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医学寄生虫学 必考重点 ----疟原虫 (附答案)

最新医学寄生虫学 必考重点 ----疟原虫 (附答案)

一、、选择题1.疟原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子孢子直接钻入皮肤B.雌性按蚊叮咬,子孢子随唾液一起注入人体C.配子体经输血感染D.雌性按蚊叮咬时,子孢子主动钻入皮肤E.雌性按蚊叮咬,配子体进入人体2.引起疟疾复发的虫体时期是A.速发型子孢子B.迟发型子孢子C.红内期无性生殖时期D.红外期裂殖子E.雌雄配子体3.疟疾病人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是什么?A.活组织检查B.骨髓穿刺C.粪便检查D.厚、薄血涂片E.痰液检查4.寄生在一个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哪种最常见多个环状体?A.卵形疟原虫B.三日疟原虫C.间日疟原虫D.恶性疟原虫E.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5.下列哪种物质不是疟疾发作的致病因素?A.红细胞碎片B.裂殖子C.疟色素D.变性血红蛋白E.疟原虫代谢产物6.间日疟患者外周血涂片可查见A.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B.滋养体、配子体、合子、裂殖子C.环状体、裂殖体、雌配子、雄配子D.裂殖体、配子体、动合子、子孢子E.环状体、配子体7.由于输血不当,疟原虫被输入健康人体内,其结果是A.疟原虫在肝细胞内休眠B.疟原虫进入肝细胞迅速发育C.可能呈带虫状态或疟疾发作D.可能感染疟原虫,仅呈带虫状态E.不会造成疟原虫感染8.疟原虫的传染源是A.外周血中有配子体的患者和带虫者B.疟疾病人C.带虫者D.感染的鸟类E.感染的哺乳动物9.疟疾的流行A.无地区性B.无季节性C.仅有地区性D.仅有季节性E.既有地区性,又有季节性10.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是A.蚊唾腺-蚊胃-人肝细胞-人红细胞-蚊唾腺B.人肝细胞-蚊胃-蚊唾腺-人红细胞-蚊唾腺C.人红细胞-人肝细胞-蚊唾腺-蚊胃-蚊唾腺D.蚊唾腺-人肝细胞-人红细胞-蚊胃-蚊唾腺E.人肝细胞-人红细胞-蚊唾腺-蚊胃-蚊唾腺11.恶性疟患者外周血涂片可查见A.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B.环状体、配子体C.环状体、滋养体、配子体、卵囊D.滋养体、配子体、卵囊、动合子E.环状体、滋养体、配子体、子孢子12.恶性疟原虫完成一代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所需时间为A.48小时B.36~48小时C.72小时D.24~36小时E.24小时13.既可引起再燃,又可引起复发的疟原虫有A.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B.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C.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D.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E.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14.脑形疟在下列哪种疟原虫中最多见A.间日疟原虫B.恶性疟原虫C.三日疟原虫D.卵形疟原虫E.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15.间日疟患者血涂片经姬氏或瑞氏染色后,下列哪项描述是不正确的?A.疟原虫细胞核染成红色或紫色B.疟原虫细胞质染成蓝色C.红细胞胞质内疟色素染成棕褐色D.受染红细胞颜色变浅E.受染红细胞肿大并出现浅红色小点16.传播疟疾的媒介昆虫是A.所有蚊种B.雌库蚊C.雌按蚊D.雌雄按蚊E.雌伊蚊17.疟原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是A.红细胞内期B.配子体C.子孢子D.红细胞外期E.卵囊18.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哪种配子体呈新月型A.间日疟原虫B.恶性疟原虫C.三日疟原虫D.卵形疟原虫E.上述四种疟原虫19.疟原虫的潜伏期包括A.红细胞内期发育和配子体形成所需要的时间B.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的发育和数代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所需的时间C.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和迟发型子孢子在红细胞内的发育所需的时间D.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和速发型子孢子在红细胞内的发育所需的时间E.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和配子体形成所需的时间20.疟色素的产生来自于A.红细胞膜B.疟原虫的细胞核C.疟原虫的细胞质D.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E.患者血清21.疟原虫的感染阶段是A.子孢子B.裂殖子C.裂殖体D.环状体E.雌雄配子体22.疟原虫的下列哪个时期能在蚊体内继续发育A.裂殖子B.裂殖体C.环状体D.滋养体E.雌雄配子体23.经输血可感染下列哪种寄生虫A.溶组织内阿米巴B.阴道毛滴虫C.蓝氏贾第鞭毛虫D.卡氏肺孢子虫E.疟原虫24.疟疾患者可产生下列哪种免疫A.带虫免疫B.伴随免疫C.终身免疫D.先天性免疫E.消除性免疫25.疟性肾病多见于A.间日疟患者长期未愈者B.恶性疟患者长期未愈者C.三日疟患者长期未愈者D.卵形疟患者长期未愈者E.疟原虫患者长期未愈者26.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的部位是A.红细胞和肝细胞B.有核细胞C.白细胞D.淋巴细胞E.脾细胞27.下列哪种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中常见薛氏小点A.间日疟原虫B.恶性疟原虫C.三日疟原虫D.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E.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28.姬氏或瑞氏染色时,疟原虫中蓝染部分叫A.细胞核B.细胞质C.疟色素D.红细胞E.血红蛋白29.除了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造成疟疾病人贫血外,还有其它的贫血原因A.脾功能亢进B.骨髓造血功能亢进C.血小板减少D.肾脏病变E.红外期疟原虫破坏肝细胞30.刚地弓形虫的传播方式是A.只能在中间宿主之间传播B.只能在终宿主之间传播C.只能由终宿主传播给中间宿主D.只能由中间宿主传播给终宿主E.既能在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传播,也能在中间宿主之间传播31.刚地弓形虫滋养体可寄生在人体的下列细胞内,但除外A.红细胞B.巨噬细胞C.肝细胞D.脑细胞E.单核细胞32.刚地弓形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A.速殖子B.配子体C.缓殖子D.子孢子E.卵囊33.刚地弓形虫寄生在人体的阶段有A.仅有包囊B.仅有滋养体C.仅有假包囊D.假包囊、包囊E.假包囊、包囊、滋养体34.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感染弓形虫后,无临床症状,宿主呈现A.隐性感染B.急性感染C.亚急性感染D.慢性感染E.全身播散35.刚地弓形虫的实验诊断方法是A.主要以查血液中包囊为主B.主要以动物接种试验为主C.主要以体外培养试验为主D.病原学检查成功率低,所以多采用免疫学诊断方法E.以上都不是36.刚地弓形虫可寄生的宿主是A.爬行类B.哺乳动物C.鸟类D.鱼类E.以上都是37.刚地弓形虫的侵入途径是A.仅经胎盘B.主要经口C.仅经输血D.经媒介昆虫叮咬E.直接经正常皮肤侵入38.刚地弓形虫的感染阶段是A.包囊B.假包囊C.滋养体D.卵囊E.以上都是39.刚地弓形虫的终宿主是A.猫科动物B.人类C.食草动物D.鸟类E.爬行类40.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时,感染隐孢子虫可呈现A.仅为隐性感染B.出现症状,引起隐孢子虫病C.抑制隐孢子虫发育D.无临床症状E.杀灭隐孢子虫41.隐孢子虫的感染阶段和传播途径是A.卵囊,经口感染B.卵囊,接触感染C.滋养体,经胎盘感染D.裂殖体,空气传播E.卵囊,经媒介昆虫叮咬42.隐孢子虫寄生在人体的主要部位是A.肝B.肺C.肠腔D.小肠上皮细胞E.腹腔43.隐孢子虫感染主要为A.急性感染B.慢性感染C.隐性感染D.亚急性感染E.全身播散44.隐孢子虫病原学检查方法是A.粪便中查卵囊B.粪便中查滋养体C.粪便中查合子D.粪便中查配子体E.粪便中查裂殖体45.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主要发生在A.青少年B.婴幼儿C.有外伤史D.健康成年人E.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46.卡氏肺孢子虫的传播途径和感染阶段是A.经空气传播,卵囊B.经口,包囊C.经口,滋养体D.经胎盘传播,滋养体E.经空气传播,包囊47.卡氏肺孢子虫的寄生部位是A.肾B.肝C.脑D.肺E.小肠二、名词解释1.再燃 2复发 3带虫免疫三、问答题1.阐述疟疾发作的机理。

2.简述疟原虫引起贫血的原因。

3.简述疟原虫引起脾肿大的原因。

4..如何用病原学方法诊断疟疾患者?5简述厚、薄血涂片诊断疟疾的优缺点。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B2.B3.D4.D5.C6.A7.C8.A9.E 10.D 11.B 12.B 13.D 14.B 15.C 16.C17.A 18.B 19.B 20.D 21.A 22.E 23.E 24.A25.C 26.A 27.A 28.B 29.A 30.E 31.A 32.A33.E 3 4.A 35.D 36.E 37.B 38.E 39.A 40.B41.A 42.D 43.C 44.A 45.E 46.E 47.D三、名词解释1.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疟疾发作停止。

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残存在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大量繁殖,再次引起的发作称为再燃。

四种疟原虫都可引起再燃。

2.经过抗疟治疗或免疫作用,杀灭所有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疟疾发作停止。

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形成的休眠体复苏,进行裂体增殖产生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引起的发作称为复发。

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可引起复发。

3.人体感染某些原虫(疟原虫、弓形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原虫,导致临床痊愈,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的抵抗力,无虫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如疟原虫感染产生的免疫现象。

三、问答题1.发作原因红细胞内成熟裂殖体胀破被寄生的红细胞,释放出裂殖子、疟原虫代谢产物、红细胞碎片和变性的血红蛋白等一起进入血流,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被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吞噬,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与疟原虫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节的紊乱而发热。

退热原因体温升高数小时后,血液中致病物质已被吞噬、降解,内源性热原质不再产生,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的因素消失了,于是体温调节逐渐恢复正常,机体通过大量出汗,使体温迅速下降,恢复正常。

发作的周期性原因红细胞内期成熟裂殖体胀破被寄生的红细胞,裂殖子逸出,侵入新的红细胞,继续在红细胞内发育,经过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的裂体增殖过程,再胀破红细胞,又再度引起发作,以后每完成一次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过程,就发作一次,如此循环,形成典型的发作周期性。

疟原虫发作周期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所需要的时间一致。

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分别为48h、36~48h、72h,故分别为48h、36~48h、72h发作一次。

2.疟疾发作几次以后可出现贫血,贫血原因如下:(1)疟原虫直接大量破坏红细胞,疟原虫每完成一次裂体增殖过程,就要破坏大量的红细胞。

以恶性疟原虫破坏的红细胞最多,贫血最为严重,这是由于发作时恶性疟原虫数量较多,并可侵犯各时期的红细胞所致。

而间日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分别仅侵犯网织红细胞和衰老的红细胞。

(2)疟原虫感染可造成脾肿大,引起脾功能亢进,脾脏巨噬细胞大量增加,吞噬能力增强,大量吞噬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和正常的红细胞。

(3)免疫溶血如疟原虫粘附在红细胞膜上,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溶解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隐蔽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抗红细胞的自身抗体(IgM),导致红细胞溶解破坏。

(4)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骨髓中红细胞生成障碍,加重贫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