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新批评
• 对隐喻的运用就暗示了在一般主题方面有 一个间接表达的原则。而对于具体的意像 和陈述,就暗示了有机联系的原则。就是 说,诗歌不是一些美丽的或“有诗意的” 意像的集合。诗的美在于整株植物上鲜花 盛开,需要茎,叶和看不见的根。
• 了解诗歌的各个部分是相互有机地联系在 一起,并且间接地与诗歌的主题相联系, 我们就要认识到语境的重要性。语境赋予 具体的词语,意想或陈述以意义。“不管 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 瑞恰慈祥在《科学与诗》中,认为科学是 一种陈述,而诗歌则是一种”次陈述“。 与陈述相比,诗歌的作用是让我们更好地 感受事物。
斯蒂文森在《伦理与语言》一书中,强调区分开一个 词的意义及起含义。在这种区别的某一具体实例中,我们可以 使用符号学家所称的”语言学规则“,使一个词能获得稳定的 反应。 ”athlete“这个词的一个意义可以指对运动感兴趣的人, 但其含义但不一定个子高的男性。语言学规则是:”运动员必 须对运动感兴趣,但不一定个子高“。这些是我们所称的词语 的描写功能。 词语的第二个单独的主要功能,即情感功能。斯蒂 文森建议可以使用次从属性的情感意义这一术语来指称一种情 感 “意义” ,而“这种情感意义取决与符号的认知含义”。具 有相同描写意义的词据说有很不同的情感意义“意义”。例如 “license(放任)”“liberty(自由)”他认为在某些上下文中 有相同的描写意义,却具有完全相反的情感意义。最后,他认 为有些词语没有描写意义,却有明确的情感“意义”:这些就 是各类感叹词。
• 印象主义:十九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饿颓废 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它认为现 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是 真的,美的,是的目的在暗示”另一个世 界“。诗的象征是沟通两个世界的媒介。 它重主观表现而轻客观描写;重艺术想象 而轻现实再现。强调有物质实感的形象, 通过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的方式来表 现。(《简明文学知识词典》西北师范学 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
• 好的诗歌是内涵的极致和外延的极致的结 合,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 • 一种体现交际谬误的诗歌:这种诗歌表达 的是情感状态,(在语言方面)是由于不 负责任地使用词语的外延造成的。
• 提问 • 为什么包括泰特在内主要的新批评家都对玄学诗 着迷? 玄学派诗歌的动力….在于把感情….倾注于选定的 修辞手段上”.就是说,在玄学诗中,逻辑次序上明 显的;它必须前后连贯,诉诸于感情的意想至少要表 现出逻辑的决定性;也许仅仅是表现出,因为在表面 逻辑之下的各种各样的语义模糊和矛盾是无穷无 尽的,正如燕卜荪先生在他阐述马伏尔的<<花园 >>一诗时所指出的那样.在这里我们只需要说意想 依靠外延发展,而其逻辑上的决定因素是一根阿里 阿德涅的线,诗人不允许我们放松它,这就是所谓的 玄学派诗歌最主要的特点. 小结
返回
• 英国玄学诗诞生的背景是当时社会动荡与不安, 经历着物质和科学的巨大变革;各种社会矛盾相 互交织。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加速了旧的价值观 念的灭亡,激烈的文化危机,新旧学说和信仰的 斗争让当时的英国社会弥漫着怀疑、幻灭的情绪。 玄学诗具有叛逆精神,在继承伊丽莎白时代诗歌 精妙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摒弃了以往诗歌优雅柔弱, 感情挚烈的文风,采用简洁的白描手法使英国诗 歌富有朝气,玄学派诗人常常把看似不同的思想、 意象、典故和奇思妙想等交揉在一起,新颖深刻, 比喻奇特的作品善于思辨和类比,文本奇思妙想, 才思敏捷;奇特的比喻看似乎有悖常理,晦涩难 懂,但细细思索就觉得奥妙无穷。
• 相对主义:relativism一词来自拉丁文,包括两部份: relativus (有关系的、相对的)、-ism (主义)。相对 主义是一个哲学课题,强调真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 的,因为真理以其他条件(例如认知体系、社会文 化特性、阶级、时地等)为尺度而不以对象为真理 尺度。传统哲学所说的“真理”,来自认识主体的 认识行为与其对象相符合,但相对主义则认为真理 只取决于认识主体。形上学的相对主义否认任何绝 对存有,而一般的相对主义通常对始元(参 289)的 问题避而不谈,只探讨人和实在界的关系。认识论 的相对主义否认存有的有效知识之可能性,而伦理 学的相对主义则一味否定道德上的普遍义务的规范 的存在 (/view/325792.htm )。
第三节 情感谬误
维姆萨特, 比尔兹莱
起源谬误:混淆了诗歌及其来源,这种特殊情况被 哲学家们看作”起源谬误“这种方法的起点是要丛 诗歌的心理成因上寻找批评的标准,终点却是传记 和相对主义。(维姆萨特,比尔兹莱《情感谬误》 )
情感谬误:混淆了诗歌及其效果(也就是诗歌是什 么和诗歌做了什么),这是认识论上怀疑主义的一 种特殊表现,虽然通常表现更高深,好象比各种形 式的怀疑论更有说服力,但毕竟还是怀疑主义。它 始于想从诗歌的心理效果那里得到批评的标准,终 于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维姆萨特,比尔兹莱《情感谬误》 )
• 大众语言是“交际”的媒介,其使用者对于激发 有是所称的“情感状态”的兴趣大于正式表达这 种状态的兴趣。 • 我在此反对的是诗歌的“交际谬误”。这种谬误 在诗歌创作中和批评理论中是一样的。诗人用诗 歌来表达情感,但他们从心理明白这种思想感情 用科学表达得会更好,或者用很糟糕的诗歌术语 来表达,即我们今天所称的社会科学。也许是诗 人觉得科学家太冷酷,而诗人又附和科学家的说 法认为诗人温柔,所以诗人就一直写诗。人们可 能会提议,让我们给这种诗取一个新名字——社 会诗歌,来改变诗歌无用的传统。
• 阿里阿德涅-正文 • 希腊神话中克里特王弥诺斯的女儿。传说雅 典每年(一说每三年)必须进贡七对童男童女, 作为关在迷宫中的牛首人身怪物弥诺陶罗斯的食 物。忒修斯作为贡品来到克里特,她对忒修斯一 见钟情,给他一个线球,叫他捏住线头进入迷宫, 杀死弥诺陶罗斯后循线而返。她随忒修斯逃离克 里特,被遗弃在纳克索斯岛,在那里成了酒神狄 奥尼索斯的祭司和妻子。后来,“阿里阿德涅之 线”常用来表示脱出困境的办法。
• 隐喻: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也是新批评诗歌分析 中的又一重要概念。在此,它已不只是修辞学上 的术语,而成为诗歌的一种基本要素。布鲁克斯 曾说:“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 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且充分运用隐喻。”瑞 恰兹把比喻分为两个部分,喻体与喻旨,前者是 一种具体的形象,后者则是从形象中引申的抽象 意义。一般来讲比喻中的明喻是喻体对喻旨的直 接说明,而隐喻则要求喻体与喻旨“远距离”、 “异质”。
• 张力艾伦· 泰特的“张力”(Tension)说,是根据形式 逻辑中的外延与内涵的概念,用以对诗进行语义学的诠释。 他在《诗的张力》(1938)中提出,诗歌语言包含外延和内涵, 外延(extension)指词的本意,即指称意义;内涵 (intension)则指词的引申意,即众多的暗示和联 想意义。诗歌语言既有明确的外延概念,更有丰富的联想 暗示意义,两者相得益彰,但诗歌批评着重于诗歌语言无限 丰富的内涵意义。他摘去“外延”和“内涵”二词的前缀 “ex”和“in”,创造出一个新词“tensio n”(张力),并指出“诗的意义在其张力,即我们从外延与内 涵两极之间能够找出的全部意义的统一体”,诗歌由此获 得的辩证意义结构即张力结构。可见,张力说实际上是新 批评对诗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有机体所具有的内在辩证结 构的一种解释,旨在把批评的焦点引向诗的内部研究。研 究诗的“张力”就是研究具有丰富内涵的诗歌语言,从而 使批评的实践落到实处,深入到对诗歌语言的具体批评之 中。
布鲁克斯的说法,“反讽”揭示出诗歌的重 要方面是什么?
• 诗歌中的任何“陈述”都要承受语境的压力,其 意义要受到语境的影响。
•诗歌能够把不和谐的因素融合起来,能够协调 自身,所以不会受反讽的约束。那么,反讽,在 这一深层意义上,就不仅仅是认可语境的压力。 不受反讽制约所体现出的是语境的稳定性:其内 部的压力相互平衡并且相互支撑。这种稳定性像 是拱形桥:经过计算,把石头拉向地面的力实际 上提供了支撑力,在这种原则下,推力和反推力 成为实现稳定性的手段。
诗歌中的张力 艾伦· 泰特
艾伦· 泰特(1899-1979)是 美国诗人,教师,小说家,以及领先的指数 . 新批评 。 , to which he converted in 1950.在 这两个他的批评和他的诗,他强调要坚持传统 作家的需要了。无论在批评论文中还是在诗歌 创作中,泰特都在保守的,农业化的南方以及 后来的罗马天主教会中寻到了自己的传统。他 提出了自己的诗歌阅读策略,即外延和内涵的 组合,并且是“张力”成为新批评派评价诗歌 和诗人的标准。
反讽----一种结构原则
克利安思·布鲁克斯
克利安思 布鲁克斯(1906-1994)就读于 温特比尔特,杜兰和牛津,执教于路易斯安 那和耶鲁大学.三十年代开始和沃伦合编 <<南方评论>>,反映南方逃亡派或称农 业派的文学观点.他的长处是语言分析,不 强调历史语境,他””代表的文学运动认 为诗作的本质是诗,而不管内容如何”. 他与维姆萨特,韦勒克,沃伦一起,使耶鲁 成为四十年代末美国文学批评的中心.他 对”反讽”的理论阐述是对新批评的一 个贡献。
• 语境对陈述造成的明显扭曲,我们现在称 之为“反讽”。我们说“这是个大好局 面”,但是在某种语境里,这一陈述的意 思恰恰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 “这是个大 好局面”(正面讲述,反面讲述) 。(跳到23张)
返回到14张
商家
返回到14张
• 诗歌能够把不和谐的因素融合起来,能够 协调自身,所以不会受反讽的约束。那么, 反讽,在这一深层意义上,就不仅仅是认 可语境的压力。不受反讽制约所体现出的 是语境的稳定性:其内部的压力相互平衡 并且相互支撑。这种稳定性像是拱形桥: 经过计算,把石头拉向地面的力实际上提 供了支撑力,在这种原则下,推力和反推 力成为实现稳定性的手段。
反讽 新批评把话语层面的“反语”(irony)概念提高到与语 境(context)相联系的“反讽”说。反讽是一个陈述事件 受其自身出现的语境的制约或扭曲而造成的产物 。瑞恰兹认 为,“反讽”能使“通常相互冲突排斥的对立面达到平衡”;R.P. 沃伦则在《纯诗与不纯诗》(1942)里提出,应以“张力”来代替 “对立面”。“反讽说”的主要阐释者布鲁克斯进一步强调,“反 讽”是指认各种不协调事物的最普通的术语,没有话语不具反讽意 味。“反讽”普遍存在于诗歌语言,它是诗的本质所在,诗的语言 就是反讽语言。诗人以反讽来考验自己的意象,诗中的诸多意象相 互观照,形成一种语境。在这种语境里,单个的意象总要受到语境 的牵制和影响,产生明显的扭曲。语境压力是必然的,“反讽”由诗 的上下文决定,它的意义存在于该诗的内在结构之中。因此,“反讽” 又与“诗的戏剧化结构”相联系,诗的结构本身具有张力,诗总是 反讽的,而实现反讽意味的通常手段便是采用悖论(parado x ) 和 含 混 ( a m b i g u i t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