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目录第1课《优美的舞姿》 (2)第4课《用色彩画心情》 (5)第5课《手形的联想》 (8)第7课《树的联想》 (12)第8课《随形想象》 (16)第9课《昆虫乐园》 (20)第11课《装饰的骏马》 (24)第12课《夸张的面具》 (28)第13课《巧饰小瓶子》 (33)第14课《学摩尔来玩泥》 (35)第15课《侧面的头像》 (37)第16课《多视角的脸》 (40)第17课《连续的图形》 (43)第18课《剪剪小窗花》 (48)第1课《优美的舞姿》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人物舞蹈动态中身体四肢的动作变化,能画出一个跳舞的人。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在尝试中了解人物舞姿动态的变化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舞会的情景设计,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舞蹈的热情,发现人物舞蹈的动态美。
2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色彩表现力,想象力也十分丰富,了解人物结构,能够画出最基本的人物造型,但是对关节的理解力不突出,从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看,对人物绘画的表现参差不齐,要画出舞蹈的人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从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采用动态线辅助表现人物动态及色块装饰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充满趣味的理解舞蹈人物的动态美。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人物舞蹈动态中身体四肢的动作变化表现。
教学难点: 为舞蹈者添加相适应的发型和服饰。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两分钟预备1、教师播放芭蕾舞《天鹅湖》片段,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舞蹈姿态的感受和造型意识。
2【活动】感受与体验1、教师展示小木偶人,请学生尝试摆出舞蹈动作。
2、学生对比木偶人的动作,发现身体、四肢、头部的变化使木偶人有了动态。
3、学生欣赏人物舞蹈照片并对比简笔画人物,发现使人物动态丰富起来的关键在于关节。
4、教师用油画棒和彩砂纸,示范简笔画人物动态。
5、学生尝试用简笔画的方法画出心中想象的舞姿。
6、教师收集资源,师生互动点评反馈,修改不足。
【设计意图】通过对木头人的摆放发现舞蹈动作靠的是身体和四肢的关节,在对比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舞蹈姿势的美。
3【活动】观察与发现1、教师出示绘画步骤,学生明确利用色块装饰人物的方法。
2、学生欣赏图片,感受舞蹈服装的特色。
3、欣赏校园舞蹈队的精彩瞬间,感受舞蹈的动态美和造型美。
【设计意图】结合动作设计相应的发型和服装。
激发学生对舞蹈美的整体感受。
4【作业】欣赏与尝试1.、出示课题《优美的舞姿》2. 、出示作业要求(1)我画出了舞蹈的动态。
(2)我的舞蹈小人真漂亮。
3、教师创设舞会情景,鼓励学生为自己的舞蹈人物设计服装。
【设计意图】欣赏小伙伴的舞姿,创设校园舞会情景,调动学生思维,激发绘画热情。
5【活动】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作品2、以舞会之星的自我推荐展开自评。
3、以邀请舞伴的形式,按评价要求点评他人作品。
4、教师总结【设计意图】多样化的评价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和信心。
第4课《用色彩画心情》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验色彩的感觉,发现色彩与情绪的关系,并尝试用色彩表现自己的心情。
过程与方法:在交流、比较和感受的过程中,学习用不同颜色、不同涂色方法,表达自己心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永和色彩抒发自己的心情,和调整心情的作用,激发学习色彩的兴趣。
2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用色彩画心情》是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感受色彩。
依据二年级学生色彩的运用来培养学生体验色彩的感觉。
本课用涂鸦我的心情故事作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心情故事,从而体验色彩与心情的关系。
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感受到色彩与心情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
2.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由于认知欣赏水平发展,对色彩的规律已有模糊的认识,教师在这个时候能适当引导学生认识色彩美的规律,为学生运用色彩打下基础。
在本课中主要是让学生能用色彩的知觉功能表现自己的心情故事。
本课结合学生的认知与年龄特征运用听音乐想象画面以及说说我的心情故事等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的感知觉进行色彩教学。
使得学生能够轻松理解色彩能表现心情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热情。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色彩表现心情。
教难点:选择颜色表达心情。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导入】一、欣赏与交流(感受音乐与心情)1、听音乐想画面。
2、哪些词语表现心情的?3、揭示课题《用色彩画心情》2【讲授】二、感受与理解(感受色彩与心情)1、色彩有喜怒哀乐么?2、涂色的方法;平涂接色抹留白等3、学生交流自己的心情故事。
4、看画猜猜遇见了什么事情,心情如何?3【活动】三、观察与实践(绘画色彩与心情)1、提出作业要求内容:我的心情故事方法:1涂鸦:用不同的涂色方法与色彩表现我的心情故事写一写:我的心情故事2、教师巡视指导4【作业】四、评价与拓展(说说我的心情故事)1、交流我的心情故事。
2、讲评作业。
3、拓展:欣赏用我的心情故事作业做的海报。
第5课《手形的联想》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手形变化产生的不同形象,学会以手形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添加组合形成有趣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表演、观察手形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想象添加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灵巧双手的魅力,体会手形变化产生的富有想象力的形象美和创作的乐趣,养成爱护双手、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2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感知,能认识一些简单的物和形,在本课中,通过不断变化的手形来引导孩子们进行丰富的联想,并能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对孩子进行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充分体现艺术的价值。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孩子们充分认识到手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自我,关注他人,体验创作的乐趣与“友爱”精神。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手形变化的联想。
教学难点:根据联想内外添加组合成有趣的画面。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两分钟预备铃)读儿歌:《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小小手,小小手,一共十个手指头。
我有一双小小手,能洗脸来能漱口。
会穿衣,会梳头,自己事情自己做。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师:小朋友们,你们会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吗?谁来和老师一起玩?其他的小朋友可以和你的同桌一块来玩儿?1、玩一玩“剪刀石头布”游戏师:在刚才的游戏中,你知道“剪刀、石头、布”都是用什么变的吗?是呀,那就是我们的“手”。
2、说一说:手的作用师:你喜欢你的这双手吗? 它都会帮助你做哪些事情?它的作用可真大,不但可以做各种事情,而且还可以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
3、出示课题:手形的联想(板书)2【讲授】视频欣赏,观察联想二、视频欣赏,观察联想1、欣赏手影表演视频《保护动物》。
师:请小朋友们先来欣赏一段手影表演,看完后,请你们也试着来做一做里面的手形动作。
2、尝试做出视频中的手形动作。
(选2位)师:影片中的小动物们都怎么了?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应该好好爱护它们。
里面都有哪些动物?谁自告奋勇,愿意第一个做一做里面的手形动作?(还有哪位小勇士也来试一试? /有没有心灵手巧的小姑娘来展示一下?)3、小组讨论:模仿图片,单手学做手形。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小动物的手形动作,请4人一小组一起动动手指,看看你做的手形像什么?4、猜一猜:手形像什么。
师:谁能到前面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手形,让大家猜一猜。
3【活动】发挥想象,联想添画三、发挥想象,联想添画1、画在手上的手形画1)出示彩绘手形画师:想象如果把颜色涂在手上,又会变成什么样了呢?2)欣赏彩绘手形图3)交流彩绘手形像什么。
2、画在纸上的手形画师:这么漂亮的手形,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涂上颜色展示给大家,还可以将它们描画在纸上,变成一张张有趣的画,想不想看?想。
1)出示范画师:你能发现作品中藏着的手形吗?都变成了什么?2)欣赏“手形画”,发挥想象。
①不同手势的:小狗、鳄鱼。
②相同手势的:小鱼、小鸡、章鱼。
3)出示创作步骤:摆手形→画手形→联想添画(变化方向、内外添加)→上色4【练习】想象创作1、出示作业内容:用流畅的线条把左手手形描画下来,经过想象添加,涂色完成一幅作品。
作业要求:线条流畅、合理想象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作业】作业展评、拓展总结四、作业展评、拓展总结1、作品展示。
2、欣赏、交流作品。
师: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他把手形联想成了什么?3、拓展小结: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手形的联想,感受到了手形带给我们的乐趣。
许多小朋友也把它联想成了小动物,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一定要爱护它们,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好、更和谐。
第7课《树的联想》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树的结构,运用“替换”的手法,将想象图形代替树干、树枝、树叶。
运用大小的对比绘画树枝,联系实际添加,丰富画面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树形结构;启发思考“替换”的意思,演示布局与构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情分析联想与添加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三册的第三单元的第二节课,前面有《手形的联想》《树的联想》《随形联想》,在上《手形的联想》的时候主要将重点放在了手的形状的变化与添加,《树的联想》主要突出树形结构的联想与添加《随形联想》主要则是多角度的对随意形的想象与添加。
本单元由易到难逐层深入。
二年级学生对想象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但是有时却不知道如何用造型语言表达。
对基本形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线条也有了一定的组织能力。
也有了一些色彩的认识与表现技法。
对没有尝试过的事情都比较好奇。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树形结构,替换思维的培养,大小对比与添加教学难点:单个形状的想想添加,两个形状的组合添加,形与形之间的联系。
4教学过程4.1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一、欣赏导入生:欣赏大自然的树,并说说结构师给出联想的树,引发学生思考出示课题:《树的联想》2【讲授】二、新授(一)树的结构师:先来观察一棵树的有那几部分组成?生:树根、树干、树枝、叶子师总结:我们一般从哪里开始画一棵树?树根部分要不要省略?生:从树干开始画,树根可以省略。
师:树的最大的部分是哪一个部分?(生:根、树干)说明:教师纠正我们绘画部分,所以最大的应该是树干。
了解这一个概念很重要,因为直接影响到构图,视觉上的稳定感。
(二)“替换”的意思1、出示两张图片,让学生对比。
师:你们觉得两棵树的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2、生:树干和树枝还有树叶都不一样。
有的是铅笔师:铅笔替代了什么?树干,还有树枝师:都是铅笔,怎么知道那是代替了树干?生:因为树干部分的铅笔特别的粗壮,显得很大。
说明:替换思维需要一个过程,让学生一步步的替换,替换还是要根据实际比例的,树干还是最大的,并没有因为换了物体就可以变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