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详细概述
应纳税暂 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 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 税负债
递延所得 税资产Βιβλιοθήκη (三)特殊事项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1、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即账面价 值为零),按照税法规定存在计税基础的,该 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 性差异。
如企业的开办费 会计:开始生产经营当月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账面
(二)暂时性差异
1、概念: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 间的差额。
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有且仅有两类:资产和负债。
资产的账面价值: 一般资产: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减值准备,例如存货。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减值准 备-累计折旧(累计摊销)
基础的确定 七、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
一、所得税会计
广义的所得税会计是指与企业所得税有关的所有会计处 理,包括税前会计处理和纳税过程中的会计处理两部分。 (本章)
税前会计处理是指在每一个会计期间内,对与所得税有 关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的会计处理;
纳税过程的会计处理是指期末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计算 交纳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也就是说企业与会计利润有关 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及损失的确认、计量都属于 所得税会计的范围 。
所得税会计的特点
所得税”是个统称,应分成: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
(1)应交所得税。 其特点是:按税法计算、属于负债要素、列示在资产负
债表中。
(2)所得税费用。 其特点是: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计算、属于费用要素、列
示在利润表中。
只有明确了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是二个不同的
概念,在会计处理时才不会混淆。值得说明的是,本章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
资产负债观认为,利润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增 长额(忽略投资),而净资产是所有资产减去负债计算得到 的。
利润=净资产的增长额 =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 =(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 =(期末资产-期初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负债) =资产增长额-负债增长额
负债的账面价值:账面价值=账面余额
(二)暂时性差异
2、分类: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 可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将导致未来期间应税所得和应交 所得税的增加。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将导致未来期间应税所得和应 交 所得税的减少。
(二)暂时性差异
3、形成原因
(一)永久性差异
1、会计上作收入,税法规定不计收入的项目 (纳税调减项目)如:国债利息收入
2、会计上作费用,计税时不允许扣除(或只允许部分扣除的 项目(部分或全额调增项目) (1)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 (非公益性捐赠不得扣除); (2)罚款支出; (3)超过扣除标准的职工福利费(工资总额的14%)、工会 经费(工资总额的2%); (4)可供出售股票和成本法核算投资的现金股利(即权益性 投资的股利所得持有期超过12个月)免税(但转让所得不免 税)。
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化,使所得税费用也发 生增减变化,从而所得税费用不等于应交所得税。
暂时性差异确认的时点在资产负债表日,特殊的交易或事项 则在确认资产、负债时。
三、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差异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永久性差异: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同 •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 •其他并非因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 同引起的视同暂时性差异处理的项目 。
价值为零 税收: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分5年摊销计入应纳税所得
额
[例1] 某企业开业前发生的筹建费用1250万元,06年 开始经营,于当期计入损益,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该 类费用可以在开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后的5年内分期自 税前扣除。
账面价值=0(因以费用形式在经营当期计入当期损益, 不体现为资产)
(一)永久性差异
3、会计不作收入,但税法上作为收入的项目 (调增项目) 如:关联交易销售商品,售价偏低-按正常价格调整
4、会计不做费用,但税法作费用允许扣除的项目(调减项 目) 盈利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等, 税法规定按150%扣除
永久性差异仅影响发生当期,不影响以后期间,不存在不 同会计期间摊配问题。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通常产生于以下情况: (导致会计利润大于应税所得)(调减)
a、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b、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价值
2)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一般产生于以下情况: (导致会计利润小于应税所得)(调增)
a、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价值 b、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价值
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的最终目标是要确定所得税费用。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现行准则规定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称为资产负债表债 务法。
“所得——利润”为何与资产、负债相关?
所得(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 金额 会计利润=收入-费用
税法与会计三组对应概念: (1)税前会计利润——利润总额 (2)应纳税所得额——“会计收益” (3)应交所得税——所得税费用
利润的完整计算公式为: 利润=本期净资产的增长额-本期所有者投入资本+本期向 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由于“本期所有者投入资本”项目和“本期向所有者分配的 利润”项目,不涉及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不影响所 得税。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定义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 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 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 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 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 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会计详细概述
主要内容
1、理解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含义 2、掌握暂时性差异的内容,区分可抵扣差异与
应纳税差异 3、掌握资产与负债的计税基础 4、掌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原则
第一节 所得税会计概述
一、所得税会计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三、会计与税收之间的差异 四、资产的计税基础 五、负债的计税基础 六、特殊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资产、负债计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