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1 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强行管制并非能将金融危机完全屏蔽于国门之外,危机对大陆的外部帐户和某些国际金融指标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就外部帐户而言主要表现为出口的下降,外资流入的减缓。

(一)金融危机对出口的影响 对出口增长给予充分的重视,是由于外贸出口在1997年已占GDP的20.3% ,如果外贸出口下滑,外需减少,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就较为严重1。亚洲经济危机导致中国出口的下降,可以从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人民币对周边国家货币的升值,抑制了这些国家对国内商品的进口,削弱了中国国内产品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周边国家经济的衰退所产生的财富效应会直接降低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消费需求除了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外,还决定于该国的人均收入和财富水平,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的衰退无疑会降低个人的财富及其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同时经济萧条也抑制了企业的投资需求。

图2:中国出口和进口的月度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1997-1999年各期。

从1998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的进出口增长率同时出现下滑(见图2)。1998年的出口基本上没有增长,而负增长的趋势在1999年的头两个季度之中

1 1990-1997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年均7.5%(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课题组,

1999)。

-0.2-0.100.10.20.30.4JAN 1997MAR 1997MAY 1997JUL 1997SEP 1997NOV 1997JAN 1998MAR 1998MAY 1998JUL 1998SEP 1998NOV 1998JAN 1999MAR 1999MAY 1999JUL 199

9

EXPORTIMPORT 2

仍未得到缓解。出口的结构方面,1998年对欧洲和北美的出口仍然保持了增长的势头,在亚洲市场上却全面败退2(见图3)。对东亚国家或地区外贸出口增长幅度的下降主要是源于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双重作用,但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增长却可以说明,1998年出口增长率的下滑并不主要是由于东亚国家的汇率贬值提升了这些国家外贸出口竞争力,挤占了我国的出口市场而引起的。 汇率贬值在短期内并未给这些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带来好处。东亚国家的出口产品中绝大多数是“来料加工”型的,进口成本约占这些国家出口总值的百分六十。货币贬值会引起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抵消了出口价格下跌所带来的利益。而且,由于金融秩序的混乱,许多企业根本借不到资金,甚至连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开出的信用状,外国银行都不愿接受,因此,企业缺乏流动资金,无法进口原材料进行生产。对于外国购买者来说,按时交货的因素至少和货品价格的因素同等重要。即使汇率贬值使东亚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稍微下降,许多外国购买者因担心不能按时收到货而不敢把订单下给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的企业。因此,东亚国家在金融危机时的大幅贬值并未给我国在1998年对欧美的出口上造成直接的威胁。

图3:1998年中国对亚洲和其他主要国家的出口增长率

数据来源:海闻,钟凯锋(1999)。

从1999年5月以来,中国的出口形势开始趋于好转,尽管1-8月的累计出口额仍为负增长。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对第一大的贸易伙伴亚洲和第三大的贸易伙伴欧洲的出口同比增长率为负(见表5)。东亚经济的复苏无疑会导致其进口需求的增加,中国对东亚各国的出口恢复程度各异,其中对日本、印尼和韩国的出口尤为显著,对亚洲其它国家则仍旧低迷。对欧洲的出口比去年相对下滑,一个直接的原因是欧洲1999年经济增长的放缓和欧元的贬值3。相对于中国而言,东亚国家的货币贬值使这些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了20%-

2 除了菲律宾之外,1998年中国对东亚主要国家的出口都下降了。然而到1997年为止,亚洲市

场占到了中国出口市场的40%,到1999年8月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到52.35%。 3 1999年,欧元相对于美元贬值了12%,而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也从98年的2.8%下降到99年的

1.8%(IMF,1999)。

-6.7%-36.4%-16.9%-5.0%-23.5%-31.2%12.1%21.5%13.3%21.2%-9.5%11.7%16.2%14.0%-40.0%-30.0%-20.0%-10.0%

0.0%10.0%20.0%30.0%JapanIndonesiaMalaysia

SingaporeThailandKoreaPhilippinesUKGermanyFrance

RussiaCanad

a

USAAustral

i

a 3

30%,所以在本国经济状况改善的前提下,竞争力必然有所提高,出口能力也得到了恢复4,但这是否构成了对中国出口的威胁呢? 中国的出口结构与多数东亚国家有所差异,出口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产品为主,而东亚其它国家则以电子产品为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出口竞争。中国出口品中正处于负增长的包括5:初级产品中的食品、烟草及其制品、生皮、原油和矿产品、动植物油脂等,工业制品中的化工产品(除肥料)、皮革及其制品、纸及其制品、纺织品与服装、钢铁与有色金属等。能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主要是机械制品。与东亚国家存在竞争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皮革制品、纸及其制品、矿产品、原油和化工制品、钢铁等,而欧盟从大陆的大宗进口品主要是机械制品、纺织品、化工产品、钢铁及其制品、皮革及其制品等,日本从大陆的进口品则主要包括纺织品、机械制品、食品、矿产品等。这些均与中国处于负增长的出口品在一定程度上相重合。当然出口竞争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的出口衰减,进口国自身的经济状况也同样重要,中国产品在北美市场上的表现能够充分说明此点6。

表5:1999年1-8月中国累计对各国进出口额的同比增长率及其贸易份额 进口增长率 在总进口中所占份额 出口增长率 在总出口中所占份额 总额 17.50% 100.00% -0.20% 100.00%

亚洲 12.80% 60.90% -3.70% 52.35%

香港 4.60% 4.32% -17.40% 18.90%

日本 17.70% 20.14% 4.50% 16.33%

印度尼西亚 14.90% 1.83% 57% 0.86%

马来西亚 36.50% 2.10% 1.90% 0.85%

菲律宾 80.00% 0.52% 1.50% 0.78%

韩国 9.90% 10.33% 19.90% 3.93%

泰国 11.50% 1.65% -0.10% 0.74%

台湾 15.80% 11.92% 0% 2.06%

北美 15.90% 13.18% 9.90% 23.16%

拉美 3% 1.72% -11.70% 2.62%

欧洲 34.50% 20.36% -0.10% 18.16%

英国 58.50% 1.83% -0.10% 2.44%

4我们这里利用东亚各国对中国1999年1-8月份的出口增长来证实此点,其中菲律宾的增幅高

达80%。 5 具体数据可参见近期的《海关统计》。

6何况,贸易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波动也并非完全不正常。1999年全球贸易额增长估计会从去

年的4.5%,下降到3%。中国自身的出口增长率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特征,1987年、90年、92年、94年、97年的出口增长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后便伴随着一段持平期,出口增长率下滑。 4

德国 24.10% 5.04% 3.30% 4.06%

法国 69.30% 2.26% 1.60% 1.55%

俄罗斯 21.20% 2.83% -44.10% 0.62%

非洲 41.90% 1.45% -5.40% 2.13%

大洋州 28.20% 2.39% 13.50% 1.58%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1999年第8期。

(二)金融危机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资本外流是东亚危机对中国大陆所造成的另外一个不利影响。比较明显的是,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所流通的国家债券的收益溢价提高,以美元表示于2006年到期的公债为例,其与美国国库券的溢价差在1998年9月一度扩大到400个基本点。12月中国政府成功地发行了10亿美元全球债,这一差距缩小到了288个基本点,但仍高于危机前200个基本点的水平(见图4)。金融指标的变动表明,投资于中国的风险溢价提高7。

图4:中国政府全球债券收益率溢价(相对于美国国债)

资料来源: John G. Fernald and Oliver D. Babson(1999)。 与上述投资预期相伴随的是资本的大规模外逃。为了能够确实地反映此点,我们这里使用了银行的结售汇数据(见图5),以反映经济系统中的某些真实情况,比如按权责发生制所记的出口额,可能并未及时收回货款,或者外贸企业为了逃汇而将外汇收入滞留国外。

7在股市方面,中国B股的市场指数自1997年末以来出现下跌,近期内才有所好转,总体走势与

香港H股市场相仿。由于B股多为国内居民所持有,并和A股市场一样更多地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加之其容量甚小,从而不具有代表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