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绪论【名解】实验针灸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理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只考案例【案例】找出所给实验设计的主要错误之处:有无随机分组,有无对照。

如果是你会怎么设计。

第二章重点主要考简答题【选择】穴位的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肉、肌腱【简答】穴位的病理反应:1.感觉异常(痛觉过敏(即穴位疼痛或出现压痛));2.组织形态改变(色泽(瘀点、白斑);形态(可见:凹陷、隆起、丘疹、脱屑。

可触:皮下硬结、条索状反应物));3.生物物理化学特性改变(电学(井、原、耳穴的导电量增高、降低、左右失衡);光学(背腧穴发光分布不对称);经皮CO2释放量(左右失衡较大))【填空】穴位的功能:感受刺激、反映病证。

【名解】经穴-脏腑相关: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

【简答】同经异治与异经同治:在躯干部,腧穴功能主治的神经节段特性表现为“分段”性特点,即同一条经脉的腧穴,由于所处神经节段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主治,表现为“同经异治”;虽属不同经脉,但其腧穴如在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症大体相同,表现为“异经同治”。

【判断、选择】单肌节与多肌节:只有少数肌肉是由单肌节组成的,e.g.头后小直肌、头斜肌、颏舌肌、甲状软骨肌均来自C1肌节,由C1节段来的神经纤维所支配。

大多数肌肉是由多肌节合并而成的,当单独一条神经根损伤时,对多肌节合成的肌肉常不引起运动障碍,只显示功能减退。

【名解】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经物理、化学等手段检测出的循经现象等。

【名解】循经感传现象:针刺、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选择】经络现象:循经感传现象:生理性,可感知。

循经感觉障碍(循经性疼痛):病理性,可感知。

循经性皮肤血管功能反应(红线、白线、丘疹、水泡、皮下出血带、发汗、立毛):生理性,可观察。

可检测的经络现象(循经生物物理现象、循经生物化学现象):生理性、可检测。

循经皮肤病(先天性(痣、汗孔角化、鳞状毛囊角化、单纯性血管瘤);后天性(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湿疹、过敏性紫癜、硬皮病、银屑病、线状色素沉着、带状疱疹、皮下脂肪萎缩)):病理性,可观察。

【选择】经络现象机制的依据:中枢兴奋扩散观点:感传以皮质感觉功能为基础、幻肢感传、自发感传、气功诱导入静后出现感传。

外周动因激发观点:感传路线特殊、感传可阻滞、感传可改道、伴随感传的客观现象。

可观测的,可感知的,客观测量的,循经感受。

生理病理分别有哪些。

分清生理病理经络现象。

(选择1-2题)【选择】经络实质的假说:1.经络是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基础,包括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的人体功能综合调节系统。

2.经络是独立于神经、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之外(但又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功能调节系统。

3.经络可能是既包括已知结构,也包括未知结构的综合功能调节系统。

第三章【选择】毫针刺的作用和机理:毫针针法属于机械刺激,毫针属于物理应激疗法的范畴。

针刺入穴位后,通过一定的针刺手法使穴位感受器达到一定阈值,从而产生传入冲动,在脊髓内换元后,其二级冲动主要经腹外侧索向高位中枢传递。

针刺信息经脊髓上行入脑后,经过丘脑换神经元上行到大脑皮层后才能最后形成针感,经中枢整合调节后,通过传出途径对脏腑器官的活动和痛反应进行调节和控制。

【选择】艾灸温热刺激参数:温度幅值、温度升降速度、温热刺激作用面积、壮数、时间。

【选择】电针不同频率对机体作用效应:连续波:低频(痿证,肌肉、关节、韧带、肌腱损伤);高频(镇静、止痛、针刺麻醉、缓解痉挛)疏密波:疼痛、扭挫伤、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

断续波:脑血管意外、乙脑、小儿麻痹症等后遗症、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性疾病、电体操训练。

【判断】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TEAS)是将欧美国家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ENS)与针灸穴位相结合,经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判断】激光穴位照射效应作用特点:632.8nm氦氖激光、650nm半导体激光:刺激作用,模拟针刺。

10.6μm二氧化碳激光:热效应,模拟艾灸的温热刺激。

第四章【名解、选择】针灸作用基本特点:1.整体性:针灸对机体作用具有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的调整特点,即可以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产生综合调节作用,这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相一致。

2.双向性:针灸作用具有兴奋或抑制的双重效应,即在机体功能状态低下时,针灸可使之增强,机体功能状态亢进时,针灸又可使之降低。

3.功能性、早期性:针灸只能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潜力,调动机体自身的生物学功能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简答、论述】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1.穴位因素:a.穴位作用普遍性(牵一穴而动全身);b.穴位作用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作用不同、异经之穴作用不同、同经异穴作用不同);c.穴位配伍(上下配、左右配、前后配、远近配、本经配、表里配、同名经配、子母经配)。

2.刺激方法及参数:得气是针刺效应的衡量标准,也是施针者针刺技术标志之一。

3.时间因素:a.针灸的时效特点(留针时间、间隔时间、疗程);b.针灸时机(人体节律、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病理阶段)。

4.个体因素:a.个体生理特点;b.功能状态;c.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名解】得气: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针感和手下感。

【名解】针感:患者针下产生的酸、麻、重、胀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或方向传导。

【名解】手下感:医者手下的徐和、沉紧而不滞重的感觉。

第五章【名解】针刺镇痛:用针灸及相关技术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名解】针刺麻醉:针刺镇痛运用的新发展,是将针刺的治疗疼痛运用于针刺防痛,于外科手术前进行。

【名解】针刺耐受: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选择、填空】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针刺镇痛时,脑内内阿片肽释放增加,其中β-内啡肽和脑啡肽在脑内具有很强的镇痛效应,脑啡肽与强啡肽在脊髓内有镇痛作用。

2Hz电针主要激活脑和脊髓中的脑啡肽能系统和脑内的β-内啡肽能系统介导镇痛效应;100Hz电针主要由脊髓强啡肽能介导镇痛效应。

【选择】针刺麻醉优缺点:优点:1.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2.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3.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4.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缺点:1.麻醉不全2.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3.个体差异较大。

【选择】针药复合麻醉优点:1.药物加强针刺镇痛效果,多数情况下患者在手术中处于清醒但基本无痛状态;2.针药结合,节省麻醉药用量,在减轻药物副作用的同时,相应节省同比例药物费用;3.患者在术中循环、呼吸功能稳定,术后苏醒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4.某些手术中能发挥特殊作用。

【填空】针刺麻醉的针刺方式:手针式、电针式、经皮电刺激式。

【论述】近端远端取穴是通过什么样的一个神经通道来起到疗效的。

近端取穴: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脊髓水平的整合。

针刺信号沿着传入神经进入脊髓,与来自疼痛部位的伤害性信号发生相互作用。

用微电极在脊颈束或背角V层细胞可记录到伤害性刺激引起的高频持续放电,这类痛敏细胞放电可以被电针刺激穴位或电刺激神经干所抑制。

而且,针刺传入信息和伤害性刺激部位的传入信息在脊髓中的相互作用有较明显的节段关系。

当两者到达相同或相近节段时,针刺的抑制作用较明显;当两者到达较远节段时,针刺的抑制作用就较弱。

这种发生在相同或相近节段的整合作用,是近端取穴的生理基础。

远端取穴: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脑干水平的整合。

针刺信号沿着腹外侧索进入延髓网状结构的巨细胞核,引起该核团的单位放电变化,伤害性刺激信号也可到达巨细胞核,这两种信号可以汇聚于同一核团、同一细胞,经过相互作用,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

直接刺激延髓巨细胞核的尾端部分,可以抑制丘脑内侧核群的痛细胞放电。

用微电极在中脑中央灰质、中脑内侧网状结构中央被束区及三叉神经脊束核,都可记录到对伤害性刺激呈长潜伏期和长后放电的反应,这种反应可被电针四肢穴位或面部有关穴位所抑制,抑制的出现与消失均是逐渐发生的,是远端取穴的生理基础。

1‘癫痫1-2‘治免疫:特异性,非特异性。

看机制(填/判)治疗哮喘的机制IgA IgG促进突触可塑性(名解)体现在:1.对突触结构可塑性的影响,2.对突触功能可塑性的影响。

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1.改善脑电活动2.改善脑血流量及能量代谢3.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4.调节血脂异常5.抑制自由基损伤6.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7.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针刺治疗哮喘机理1.改善呼吸功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降低气道阻力、改善通气功能)2.调节免疫功能(针灸哮喘患者后IgA明显升高,IgG和IgM、IgE均有不同程度降低)3.抑制炎症反应针灸治疗免疫系统疾病的作用机理(论述)针刺镇痛治疗神经机制限制,内啡肽释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