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鉴别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鉴别
约占寄生红细胞的1/3,很少见到一个红细 胞寄生2个环状体和一个环状体有2个核。
间日疟环状体
薄血膜间日疟大滋养体(PVT)
间日疟大滋养体
• 经8~10小时,虫体增大,胞质增多,伸出伪足。 • 出现黄褐色的疟色素。 • 红细胞胀大,变形,颜色变淡,并出现数量较 多,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点
• 薄血膜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PVS)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 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又称裂殖体前期 色素聚集成团块 成熟裂殖体约有12-24个 细 胞核 胞浆也随之分裂 受染RBC 胀大、颜色苍白、 虫体几乎充满红细胞
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PVG)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PVG)
间日疟配子体
二、薄血膜恶性疟形态
恶性疟环状体(教科书) 感染的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 深。 虫体大小:较小,约为红细胞直 径1/5-1/6。 胞浆:蓝色,环状纤细,有时位于 红细胞的边缘。常见多个原虫同 寄生于一红细胞的现象。 核:红色一个,常有二个。 疟色素:无。
PFR 约占RBC的1/5 RBC的边缘 、常见多个虫同时寄生
核:大、较松、两核少见
胞浆:较粗、不规则
小、致密、两核多见
纤细、规则
pvR PFR
pFR
厚血膜中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环状体的形态区别
PV色素
PFG色素
厚血膜中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色素的比较
薄血膜中恶性疟环状体(PFR)
虫体:约占RBC的1/5-1/6、环状、常见几个虫同时寄生在 同一细胞里 核: 小致密规则、常见2个核
胞浆:纤细完整
薄血膜中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PFT)
•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 • 虫体小结实,圆形, 不活动 • 疟色素集中一团,黑 褐色 • 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 内脏毛细血管
色素:黑褐色,小杆状,常压在核上和周围
致密,深红色,常位于边缘
黑褐色,分布于核周围
薄血膜中恶性疟原虫腐蚀型配子体(PFG)
恶性疟配子体 腐蚀型配子体
疟原虫厚薄血膜镜检的主要形态变异:
1. 薄血膜 : 原虫寄生在红细胞里 ,形态典型 ,易鉴别,但一
般只用于教学和虫种鉴别. 2. 厚血膜经染色后,血红蛋白溶解,轮廓消失,但有 时尚留下残骸的“影子”或点彩。 厚血膜由于细胞 重迭,干燥缓慢,虫体形态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小 滋养体和大滋养体变化就更大,常呈分号“;”和 感叹号“!”状;飞鸟“⌒.⌒”、V状。而大滋养体 空泡消失,胞浆断裂成块是它的特点。裂殖体和配 子体的形态则无明显变化。虽然大、小滋养体形态 千变万化,但只要掌握原虫具有核、胞浆、色素三 个要点是不难鉴别的。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薄血膜中恶性疟原虫裂殖体(PFS)
• 裂殖子8~36个,通常 18~24个,排列不规则
恶性疟原虫裂殖体
• 疟色素集中成一团 • 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 至3/4
薄血膜中恶性疟原虫配子体(PFG)
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形态:腊肠形,两端钝圆
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 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环状体的形态
环状体
环状体
间日疟大滋养体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大滋养体的形态
大滋养体
胞浆断裂成块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大滋养体的形态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未成熟裂殖体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未成熟裂殖体和大滋养体
大滋养体
未成熟裂殖体Biblioteka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大配子体形态
间日疟大配子
2. 核
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 核呈鲜红色,呈圆形或不规则的颗粒状。 核的结构致密,只有在个别发育阶段较为 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的核。有 时因胞浆厚密或染色深蓝,使核呈暗红或 紫红色。
3. 疟色素
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 异。间日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细小杆状, 黄褐色;恶性疟原虫色素呈块状,黑褐色; 三日疟原虫的色素呈砂粒状,深褐色;卵 形疟原虫的色素与间日疟原虫相似。疟色 素在虫体内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团块。
• 卵形疟 P.ovale
• 又称蛋形疟原虫,主要分布非洲。太平洋地区、缅甸、东 南亚有散在报告 • 在我国已基本消灭 • 症状与间日疟相似, 有复发
•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 疟原虫基本构造为细胞质(胞浆)、核和 疟色素。 1.细胞浆 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 育长大,细胞浆逐渐增多。间日疟原虫发 育到大滋养体阶段,胞浆呈阿米巴样活动, 胞浆内有空泡。
● 四种疟原虫中致病力最强,无免疫力者感 染后出现急性症状,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 间日疟 P.vivax
● 间日疟原虫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 区,主要是中部地区 ● 病程良性, 有复发
• 三日疟 P.malariae
• 遍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西非洲,圭 亚那及印度部分地区,呈片状、块状分布 • 三日疟在我国非常少见,只在南方广西有过散在 报告 • 无复发
• 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的变化
• 虫种 大小 胀大 颜色 变淡 小点 薛氏点(Schuffner's dots)
• 间日疟
• 恶性疟
• 三日疟 • 卵形疟
正常或缩小 正常
正常 稍大 正常 边缘锯齿状
茂氏点(Maurer's dots)
齐氏点(Ziemann's dots) 薛氏点
恶性疟(P.falciparum)鉴定 要点
一、薄血膜间日疟形态
环状体(教科书) 感染的红细胞:胀大不明显, 基本正常。 虫体大小:较大,约为红细胞 直径1/3。 胞浆:环状,浅蓝色。 核:红色,一个,偶有二个。 疟色素:无。
薄血膜中的间日疟环状体(pvR)
约占寄生红细胞的1/3,很少见到一个红细胞寄生2 个环状体和一个环状体有2个核。
薄血膜中的间日疟环状体
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PVG)
•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 胞质致密,色深蓝 • 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 体一侧 • 疟色素分散
间日疟大滋养体与配子体的区别
大滋养体 虫体:较小 胞浆:边缘不规则、见空泡 核: 色素 较小、不规则 较少、分布不匀, 配子体 较大 边缘规则无空泡 较大有不染色带 色素分布均匀
间日疟大滋养体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的色素特点
间日疟原虫色素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的色素特点
间日疟原虫色素
厚血膜中恶性疟原虫环状体(PFR)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两核)
厚血膜中恶性疟原虫环状体(PFR)
厚血膜中恶性疟原虫配子体(PFG)(大雌小雄)
大配子体
小配子体
环状体
环状体
PVR 大小:约占RBC的1/3 部位:RBC里少见多个虫同时寄生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 原虫的鉴别
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王宁禄
感染人的疟原虫有四种:
• 恶性疟原虫 P. falciparum • 间日疟原虫 P. vivax • 三日疟原虫 P. malariae • 卵形疟原虫 P. ovale
• 恶性疟 P.falciparum
● 分布热带、亚热带,是非洲的重要疾病 ● 我国流行区域为云南省和海南省
1. 红细胞不涨大 2. 环状体纤细, 一 个RBC内可有几 个环状体,环状体 内可有2个核 3. 环状体可贴在红 细胞边缘 4. 血片中没有其他 发育期滋养体 5. 配子体呈新月形 或腊肠形 6. 成熟裂殖体约含 6-32个裂殖子 7. 可出现茂氏点
间日疟(P. vivax )鉴定要点
1. 红细胞通常涨大 2. 薛氏点明显 3. 成熟环状体粗大 4. 滋养体胞浆有阿 米巴样伪足 5. 血片中可见各期 的原虫形态 6. 成熟裂殖体约含 12-24个裂殖子
薄血膜间日疟成熟裂殖体(PVS)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薛氏 小点。 大小: 个体较大。 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平均 16个,排列不规则, 核红色,胞浆浅兰色。 色素: 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一 边。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PVG)
• 虫体较小,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 胞质浅蓝 • 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 的中央。 • 疟色素分散
如何确定疟原虫血片为阴性
●检查全部厚血膜未查见疟原虫 ●最少检查100个厚血膜油镜视野未 查见疟原虫 ●厚血膜确定是否有疟原虫,薄血 膜确定疟原虫的种和期
虫种鉴别时应注意
1、当血膜中发现环状体时,且数量较多,环纤细, 此时应注意观察全血膜有无间日疟的其他期原虫, 如无可判定为恶性疟 2、当血膜中发现间日疟原虫时,此时应注意观察 全血膜有无恶性疟的配子体,如无可判为间日疟, 如有可判为混合感染。 3、当全血膜中出现少数环状体时,且形态不典型, 则最好间隔数小时后再取血检查,如此时无间日疟 则可判为恶性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