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理学血液描述

大学生理学血液描述


概 述: 血型的发现:1901年Landsteiner • 血型的分类:目前已知人类的RBC除ABO 血型外,还有 R h、 Kell 、MNSS、 P 等15个血 型系统,还发现一些亚型。
45
血量
概念:循环系统中的血液总量 循环血量:绝大部分的血液以流动 状态存在于心血管中构成循环血量 贮存血量:少部分贮存在肝脾及皮 下静脉丛等贮血库中的血液量
46
血量
少量失血:成人一次失血在500ml以 下,不超过全身血量的10%,血量和 血液恢复较快,无临床症状,献血 200~400对一个健康人不会带来损 害 休克:根据血量所失的多少来衡量休 克的程度(<20%,20%~40%,>40%) 血量的恢复:水和电解质在1~2h内 恢复,血浆蛋白质在24h左右恢复, 红细胞一个月内恢复

破坏的途径:
红细胞老化: 代谢机能减退、抗氧化能力降
低及膜的结构改变
破坏途径:
血管外、血管内
32
白细胞的功能
分类 中性粒 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嗜酸性 粒细胞 嗜碱性 粒细胞 生理功能 吞噬功能,杀菌
吞噬;参与免疫反应; 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临床意义
百分率↑,提示 急性化脓性感染
T—细胞免疫;B—体液免疫
37
凝血因子

概念-血浆与组织中参与凝血的各种物
质的总称。
38
血液凝固过程
PF3
Ⅹa Ca2+
凝血致活酶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可溶性) 凝血酶 纤维蛋白(不溶 39 )

内源性凝血途径 异物表面 激肽释放酶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损伤

Ⅻa
前激肽释放酶


Ⅺa
Ⅸa Ⅷa Ca2+、PF3 Ⅶa、Ⅲ Ca2+
47
血型
概念:血细胞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的凝集 原是存在于红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 有A凝集原和B凝集原两种,抗体称为 凝集素,也是A凝集素和B凝集素两种, 是球蛋白 分型依据:RBC膜上凝集原的种类和 有无。如下图
48
ABO血型系统的基本分型
血型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 A B AB O A B A和B 无 血清中的凝集素 抗B 抗A 无 抗 A 和抗 B
学习目标
简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比较血清和血浆的异同。
说出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意义。
说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功能。
说出红细胞的生成条件;缺铁性贫血和巨 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成因。
1
血 液(blood)
2
水(占91~92%) 血浆 无机盐(Na+,Cl-,K+) 有机物 溶质 代谢产物、溶解气体 血液 白蛋白 (全血) 血浆蛋白 球蛋白 红细胞 纤维蛋白原等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28

作用: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2.0~7.0109/L, 60-70%


杀菌
清除体内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 衰老或受损红细胞。

单核细胞(monocytes):单核-巨噬系统

15~30m, 0.12 ~ 0.8109/L, 3 ~ 8%. 单核细胞前体(骨髓) 单核 细胞(外周血) 巨噬细胞
8
血浆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小分子物质形成,300mOsm/L,
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形成,1.5mOsm/L ,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9
红细胞
H2O
高渗溶液
皱缩 等渗溶液 不变
低渗溶液 膨胀、破裂 (溶血) 10
H2O
H2O
Hb
11
血管内 (血浆) 血浆晶渗压 773kPa 773kPa 血浆胶渗压 (3.3kPa)

正常值

男性:4.5~5.5×10/L; Hb 120~160g/L 女性:3.5~5.0×10/L; Hb 110~150g/L


贫血:< 3.0×10/L;
Hb < 100g/L

功能:运输O2、CO2;缓冲酸碱
18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生成部位

胚胎:肝、脾、骨髓
成年:红骨髓
95%来自Hb分解, 少量由食物供应。
49
50
ABO血型的鉴定
A A A B A 抗B 抗A B AB B
B
A B A
O
B
51
ABO血型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基因型 OO AA,AO BB,BO AB 表现型 O A B AB
52
ABO血型与输血
输血原则: 同型输血 在特殊情况下才考虑输异型血,但 限定在300-400ml之内,缓慢输入。 这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 受血者的血浆(清)所凝集。

原料


铁(Fe2+)
蛋白质:食物供给
19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成熟因子- Vit B12、叶酸
与DNA合成有关,均由食物供给, Vit B12与内因子结合后吸收。

寿命-120天 破坏-肝、脾
20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缺氧 → 雄激素 → EPO → 促进RBC生成
促进成熟 RBC释放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30
•释放组织胺、过敏胺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细 胞趋化因子,引起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lymphocytes):
•0.8~4.0109/L, 20 ~ 40%.
抗原刺激 胸腺 T淋巴细胞 致敏淋巴细胞 抗原:异体细胞、 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细胞免疫)

止血时间-血管破损,血液自行流出到自 然停止所需的时间,1~4min。反映生理性 止血是否正常。

促进凝血:吸附、释放凝血因子,提供磷脂
表面。
36
血液凝固

概念-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
血凝块的过程(凝血、血凝)。

凝血时间-血液流出血管至出现纤维蛋
白细丝所需的时间,2~8min。了解凝血 因子是否缺乏。
淋巴系祖细胞
抗原刺激 骨髓 B淋巴细胞 浆细胞 特异抗体 抗原(体液免疫)
• 白细胞生成的调节:粒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释放
因子
31

红细胞生成(Hemopoiesis):
原料:蛋白质和铁
部位:脊椎骨、肋骨、胸骨、骨盆和四肢近端骨
骼的红骨髓
促成熟的因素:维生素B12和叶酸
低色素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 贫血

形态:

有核,一般呈球形 白细胞的分类与正常值 趋化性(Chemotaxis) :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变形性: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27
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 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 分类:中性粒细胞占60~70% 淋巴细胞占20~30% 单核细胞占2~8% 嗜酸性粒细胞占0~7% 嗜碱性粒细胞占0~1% 变异: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如: 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 新生儿最高,出生后3天~3月10×109/L; 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 妊娠、分娩WBC数↑。
嗜酸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25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

正常值:(4.0~10.0)×109/L

中性粒细胞:50%~70%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1%~8%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1%
26Leabharlann 白细胞(WBC)生理
表面

肝素
Vit K 抗纤溶药物: 6-氨基已酸
42
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维蛋白 (不溶)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 抑制物
降解产物 (可溶)
43
纤维蛋白溶解

激活物

血管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
依赖于Ⅻa的激活物

意义:随时溶解纤维蛋白,防止血栓形
成,维持血流通畅。
44
血型与输血原则

Ⅹa
40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及其它因子结合 使其失去活性
肝素: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分泌


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抑制凝血酶原被激活 阻止血小板粘着、聚集、释放反应 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
41
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

抗凝


促凝

除钙:草酸盐、
加温、增加粗糙
枸橼酸盐
29


清除衰老、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


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
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产生集落刺激因子(CSF, IL1,3,6, TNF, INF-a,b),参 与粒细胞生长调节。
0.02~0.5 109/L, 0.5~5%. :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 应。

嗜酸性细胞(eosinophils):
15

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电解质:Na+、Cl-,维持血浆晶渗压;保
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维持酸碱
平衡。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测定血中尿素氮含
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的代谢情况
和肾功能。
16
血细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