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气象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新媒体能够为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撑。
因此,本文总结
概括了气象公共服务的概念,重点阐述新媒体在气象公共服务中特点及应用方式,并给出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气象公共服务;应用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我国各个地区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不断攀升,传统的气象信息服务方式因为覆盖范围窄,时效性差和受众小等各类因素制约,已经不能较好适应社会大众对气象公共服务更多需求。
而近些年来,随着现
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新兴媒体开始广泛得到应用,电视、广播、
微信、微博、手机APP、网站等公共气象服务平台逐步发展成为气象部门对各类
气象信息传播及发布主导媒介,新媒体在气象公共服务应用方面有效填补传统媒
体短板,是社会公众获取各类气象信息的主要途径,受到大众广泛关注。
本文针
对新媒体在气象公共服务中应用具体分析,以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1.气象公共服务概述
气象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特征,指气象部门通过各种公共资源或权利向政府
决策部门、生产部门和社会大众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支持的过程。
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确保人民安全福祉是公共气象服务主要目标。
在公共气象服务开展过程中,应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完善载体、运行
机制和业务流程作用下,逐步建立公共服务组织机构和服务平台,以更好开展气
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要想事项气象公共服务目标,实现大
范围气象信息传播覆盖,就应该跟上时代潮流,强化新媒体在气象公共服务中应用。
2.新媒体时代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特点
2.1打破气象信息时空传播限制
对受众人群而言,无论何时何地,均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天气信息,利用
新媒体能够查询到自身所需的信息,并且借助于手机实时定位功能可以把自身所
处区域气象条件以及未来天气变化显示出来,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风等要素的
信息。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不但可以获得基本天气信息,而且还能
够不断拓宽气象信息传播渠道,例如查询到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即将
来临时,可获悉强对流天气影响及相关防御措施等。
2.2多样化趋势显著
与传统媒体时代比较而言,新媒体时代广大群众获得信息量及所需信息量正
在大幅增加。
传统媒体相对简单气象信息已经没有办法较好满足公众需求。
所以
气象公共服务信息也应逐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气象信息不再为简单的“冷热阴晴”信息,新媒体下气象信息还涵盖穿衣、钓鱼、感冒、化妆、紫外线、运动、洗车
等指数,如紫外线指数等多元化信息。
此外,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还可通过文字、图形、视频及语音等各种方式向公众传播气象信息。
2.3互动性较强
新媒体良好互动性特点为社会公众众与气象服务人员之间沟通提供有利条件。
公众可对相关天气提出疑问,气象工作人员给出有关相应解决措施,尽量减少恶
劣天气造成危害。
如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天气预报网站上设置一个专栏,以
方便与公众沟通,通过手机、电脑及互联网等其他工具,公众能够表达自己意见,
提出自身疑虑并获得专业答案。
2.4人们开始主动获取天气信息
随着新媒体发展,社会大众可通过各种通信平台获得所需气象信息。
由以往
被动获取信息逐步向主动获取气象信息方向转变。
人们对于气象信息需求随机性
及偶然性更加突出。
当人们安排外出旅行活动时,他们会根据未来一段时间天气
变化挑选合适实用旅行方式;通过查询天气信息情况做出上下班是否携带雨具决定,这些均属社会大众主动获取天气信息表现。
3新媒体在气象公共服务中应用方式
3.1微博气象公共服务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开发,推动气象微博出现。
气象微博作
为气象新媒体时代代表,因具备很强及时性、互动性及便利性特点,被各级气象
部门广泛应用,其成为公众即时分享及发布信息互动公共平台。
通过该平台信息
化建设,各地区气象部门能够通过信息发布帮助用户解决及处理相应问题。
此外,气象部门还可通过微博与政府部门相互关注,密切配合,及时联系和互动。
气象
微博借助于生活化语言特征,积极有效与公众互动,实现气象公共服务和公众紧
密联系。
3.2微信气象公共服务
如今,微信作为广泛使用即时通讯社交通讯软件之一,它大大改变了社会公
众交流及沟通方式,人们对微信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因此,它已成为政府部及
社会团体提供服务,并对群众深入了解重要方式。
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在社交应用软件方面,微信用户使
用率为87.3%,位于第一位,微信传播影响力显著提升,2018年2月,微信全球
用户月活数首次突破10亿大关。
而早在2014年,中国中央气象局就要求各地区
气象部门做好微信气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使气象公共服务能够有效帮助基层群
众解决问题。
随后,经过各级气象部门不懈努力,微信公众账号实现定期发送气
象信息、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提醒等气象服务信息,气象公共服务逐步得到优化,同时增加了气象科普功能,使微信成为推送气象信息服务重要阵地。
3.3手机App气象公共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及智能手机普及,人们获取天气信息方式变得愈来
愈便捷、精确。
用户从最初只能通过电视台或报纸获得未来24小时或48小时笼
统天气信息,现在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天气APP软件具体而准确了解实时天气,获
取未来一周甚至两周天气信息,方便安排接下来出行、工作等等。
目前市场较为
主流的第三方天气类移动应用包括新浪天气通、中国天气通、最美天气等。
从气
象数据源、数据处理能力还是结合行业触点能力而言,由北京墨迹风云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开发的查询天气信息的工具——墨迹天气就有很强竞争能力。
墨迹天气
以其合理交互设计、强大信息查询、精美界面体验、稳定高效运行速度,赢得了
用户青睐。
2016年6月,墨迹注册用户过5亿,月活跃用户过1亿,在同类软件市场占有率达53.9%。
践行“天气+”,以气象大数据为基础,将天气作为入口,提
供给用户更多生活化、场景化服务;2017年3月墨迹天气与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展开合作,利用双方的优势,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更好地保障民众生产生活。
在6年时间内,墨迹天气已稳居各大APP排行榜第一阵营,且持续占据天气
类软件第一位置,成为人们生活必备软件之一。
由上述可知,利用手机 APP 发布
气象服务已经与手机密切相联,基本实现气象公共服务网络全方位覆盖。
4新媒体在气象公共服务中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新媒体在气象信息传播服务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气象信息权威性
受到质疑;各媒体的气象信息趋同性现象比较普遍;气象新媒体商业化程度偏低;为此,未来对于新媒体在气象公共服务中应用,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气
象信息发布平台和权威气象机构合作,并且对相应平台加以认证处理。
如对于微
博平台,可采取加V认证方式;在微信公众平台,可对气象公众号的一些资质审核。
此外,不管哪种平台,一旦发布虚假气象信息,应该封号处理。
第二,借助
于新媒体的商业化运作,深入挖掘各类气象信息经济效益,推动气象信息服务持续、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佳乐,张永健,戚倩,等.新媒体在公共气象服务领域的应用[J].服务经济,2015(12).
[2]白秀芳.新媒体在公共气象服务领域的应用[J].农业气象,2017,34(16).
作者简介:古丽斯坦·赛富丁(1989-),女,维吾尔族,新疆省阿克苏市人,本科学历,助理
工程师,从事综合观测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