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实验探究

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实验探究

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实验探究
教学内容:
本课为专题课,通过对氢氧化钠是否变质问题的实验探究,复习巩固了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的相关性质,体验探究活动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了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的相关性质;
2、掌握物质鉴定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

教学组织模式:活动探究,分组活动
教学准备:
药品:氢氧化钠样品、Na2CO3、NaOH、Ca(OH)2、稀HCl、BaCl2、酚酞、石蕊等。

器材:小试管、烧杯、钥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NaOH能否与BaCl2反应,不能,为什么?没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

可是小明却不这样认为,小明你起来说说怎么回事。

(小明把BaCl2
溶液滴到了NaOH溶液中,却看到生成了沉淀)。

怎么回事呢?
学生讨论
结论,可能所用NaOH溶液已经变质。

展示小明昨天用过的一瓶氢氧化钠溶液。

提出问题:真的是NaOH溶液变质了吗?
二、引导学生思考: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发言总结,并写出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三、启发学生对上述氢氧化钠的变质情况做出猜想.
猜想1:没有变质(溶液中只含NaOH)
猜想2:部分变质(溶液中含NaOH与Na2CO3)
猜想3:全部变质(溶液中只含Na2CO3)
四、要想进行探究,我们必须了解NaOH与Na2CO3这两种物质的相关性质。

NaOH易溶,溶液显性,能使酚酞能使酚酞,
NaOH+2HCl= + ,现象:
Na2CO3易溶于水,溶液显性,能使酚酞,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Ca(OH)2=2NaOH+CaCO3↓,现象:,反应后溶液显碱性吗?
Na2CO3+CaCl2= + ,现象:,反应后溶液显碱性吗?
Na2CO3+BaCl2= + ,现象:,反应后溶液显碱性吗?
NaOH溶液与CaCl2、BaCl2、Ca(OH)2等反应吗?
五、学生讨论1;复习了上面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如何分别证明NaOH、Na2CO3的存在;
第一步我们先来干什么呢?对了,先鉴定有无Na2CO3
学生讨论,方案优化。

第一步:取少量样品,滴入BaCl2溶液,若无现象,假设1 成立;若生成白色沉淀,假设 1 不成立,但可以确定,一定变质生成了Na2CO3,下面我们还要做什么呢?
来看看有没有NaOH存在,也就是看NaOH是否全部变质。

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呢?
学生讨论,方案优化。

第二步:向第一步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若溶液变红,说明含有,假设成立;若溶液不变红,说明不含有,假设成立。

反思:为什么要用第一步反应后的上层清液而不另取原液进行第二步操作?(Na2CO3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通过刚才的分析讨论,我们基本确定了鉴定氢氧化钠变质情况的原理和方法,下面大家按照设计的方案,对老师所给的NaOH样品,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得出结论:样品中的NaOH 变质。

六、反思评价
以上我们鉴定了氢氧化钠变质情况,同学们,能够用学过的化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表现得非常棒。

事实上,有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那么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上的讨论分析,看课后能否设计出其他的合理方案来,相信你么一定能成功!
四、总结:这节课通过对氢氧化钠变质情况的探究,我们掌握了鉴定物质成分的一般思路,即找出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利用特征或特征性反应,加以甄别,同时要注意和消除某些干扰因素,优化出最合理的操作流程进行探究。

七、结束语
八、板书
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实验探究
提出假设:
猜想1:没有变质(溶液中只含NaOH)
猜想2:部分变质(溶液中含NaOH与Na2CO3)
猜想3:全部变质(溶液中只含Na2CO3)
设计方案:
鉴定结果:变质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