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说明:1、本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敕.造(chì) 北宸.(chén) 嗔.怒(zhēn)B.怄.气(òu) 啰唣.(zào) 偏裨.(pí)C.掎.角(jǐ) 垓.心(gāi) 庠.学(xiáng)D.莲萼.(è) 倏.然(shū) 赏赉.(là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流恋忘返余音绕梁语无伦次B.蒙昧无知漠不关心剑拔弩张C.挺而走险如火如荼按途索骥D.再接再厉浮想连翩庸人自忧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责任)须是俺的!”A.杨志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怎么)不晒杀人!”B.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方便)。
”C.邢氏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刚刚)认得几个字。
”D.黛玉道:“只上了一年学,些须..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其中《论语》是语录体,《孟子》是对话体,《左传》是编年体,《国语》和《战国策》是国别体。
B.唐代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是山水田园派;高适、岑参是边塞派;孟郊、贾岛则以苦吟而著称。
C.元代是我国戏曲的黄金时代,著名的作家及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高明的《琵琶记》等。
D.明清时期长篇小说发展到高峰,著名的有《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牡丹亭》、《水浒传》和《红楼梦》等。
5.对下面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末?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A.一、二句既有时间流逝之意也有空间跨度的暗示,另外还写出了事件:家信问归期。
B.三、四、五句虽未回答“归期”,但融情于景,写北雁哀啼、诗人痛饮,秋雨滴打芭蕉惊醒梦中人,旨在表达自己飘泊的愁苦。
C.全曲有浓墨重彩的大景:红叶天、黄花地。
也有隐色小景:雨中芭蕉、梦里秋夜。
后者才是诗人主观感觉的投影、人物的真情实感的写照。
D.全曲紧扣“秋怀”,把握题意,句句围绕秋的特征,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
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
进,字文进,钱塘人也。
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
一时待诏(待诏,官名)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
进入京,众工妒之。
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
画惟红不易着,进独得古法之妙。
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着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余幅不视。
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一曰,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
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糈xǔ,粮食)?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今人铄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
将安托吾指(指,代手)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耳。
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
”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然进数奇(数奇jī,命运不好),虽得待诏,亦坎坷亡大遇。
其画疏而能密,着笔淡远。
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
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画惟红不易着.着:着色。
B.直.倍常工直:挺直。
C.于市见熔.金者熔:熔化。
D.其真.亦罕遇云真:指真迹。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绘事:指作画。
A.宣宗喜绘事..B.画人红袍垂钓水次水次:水边。
..自失怃然:形容失意C.怃然..D.而命题不朽命意:指确定绘画主题..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将安托吾指而后可其.画疏而能密安.知工苦其.画人尤佳A.两个“安”相同,两个“其”不同。
B.两个“安”不同,两个“其”也不同。
C.两个“安”不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安”相同,两个“其”也相同。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句间语意关系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进入京,众工妒之。
②画惟红不易着,进独得古法之妙。
③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④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明宣宗喜绘事,他的画能充分发挥才能,宫中也会集多位名画家,戴进进京后,这些画家都妒忌他的才能。
B.宣宗观赏戴进的《秋江独钓图》,因谢廷循说挑剔的话而不再看戴进的其他画,因此戴进住在京城,生活贫困。
C.戴进起先作锻工,技艺高,收益好,他为此很得意,可当他看到自己制作的物品被熔化为金银之类时,他很受震动。
D.戴进想要在技艺上有成就而留下名声,经过别人开导而学画,他的画具有独特风格,但因命运坎坷,死后才成名。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先读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
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个张爱玲。
女人的散文现在是极其地多,细细密密的碎步儿如戏台上的旦角,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欢的又只有一班只看颜色的看客,噢儿噢儿叫好,且不论了那些油头粉面,单是正经的角儿,秦香莲、白素贞、七仙女……哪一个又能比得崔莺莺?张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几百字,长则万言,你难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头从哪儿来的,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组成了石片在水里的一连串地飘过去,溅一连串的水花。
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也是这般贯通了天地,看似胡乱说,其实骨子里尽是道教的写法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体不纯而类如杂说但大多如在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瞧着外边;总是隔了一层,有学者气或佛道气。
张是一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招听,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
看了张的散文,就寻张的小说,但到处寻不着。
那一年到香港,什么书也没买,只买了她的几本,先看过一个长篇,有些失望,待看到《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经日深。
世上的毒品不一定就是鸦片,茶是毒品,酒是毒品,大凡嗜好上瘾的东西都是毒品。
张的性情和素质,离我很远,明明知道读她只乱我心,但偏是要读。
古今中外的一些大作家,有的人的作品读得多了,可以探出其思维规律,循法可学,有的则不能,这就是真正的天才。
张的天才是发展得好者之一。
我往往读她的一部书,读完了如逛大的园子,弄不清从哪儿进门的,又如何穿径过桥走到这里?又像是醒来回忆梦,一部分清楚,一部分无法理会,恍恍惚惚。
她明显地有曹霑的才情。
又有现今人的思考,就和曹氏有了距离,她没有曹氏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但她的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
天才的长处特长、短处极短,孔雀开屏最美丽的时候也暴露了屁股,何况张又是个执著的人。
时下的人,尤其是也稍耍弄些文的人,已经有了毛病,读作品不是浸淫作品,不是学人家的精华,启迪自家的智慧,而是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还没看原著,只听别人说着好了,就来气,带气人读,就只有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无损于天才,却害了自家。
张的书是可以收藏了长读的。
与许多人来谈张的作品,都感觉离我们很远,这不是指所描叙的内容,而是那种才气如云,以为她是很古的人,当知道张现在还活着,还和我们同在一个时候,这多么让我们感到形秽和丧气。
《西厢记》上说:“不会相思,学会相思,就害相思!”《西厢记》上又说:“好思量,不思量,怎不思量?”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选自贾平凹《读张爱玲》)11.下列对张爱玲散文的评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张爱玲的散文思想独特,文体不纯,语言风趣刻薄。
B.张爱玲的散文和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一样,有学者气或佛道气。
C.张爱玲的散文,其“短处”在于没有曹霑的势,没有沈从文的浑淳。
D.张爱玲的散文,只有读得多了,才能够琢磨出其思维规律。
12.对文中画线的比喻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台上的旦角”指的是多而琐细的女人的散文。
B.“油头粉面”指的是秦香莲、白素贞、七仙女这类传统的重修饰的散文。
C.“崔莺莺”指的是才气如云的张爱玲的散文。
D.“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指的是带有偏见的先入为主的文艺批评。
13.对文章结尾引用《西厢记》的“不会相思,学会相思,就害相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表明作者不再感到形秽和丧气,而是要把张爱玲的书收藏了长读。
B.张爱玲的性情和素质,离我们很远,读她的作品容易乱心上瘾,就如同得了相思病一样。
C.表明读张爱玲的作品如同相思一样,起初不懂,随后了解,继而迷恋。
D.读张爱玲的作品像醒来回忆梦,模模糊糊、恍恍惚惚,如同相思而不得的迷茫。
14.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A.张爱玲的散文,性急的人看不得;读她的作品,感觉如同在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看风景。
B.张爱玲尽管是天才作家,才情可敌曹雪芹,但浑淳不及沈从文,因而引起别人的非议与抨击。
C.一些大作家的作品读多了也能模仿,因为可以探出规律;张爱玲的作品则不能模仿,因为她所反映的生活离我们很远。
D.“读张爱玲”这个题目含有两重意思,即指读张爱玲的作品,又指读出了张爱玲的个性与才华。
第Ⅱ卷(共78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0分)两个鸡蛋下午柱子就要返校了,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
母亲要叫醒他,被柱子拦住了。
“让他多睡一会儿吧,爹太累。
”母亲便不再说什么,收拾好柱子的东西,母亲照例出去借钱。
看着母亲的背影远了,柱子打开包袱,拿出两个鸡蛋,进了里屋,来到父亲的床前。
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父亲的头发早已花白;杂乱无章的皱纹,横七竖八地卧在他脸上,像黄土高原上沧桑的沟壑;一双眼睛仿佛承担了太重的压力,已深深地陷了下去;额头上汗珠点点,青筋隐约可见……父亲老了,是他在顽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呀。
柱子鼻子一酸,两颗泪珠滚下脸庞。
轻轻地把鸡蛋放在父亲床头,又看看他没什么动静,柱子悄悄出去,坐在矮凳上等母亲。
院子里似乎发出一阵响声,柱子以为母亲回来了,连忙跑了出去。
没有人,只有几只麻雀在觅食。
柱子就驻足四望。
不远处贫瘠的土地上是绿色的庄稼,在太阳的照耀下泛出青黄的光。
四周黛青色的大山连绵不断,像一条锈得发黑的铁链,把这里的人世世代代牢牢地锁住。
柱子突然想起父亲的话:儿子,将来你要走出大山。
是的,我一定要走出大山。
柱子在心里默默地说。
太阳大毒,皮肤被晒得火辣辣地痛,柱子只好回到闷热的小屋。
看到桌子上打满补丁的包袱,柱子突然意识到应该检查一下,以免带回来的书落到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