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鲜为人知的苏联过渡领袖提及苏联,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曾经叱诧风云的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以及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
在两极世界对峙的“冷战”时代,作为超级大国——苏联的国家领导人,这些人的名字曾经响彻世界。
其实,他们而外,还有几位苏联最高领导,因执政时间短暂而为人们淡忘。
斯大林的正宗接班人马林科夫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1902—1988年),诞生于沙俄乌拉尔河西岸契卡洛夫城的一个职员家庭,青少年时代参加苏俄红军,在军队中从事政治宣传工作。
1920年加入共产党,曾经就读于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安排在联共(布)中央工作,担任斯大林的秘书。
在这以后,虽然在行政职务上,马林科夫不是中央领导人,但作为最高领袖的秘书,他实际上取得了接触高层政要的难得机会。
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清洗运动。
这是一场空前的政治大破坏,犹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上百万人死于此次劫难,许多优秀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军队将领甚至无辜百姓都受到牵连与迫害。
这一时期,从西班牙大使一职卸任后,马林科夫长期担任联共(布)中央党委机关部部长,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当权派中,他起了助纣为虐的消极作用。
这是斯大林与马林科夫的共同政治污点。
此后马林科夫在苏联政坛逐步崛起,到“二战”时期,他已经挤进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为表彰马林科夫在督促工业生产方面的业绩,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曾授予他“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荣誉称号和一枚“列宁勋章”。
1946年,马林科夫当选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和部长会议副主席,正式进入国家的核心决策层。
两年以后,当斯大林属意的接班人安德烈·日丹诺夫病逝后,马林科夫更为斯大林所倚重。
在斯大林的有意栽培下,他渐成为仅次于斯大林的二号人物。
1952年10月苏共“十九大”上,马林科夫作政治报告,其继承人的身份更加凸显。
斯大林晚期,苏联的政治运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家权力渐渐转移到以斯大林为主席的部长会议,而以斯大林为总书记的联共(布)党中央,权力却相对缩小。
在“十九大”上,斯大林索性取消了“总书记”职务,自己甘愿成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但他仍然以部长会议主席的身份管理国家。
这个时候,不论是在党中央,还是部长会议,马林科夫的排名都是仅次于斯大林,位居第二。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马林科夫几乎毫无悬念地晋升为部长会议主席,成为苏联历史上的第三位最高领袖。
鉴于斯大林的崇高威望,他去世以后,任何一位国家领导人都没有资格成为下一任集权式领袖,苏联决定实行集体领导制度。
具体表现为马林科夫主管政府即部长会议,赫鲁晓夫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主管党务,贝利亚主管内务部。
由于贝利亚一直藏有篡权夺位的念头,并有反常举动暴露,马林科夫先行一步,不久将贝利亚解职,并于同年将其处决。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是一个新设立的职务,实际上为苏联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1953年9月当赫鲁晓夫获得这个职务以后,在“党管一切”的体制下,他在实际上就成了整个苏联的真正首脑;而作为部长会议主席的马林科夫,在短短的6个月后,虽然职务没有发生变化,却因“第一书记”的横空出世而又滑至副手的位置。
马林科夫担任苏联政府首脑直到1955年辞职,在这两年时间内,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着手对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改革。
政治上,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个人崇拜”和独断专行的领导方式,强调集体领导;平反冤假错案,为斯大林时期受到错误批判和不公正待遇的各级领导及群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改组由贝利亚掌控的凌驾于党和国家机构之上的内务部,健全国家司法机构。
经济上,鉴于斯大林时期偏重发展重工业的弊端,他提出了均衡发展战略,注重为人民物质生活服务;取消各种苛捐杂税,减轻人民负担;提高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自由经营自留地和个人副业;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方针,并主张大力培养农业干部。
外交上,把外交重心由消灭帝国主义国家转移到与各国和平共处的正确轨道上来;主张节制大规模发展军备,认为核战争将摧毁一切,进行核竞赛没有意义;恢复同交恶的社会主义国家及周边邻国的友好往来。
这些改革措施都使苏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迹象,马林科夫改革受到了国内的普遍好评。
然而在苏共党内,对马林科夫改革不利的因素却也一直“潜伏”并伺机浮出水面。
赫鲁晓夫抓住马林科夫理论才能匮乏的弊端,攻击他的改革“反对马克思主义”。
加之党内依然存有大量斯大林的部下,他们依然对斯大林模式情有独钟,不能接受新的改变。
最后,各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了马林科夫的辞职,马林科夫改革也趋于流产。
卸任后的马林科夫依然为苏共主席团成员之一。
1957年6月,在苏共主席团会议上,马林科夫联合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别尔乌辛和萨布罗夫,七人共同向赫鲁晓夫发动攻击,一致要求罢免赫鲁晓夫的“第一书记”之职。
不料,国防部长朱可夫、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罗夫以及大多数中央委员坚决拥护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转危为安并反戈一击,将马林科夫等人定性为“反党集团”,马林科夫因此被撤销一切行政职务。
四年以后,马林科夫又被开除党籍。
之后,赫鲁晓夫把他流放至哈萨克斯坦,在那里,他曾担任乌斯卡麦诺沃戈尔斯克水电站站长,直至1968年退休。
卸去所有公职后,马林科夫清净地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二十个春秋。
有为的第六位最高领袖安德罗波夫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14—1984年),诞生于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父亲为俄罗斯人,母亲为阿塞拜疆的穆斯林。
安德罗波夫先后做过工人、电报员、电影放映员及船夫,1936年在雅罗斯拉夫尔地区雷宾斯克内河水运学院毕业以后,曾在地方担任共青团的负责人。
三年后,安德罗波夫加入共产党,此后他又做过卡累利阿—芬兰自治共和国共青团第一书记、彼得罗扎沃茨克党委第二书记等职务。
在地方任职多年的安德罗波夫后被发现具有外交天赋,于是他被上级调至中央负责一些具体的外交工作,其间还曾担任苏联驻匈牙利大使,并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鉴于安德罗波夫在外交方面所展现出的卓越才华,1957年他被赫鲁晓夫召回莫斯科,被委任为苏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主要负责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事宜。
出于工作需要,他曾多次陪赫鲁晓夫出访东欧各国。
可以说,在苏联高层领导人中,安德罗波夫是比较熟悉中国的一位,因为他曾多次到访过中国,并直接接触过中国领导人:1959年陪同赫鲁晓夫访华;1963年率领最高苏维埃代表团访问越南之时路过北京;1965年陪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访越南时第二次路过北京;1963年、1964年参加中苏两党会谈。
1962年以后,安德罗波夫担任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达五年,这是他正式进入苏联高层的开始。
在斯大林女儿出逃国外事件发生以后,安德罗波夫又接替谢米怡斯内伊,成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
国家安全委员会,即“克格勃”,前身曾先后为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国家政治保卫局、国家安全总局、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安全部、内务部,相当于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是苏联最重要的情报部门,对内负责管理秘密警察组织,对外负责管理间谍组织,在苏联政治中一直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在大清洗运动盛行的年代,它曾是斯大林的御用刽子手;在贝利亚执掌时,曾凌驾于党和政府之上,其权势一直以来都炙手可热。
安德罗波夫担任此要职,无疑是得到了最高领袖勃列日涅夫的高度信任与鼎力支持。
▲安德罗波夫从职务上来讲,安德罗波夫应当归属于高级武官,他于1976年还曾获苏联大将的军衔,拥有统率二十多万苏联边防军的权力,然而他的内外形象又向外界展示着他浓厚的文人气质——不仅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而且酷爱文学,文笔优美。
据说,安德罗波夫为勃列日涅夫看重,是在勃列日涅夫的一次出访活动中。
勃列日涅夫曾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故对以往战友有着较深厚的感情。
一次他出访罗马尼亚,在当地与昔日的老战友欢聚一堂,共同追忆往昔。
作为苏共最高领导,勃列日涅夫要发表演讲自是不可避免的,演讲稿的撰写任务就落到了安德罗波夫的肩上。
安德罗波夫平素喜好文学,文字功底深厚,写文章对他而言简直驾轻就熟。
经他酝酿出的讲稿华美、应景,给勃列日涅夫增添了不少人气。
这令勃列日涅夫大为惊喜,回国后,便决意重用安德罗波夫。
勃列日涅夫极为看好安德罗波夫,在一次党建会议上,他曾公开夸赞安德罗波夫道:“在这里,我想用几句话说说一位多年来党的工作把我们与他联系在一起的人,他就是——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我高度评价他富有党性的谦虚精神、人道主义、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他经历了共青团和党的工作的漫长而光荣的历程。
我非常器重这样的人!”1982年11月当勃列日涅夫撒手人寰之后,他所器重的安德罗波夫继承了他的事业和地位,成为新一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第二年,苏联又参照勃列日涅夫晚年的权力分配原则,选举安德罗波夫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克格勃出身的安德罗波夫,成为了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第六位最高领袖。
安德罗波夫从勃列日涅夫手中接过的苏联,表面上安宁稳定,但事实上却是问题百出:苏共上层领导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党群关系紧张;农业和轻工业濒临崩溃边缘,经济实力急剧下滑;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地位越来越不受重视。
对于这一切,长期从事秘密警察及情报工作的安德罗波夫比任何人心里都清楚,他认识到“苏联的主要危险不是来自帝国主义,而是来自人民的困苦贫穷”!因此,一场大范围的改革已刻不容缓,亟需他马上实施。
安德罗波夫的改革是全面而彻底的,他首先把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政治革新的一个突破口,一场反腐败斗争的大戏拉开帷幕。
他严厉查处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贪污腐化问题,无论是中央领导,还是地方基层干部,无一不在检查范围之内,当官员被查出腐败行为后,他不避亲不避权,统统给予严厉惩处。
他上台一年时间里,仅政府部长及州级的高官,就有近150人因渎职和贪污受贿而遭撤职,其中就包括内务部长谢洛科夫、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以及其他和勃列日涅夫家庭关系亲近的人物。
他继马林科夫以后在苏共再次高调提出要加强集体领导,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强调要建立“有条不紊的国家机器”。
安德罗波夫认为苏联尚处于“发达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基于这一论断,他提出了经济改革的原则,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贯彻落实:第一,扩大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生产自主权,政府将经济管理权下放到企业;第二,在农业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的耕种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在建筑业及工业中推行承包作业队。
这些经济措施打破了苏联长期以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朝着市场经济的道路发展。
另外,在外交上他比较开明,承认了社会主义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认为那种互相模仿或照搬一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是不可取的,社会主义发展千篇一律必然会导致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