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

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

”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

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

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

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

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

愚公之为,何愚之有?”【板书设计】移山之因:塞、迂山高困难(自然)路遥决心之大移山过程方法原始妻子献疑冲突(人为)坚忍不拔智叟讥笑责难移山结局:无陇断焉【教(学)反思】一、新课导入“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2.借助注释,直译课文,并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之:出入之迂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这件事。

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他。

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感其诚:他。

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而: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聚室而谋: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于:达于汉阴:介词,到。

告之于帝:向。

(5)古今异义阳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阴古:山之北,水之南。

今:阴天。

指古:直,一直。

今:手指。

曾古:乃,并。

今:曾经。

诸古:之于。

今;各个、许多。

荷古:负荷。

今:荷花。

毛古:草木。

今:毛发。

息古:叹气。

今:休息。

虽古:即使。

今:虽然。

已古:止。

今:已经。

(5)词类活用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帝感其诚感:被……感动,被动用法。

毕力平险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3.翻译下列句子。

(1)你太不聪明了!(2)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

(3)挑到渤海的边上。

(4)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5.整体感知(1).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2).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合作探究】1.为下面写“移山”作铺垫。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

二是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4.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5.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6.主旨探究(1).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

拓展延伸1. 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

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合理的。

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

《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

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

”面对两座大山怎么办?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而且并不是“移屋”。

试问中国人民要回避的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这和本文说的是一样的道理,更何况,“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曾提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