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代表人物
理论和方法论先驱:瑞恰慈 美国诗人:艾略特 新批评的创始人:兰色姆及其三个学 生:布鲁克斯、沃伦、泰特 后期追随者:维姆萨特、韦勒克、比 尔兹利、奥斯汀·沃伦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新批评发展第一阶段
英美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 英国文学理论家兼诗人 瑞恰慈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第二阶段
美国现代著名文论家约翰·兰色姆 阿伦·泰特(也译退特) 克林斯·布鲁克斯 罗伯特·沃伦 威廉·燕卜荪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兰色姆
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本是哲学 名词,反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情感、感觉 等,“非个性论”反对的是创作上的表现 论,,而“本体论”反对的是读者反映论, 二者的立足点都是以作品为本体,都要求 文学研究的重点是作品本身,而不是诗人 或读者。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感性解体 (disassociation of sensibility)这是艾略特与其对玄学派 评价有关。玄学派是将深奥的思想注 入感性,其感情的模式受思想所改变, 这是一种带思想的感性认识。感性解 体导致感性萎缩以及思想的片面发展, 结果导致感性和思想的分离。这就英 国诗歌内容单一发展的根源,即诗歌 的片面性发展。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瑞恰兹
非指陈性伪陈述(non-referential psendostatement):瑞恰兹是从文学语言的特点分析 入手的。他认为,文学语言的特点在于虚构 性,其作用在于激发人的感情。他进一步指 出,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别,前者是 “指陈性”的,后者是“感情性”的。他意 在说明文学语言并非真实的陈述,也就是说 与现实无关。诗的语言,“其真理性主要是 一种态度的可接受性。发表真实的陈述不是 是人的事。”他把诗定义为“非指陈性伪陈 述”。然而,他的“伪陈述”并非认为文艺 就是谎言,恰恰相反,他认为艺术必须以真 理为工具。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布鲁克斯
悖论(Paradox)与反讽(Irony):悖论本是一个修 辞学术语。布鲁克斯采用是为了说明自己的一 个重要观点,就是诗的语言是悖论的语言。布 鲁克斯区分了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别,认 为科学语言要清除悖论,诗歌的语言只能用悖 论语言。悖论语言就是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 语言。布鲁克斯还给“反讽”下了个定义: “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 之为反讽。”诗中文词的意义总是会被语境的 压力所扭曲,反讽就是承受这种语境压力的语 言。实际上,布鲁克斯的悖论和反讽并没有实 质的区别。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新批评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战期间,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笼罩着 英国文坛。文学批评弥漫着传统的维多 利亚文学批评氛围。文学批评不去分析 艺术作品,而是去描写自己的艺术经验。 成为一种批评家传达自我、表现自我、 宣泄艺术享受的工具,它已经失去了批 评性。面对文艺批评的种种主观缪见, 新批评派承担起了一种新的文艺批评的 重任。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名称的由来及其正名过程
兰色姆以《新批评》为名出版的 一部著作,对艾略特、瑞恰慈等 人的理论进行评述而得名。后新 批评派作家试图找到更正确的名 字为其正名,如“本体论批评” (ontological criticism) “张 力诗学”(tensional poetics)” 分析批评“(analytical criticism)等名称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诗人兼批评家T·S艾略特
非个性化论(impersonality) 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 艺术家丧失个性的过程。每个艺术家只有在传统中 才有意义,他将随着传统延伸只过去,充满在现在, 拓展至未来,从而既具有暂时性又包含了永久性。 每一个艺术家都应尽可能的了解传统,参与传统, 以自己毕生的精力和生命去发展传统。放弃自己以 归宿更有价值的东西,牺牲自己以不断的前进,消 灭自己的个性以发展传统,是文学事业得以永存。 但是,个性在传统中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是积 极的、活跃的因素。“非个性”论并不是指诗人无 个性,而是说明诗人在创造作品时,应把自己的感 情、个性进行艺术加工,使个人的东西熔铸为超乎 个人之上的艺术作品。这就是“非个性”论的主要 内容。
英美新批评
梁思睿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目录
1.新批评简介 2.代表人物 3.各时期代表人物具体观点 4.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的一些联系 5.总结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新批评(New criticism)
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20世纪 30年代在英国雏形,在美国成形。四 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以文学文 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细读文 本的批评理论流派。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沃伦
不纯诗论(impure poetry.”沃伦认为,对 作品进行内在结构成分的分析需要“张 力论”,对作品构成过程进行分析需要 “戏剧化”。“张力论”表述作品的静 止情况,“戏剧化”描述作品的活动状 况,二者相辅相成,多方面揭示作品的 结构。通过分析表明,纯诗论将使诗变 为单一成分的展示,诗不仅没有张力, 而且也没有戏剧化,更没有多种在张力 和戏剧化上建立起来的结构,因而它就 不成为诗,所以他主张“非纯诗论”。
过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语境(context):旧译上下文, 这是瑞恰兹语义学研究的核心。 他认为自己的语义学本质上就是 一种新修辞学。语境是用来表示 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 组事件包括我们可以选择作为原 因的任何事件以及那些所需要的 条件。语境是一组同时再现事件 的名称,这是对语境的一个巨大 的限制。
构架——肌质(structure-texture):兰色姆 提出,实体+X,是从其本体论的角度把理 论应用于文本分析。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泰特
张力论(tension):凡是好诗都具 有共同的特点,它们必定有一种 性质。这种性质叫做“张力”。 张力就是指诗的整体效果,是意 义构造的产物,不应从比喻的角 度看待它,而应把它视为一个名 词。退特认为:“我把它作为一 个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 (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 去掉前缀而形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