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
一、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 设计
(四)立题 1、题目内容: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实 验效应。 2、题目特点:简明、具体、新颖、醒目。 (五)设计 主要环节 基本原则
二、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1、资料收集 2、资料阅读 3、资料积累 4、资料整理分析 5、文献研究的表述形式:文献综述
实验针灸学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实验针灸学的基本概念。 2、熟悉实验针灸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了解实验针灸学的历史概况。
1、实验针灸学基本概念
实验针灸学:在中西医学学科理论指导下,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 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 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学科。 意义: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是针灸学现代 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4、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 关系及其学术地位
(二)实验针灸学在针灸学术发展中的地位 继承前人而不墨守成规,立足实践以求发展,实 验针灸学并不否定经验医学而是经验医学的发展。 针灸学的发展依靠实验针灸学的进步,发展针灸 学已成为实验针灸学的首要使命。针灸学是世界 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中国针灸学尤其是实 验针灸学的发展趋势是全世界同仁共同关心的课 题。
(二)实验指导、技能训练内容 1.实验指导及技能训练内容是针灸学实验研究最 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针灸专 业人才必不可少的技能训练。 2.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针灸实验教学,使学生掌 握实验针灸学(包括人体及动物急慢性实验)的 一般原则和方法,理解科研实验设计过程,观察 和记录其实验结果,并发现新的问题,启发创新 科研思路。
(一)循经感传现象
2、特征: d.感传宽度:因人而异,多数感传路线是 一条带而不是一条线。如在四肢多呈细线 状,而在躯干则呈宽带状。感觉带有中心 部和边缘部之分,中心部较细,感觉强烈、 清晰,边缘部分感觉模糊。感觉带的宽度 范围在0.5-3cm之间。
(一)循经感传现象
2、特征: e.感传深度:随机体部位而不同,在肌肉丰厚地 方位置较深,反之较浅。 f.感传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一致,由于刺激的 穴位不同,其传导分单向及双向。如刺激井穴、 原穴时,感传向躯干方向,刺激头面部或躯干部 的穴位时,感传向四肢传导,刺激经脉中途的穴 位,感传呈离心性和向心性传导,及双向性传导。
5、实验针灸的历史概况
(二)国外概况 国际针灸疗法已在120多个国家开展。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地区发表了《针 灸临床研究规范》报告。 实验针灸学研究进入了地个崭新的发展阶 段,并引起世界关注。
6、实验针灸学的学习方法及要 求
(一)扎实的中医、西医理论基础和技术功底;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 (三)不断更新知识,注意科技信息量的积累; (四)针灸学者是医学家,也是科学家; (五)广博的知识和运用自如的多种技能,勇于 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b.外周动因激发学说:循经感传可能是由于体表的神经 感受装置被针刺时,沿经传导着的“动因”依次兴奋, 神经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主观感受到 的感觉,“传在体表,感在中枢”。 主要依据:①感传路线与已知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的 分布很不一致,感传速度较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为慢。 ②感传不仅是一种主观感觉,还可能继发产生循经的红 线、白线、丘疹、水疱等,还可发生循经性皮肤病。③ 在经脉线上施加压迫、局部冷冻或注射液体能直接阻断 感传,针刺效应减弱或消失。④肌肉、肌腱手术后感传 改道。遇到创伤、关节或瘢痕也会受阻或绕道。
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设计 二、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针灸学常用研究技术
一、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 设计
(一)、选题 1、选题范围:基础研究选题、临床研究 选题 2、选题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 发研究 3、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 性、可行性
5、实验针灸学的历史概况
(一)国内发展概况 1. 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解剖、生理等实验方面的观察和 记载。 2. 清代和民国时期:针灸之生理作用学说、电针学之研究、针灸 生理和病理等 3. 建国以来:1951年国家卫生部成立针灸疗法实验所 1958年经络实质研究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在针 刺镇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方法——实验针灸学准备阶段 1959年-1965年奠基阶段电针疗法和经络探测在临床与实验研究中 普遍应用 1966-1979年趋向成熟阶段研究经络感传现象实验针灸学诞生 1979年6有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 1980年进入了全面总结、整汇集、形成和发展阶段。1982年实验针 灸学课程开始1986年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成立
(一)解剖学、组织化学技术 (二)生理学技术 (三)生物化学、物理学和免疫学技术 (四)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五)影像医学技术
第二章 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 研究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现象、循经感传现象的基础 概念。 2、掌握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 3、熟悉循经感传的普查方法和分型标准, 结合实验课教学能够运用于经络现象和循 经感传的观测研究。
4、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 关系及其学术地位
(一)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关系 实验针灸学是针灸学新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关系十分密切,同属医 学科范畴,都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探索与 研究针灸防病治病的方法和原理为主要内容,以 保护人们健康、延长寿命为目的的基础与应用相 结合的学科。
(一)循经感传现象
2、特征: a.感传循经性:多与古典经络主干循行路线 基本相符。总之,四肢部基本一致,躯干 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差异较大。 b.感传性质:以酸、麻、胀为主的混合性 感觉居多。少数出现流水感、蚁行感、冷 感及热感等。不同刺激方法、部位、个体 的差异较大。
(一)循经感传现象
(一)循经感传现象
3.机理分析: a.中枢兴奋扩散观点:感在中枢,传在中 枢。即感传的性质是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 内的定向扩散。 主要依据:①循经感传的路线以皮质感觉 功能为基础;②幻肢感传;③颅内疾患可 引起自发性感传和循经感觉异常;④气功 诱导入静后可使感传出现率提高。
(一)循经感传现象
第一节 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
一、经络现象 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 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 象。通过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科学客观 地描述了多种经络现象,包括循经感传、 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物理、化学 组织学技术检测出的循经现象等。
(一)循经感传现象
1、定义:指针刺、电脉冲及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 体出现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 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普查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民族、性别的健康人群中普 遍存在,出现率12%—25%。 中年人循经感传出现率要比青少年高; 过敏体质者或过敏性疾病患者的感传出现率明显高于一 般人群; 循经感传显著者的直系亲属中,循经感传的出现率高于 其他人群。
一、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 设计
(二)文献检索 (三)建立假说 1、假说的特性 来源的科学性 说明的推测性 解释的系统性 结论的可验证性 2、假说形成方法: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演绎 推理
一、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 设计
3、假说建立的步骤:初始意念、建立假说、 完善假说。 4、假说的检验和发展:检验假说、正确对 待假说。 5、假说的作用 决定医学研究的具体目的和方向; 促进医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2、实验针灸学的教学任务
针灸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我们只有用科 学实验手段去研究针灸调节人体生命的相 关规律,去探索它们的相互关系,并揭示 其本质才能懂得针灸是什么和为什么也才 能更加明白中医针灸的今天与今后究竟应 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也才能使针灸获得科 学实验的推动力,促进学术不断进步,实 现针灸医学现代化。
二、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二)临床研究 1、临床研究的对象和特点 2、临床研究的分类 3、针灸临床研究的题材 4、临床研究论文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三)实验研究 1、针灸学实验研究对象 2、实验研究的注意事项 3、实验研究论文的结构特点
三、实验针灸学常用研究技术
2、实验针灸学的教学任务
(二)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新世纪从事中 西医学科学研究,具有动手能力与创新思 维,复合型、高素质、高水平及多学科全 面发展的针灸专业人才,也是实验针灸学 的重要任务之一。
2、实验针灸学的教学任务
科学方法论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 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广义的则是指 哲学方法论,即研究科学认识过程、方法和形式的一般 理论问题,如科学理论的发现、构建、检验、评价、预 测、决策等。 实验针灸学科学方法论是关于实验针灸学科学研究方法 的理论,它主要探索实验针灸学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 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实验针灸学科学研究中各 种方法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科学实验是指自然科学实验,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相 应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模拟 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3、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针灸学范畴的内容。 研究手段: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认识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基本内容: (一)理论部分教学基本内容: 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 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针灸效应及机理 现代针灸应用技术研究
3、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一)循经感传现象
c.外周-中枢综合说:外周有循经的实质过 程,中枢有循经的功能表现。中枢的特定 联系只是外周实质过程的反应和投射,没 有外周的循经性实质过程,就不可能出现 中枢的特定功能联系。循经感传是外周与 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 d.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传递说:循经感传 是脊髓中枢内a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 递,再通过感觉神经进入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