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经济一导学案

古代经济一导学案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基础再现】默写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和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两课知识结构【限时训练】1.(2019山东德州期中)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平籴法”,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

这一措施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导致了商品经济的停滞D.抑制了生产热情的提高2.(济南市2019一轮)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

这主要说明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3.(潍坊市2020高三上学期期末)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其河东、镇冀、魏博、范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

”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江南八道”。

这表明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B.北民南迁进程加快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4.(2020·河南平顶山许昌济源一模·26)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

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

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两、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

材料表明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C.南北文化格局发生重要变动 D.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5.(2020·河北唐山高三期末·27)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士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这主要体现了A.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C.儒学教育普及化程度 D.区域经济失衡的影响6. (2020·云南昆明高三摸底·25)表1 目前东汉“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分布情况据表1可知东汉时期A.北方牛耕使用比较普遍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D.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7.(2019·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3)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

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8.(2019·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4)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

其强调的主旨是()A.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 B.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 D.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9. (2020·湖北宜昌高三元月调研·27)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

这一现象导致()A.农产品日趋商品化B.农业发展停滞C.农业难以实现转型D.人地矛盾突出10.(2020·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期末·24)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A.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 B.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C.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D.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11.(2020.1·浙江高考·3)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12.(2020·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2)《论衡·程材》云:“齐部(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齐部(郡)和襄邑()A.丝织业出现雇佣关系B.官营丝织业技术高超C.丝织业生产的普遍化 D.抑商政策有所放宽13. (2019·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26)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14.(2019·广东惠州高三第二次调研·27)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

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

据此可知() 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15.(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高三26省9月联考·8)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

这表明当时()A.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 B.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C.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 D.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16.. (2020·山东济南高三期末·17)(12 分)中国古代消费观念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家训谱籍中,有关节节俭的内容引人注目。

古人认为这不仅是节约的一些钱物,而且是关系到个人、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问题。

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曹魏大司农桓范在《政要论·节欲》中云:“修身治国之要,莫大于节欲。

”曾国藩则提出:“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

”——摘编自严文强《浅谈中国古代家训家法中的“节俭”思想》材料二明清时期,历史上传统的消费观受到质疑,新的消费思想应运而生。

这集中体现在明代陆楫的思想上,他在其《蒹葭堂杂著摘抄·禁奢辨》中指出:“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

致于统论天下之势则不然”“彼以梁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摘编自吕晓萌《中国古代鼓励消费的经济思想辨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消费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消费观念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8分)答案解析1-5AACCD 6-10AADCC 11-15CCACB1.【答案】A【解析】“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有利于确保农民生活的稳定和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平价收购、出售粮食,不会加重国家负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抑制商业发展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表明,“平籴法”有利于防止农户破产,防止谷贱伤农,从而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D项错误。

2. 【答案】【解析】从题目可知,周襄王将“公田”作“私田”进行赏赐,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

题目涉及的是土地制度改革,只是经济改革的一方面,同时维护统治才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故B项错误。

题目中无法得出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故C项错误。

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与题目土地制度改革不符合,,故D项错误。

3. 【答案】C【解析】中唐以后北方”不申户口”,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区,说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地位提升,选项C正确;材料未反映当时北方战乱,排除A;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材料末反映出赋税制度的变化,而且赋税制度的变化是全国性的,不存在南北之分,排除D.4.【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解析】根据材料“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

……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两、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成长起大量政治人物,这说明我国文化教育中心南移,南北文化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动,故选C项;根据材料“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

……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两、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文化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并非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排除A项;南宋以后程朱理学发展为官方哲学,与材料所述时间“北宋”不符,排除B项;中央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主旨南方与北方关系无关,排除D项。

5. 【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明朝;明清社会转型(27题)【解析】自南宋开始南方地区经济完全超过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明朝时期南北方差异更明显,“南北榜”就是受到这种区域经济失衡的影响,反映了科举考试录取的区域差异,故选D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体现在中央官制的设置上,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是通过商业的发展情况体现的,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南北榜”体现的是地域差异,无法体现儒学教育的普及程度,二者毫无关系,排除C项。

6.7.【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解析】根据材料“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农业耕作技术,体现了精耕细作的一面,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耕作技术,排除B项;通过材料不能反映前代的耕作技术水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因时、因地、施肥、选种等农业技术,排除D项。

8.【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根据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除了歌颂中国农民的勤劳,同时也赞誉了其智慧的一面,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不强调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故B项错误;“资源匮乏”,仅是温铁军论述中国农业养活众多人口时的客观自然地理条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肯定的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勤劳与智慧,结合所学,他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智慧地创造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故D项正确。

相关主题